浅议农村留不住年轻人的问题

如题所述

现在农村年轻人寥寥无几,我亦是农村出身,我们村80年代出生的人所剩无几,90后更是无一人在村中,他们都前往城镇和城市寻求发展。“大势所趋”的城市拥有诸多优势,比如更好的教育资源。城市中的学校拥有更高水平的教师(乡镇的优秀教师多数被调至城市,称为上调)。
因此,有条件的家庭都会让孩子在城市接受教育,从优质的小学到顶尖的高中,再到知名的大学,为了孩子能找到好工作,尤其是那些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家长们认为,在城市工作的人相较于在农村种地或养畜的人更有面子、更有地位。他们希望至少孩子能进入国家单位工作,捧上“铁饭碗”,或者在单位工作,享有五险一金,退休后有退休金。
城市拥有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大医院的医疗技术更为先进。而农村离这些大医院较远,就医不便。在城市,学校和教育机构附近的房产价格最为昂贵。
尽管国家政策逐年向农村倾斜,如免费的义务教育、农村医疗改革、低保等,农民的生活确实有所改善,但“城市好”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改变不易。
农村难道真的没有价值了吗?全国范围内,大部分人口仍生活在农村。即便现在的城市居民,许多也来自农村,或者其父辈来自农村。在城市建设之前,那些地方本是大片农村。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没有人能够脱离农业。
如果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没有人继承农业,农村如何持续发展?谁来种植和养殖,提供人们所需的食物?年轻人能否留在农村?城市里的年轻人能否返回农村?农村必须依靠年轻人,也必须有年轻人的参与。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否应该推动农村城镇化,使农村与城市看齐?建设合作社,由农场主管理整村土地?建设加工企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依赖国家,继续增加对农村的投入,确保农民生活无忧?我认为这些措施需要时间去实施,并且面临挑战。毕竟,中国农村面积广阔,农民的种植技术有限,农村建设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需要逐步推进。
农村应以农业为基础,目前的情况确实令人担忧。尽管经济发展了,但环境却恶化了。留住年轻人,是农村首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多年来,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农村都在尝试和探索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如我们县,从以小麦、玉米、花生、地瓜为主产区转变为以发展经济果树为主,同时兼顾蔬菜生产和养殖业。全县以苹果为主导,其次是桃、樱桃、葡萄集中在几个乡镇;少数乡镇则果树、养殖、蔬菜生产兼顾。
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但如今农村面临土地板结、土壤中有农药残留、水资源污染、植被减少、物种减少等问题。养殖业也不再愿意使用传统方法。这些问题使得年轻人不愿留下。
农民的整体收入有所提高,但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业生产资料和人工费价格上涨,生产成本逐年增加,有时甚至一年的辛勤劳动都无法收回成本。去年,我们村的许多桃子卖不出去,摘下来卖还不够支付人工费,最后只能烂在树上。这样的农村也无法留住年轻人。
留住年轻人,让农村持续发展,已成为一项难题。我认为我们需要改变观念,全民共同努力,让农村真正成为“农村”。
首先,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以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确保产品的价值,也让农民获得利润。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需要有技术的农业人才,也需要消费者的认同。
其次,提高全民对农产品安全意识的认知。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应坚信安全农产品的重要性,它们是我们健康的来源。
第三,寻求健康的养殖方法,以减少畜禽对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的摄入。
第四,建立多元化的农产品销售模式,确保产品能迅速到达消费者手中。
第五,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减少或减缓非必要的设施建设。在农村,每一项建设都可能有利有弊。因此,不必要的建设项目最好取消,必要的建设也应逐步进行。
当然,还有更多工作要做,作为一名学习农业的年轻人,我将继续努力。
总体而言,农村要持续发展,生产者应生产安全健康的农产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消费者应提高农产品安全意识,认可农民的劳动成果。保持持续的生产和销售链,确保产品得到充分认可,农村才有价值。无论是建立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公司,还是其他形式的农场主雇佣,农村都应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呈现和谐状态。到那时,不仅年轻人,任何人都会愿意在农村生活和耕种。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