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早发白帝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在《早发白帝城》中最能反映李白作诗的中心思想,最能反映李白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里山。”这首七言绝句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年春天,李白因永王兵变所牵连,身陷囹圄。因郭子仪力保,李白才免了死罪,被判处流放夜郎。他取地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集,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做此诗抒发当时的喜悦畅快之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借景抒情,抒其壮志豪情。“彩云”,是写昼与夜交替之景,旨在写时。东方天际泛出一线鱼肚白,天刚蒙蒙亮,东方天空已出现明丽的彩霞,所以“彩云”使“朝辞”更加形象化。“彩云”是晨光初升之景,也是诗仙李白心情由梅雨转为艳阳的写照。“彩云间”3字极写白帝城地势之高,在江陵可望白帝城,白帝城似在彩云间。既主要表现白帝城之高,又突出两地落差之大。这一高一大,才使“千里江陵一日还”掷地有声,才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夸张真实可信。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是诗人以如椽巨笔从时空着眼,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对比,其妙在一个“还”字上。主要表现诗人一日可行千里的欣喜若狂之情,也隐隐流露出途中遇赦得喜出望外之情。诗人正是以船快之意象表现喜获自由和有望施展宏图之志的心情。

江陵并非是李白的家乡,为何却偏用上一个“还”字呢?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欲凭布衣取卿相之位,以实现宏图大略。可事与愿违,仕途坎坷,壮志难酬,流放夜郎。遇赦出川后,去进剿史朝义叛军。可见诗人并未因政治受挫而心灰意冷,而是壮志不移。故所用的“还”字,真可谓传神之笔。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更为神妙,是李白的神来之笔。诗人继续在时空上做文章,从听觉上写声,猿声未停,言时间之短暂;从视觉上写象,万山闪过,目不暇接。一个“轻”字,直言船快,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述,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写感,精妙绝伦。“猿声”被很快地抛到后面,现在那种流放的生活如同隔世,这流淌着诗人获释后的和喜悦之情。

该诗以“彩云”、“轻舟”、“猿声”等为意象,抒发了诗人乍获自由的轻快、喜悦,急于重归仕途的政治热忱,同时也包蕴着诗人遇赦后的余悸。

这首诗通过对江中船行之轻快的描写,把诗人流放后突遇赦免的那种不可抑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是通篇不着一喜字,而是把这种心情巧妙地融化在极有限的二十八个字之中。沈德潜在他的《唐诗别裁》中对李白的绝句这样赞美道:“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02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第3个回答  2010-06-03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第4个回答  2010-06-03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