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写作背景

只要背景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比较复杂的。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闲暇时,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受到启发,联系国际政治斗争风云,“反其义而用之”,创作出这首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对此,郭沫若曾经说过:“主席的词写成于1961年11月,当时是美帝国主义和他的伙伴们进行反华大合唱最嚣张的时候,主席写出了这首词鼓励大家,首先是在党内传阅的,意思是希望党员同志们要擎得住,首先成为毫不动摇、毫不怕寒冷的梅花,为中国人民做出好榜样。斗争了两年多,情况好转了,冰雪的威严减弱了,主席的词才公布了出来。不用说还是希望我们继续奋斗,使冰雪彻底解冻,使山花遍地烂漫,使地上永远都是春天。”写一首词,应该是有感而发的,毛泽东在读了陆游的词之后,就是反陆游原词的消极悲观,格调低沉,而为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和信心,敢于斗争,正视胜利;反陆游原词的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为谦逊虚心,不计名利,完全彻底为人民、为革命的精神,从而塑造出全新的梅花形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1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比较复杂的。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闲暇时,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受到启发,联系国际政治斗争风云,“反其义而用之”,创作出这首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对此,郭沫若曾经说过:“主席的词写成于1961年11月,当时是美帝国主义和他的伙伴们进行反华大合唱最嚣张的时候,主席写出了这首词鼓励大家,首先是在党内传阅的,意思是希望党员同志们要擎得住,首先成为毫不动摇、毫不怕寒冷的梅花,为中国人民做出好榜样。斗争了两年多,情况好转了,冰雪的威严减弱了,主席的词才公布了出来。不用说还是希望我们继续奋斗,使冰雪彻底解冻,使山花遍地烂漫,使地上永远都是春天。”写一首词,应该是有感而发的,毛泽东在读了陆游的词之后,就是反陆游原词的消极悲观,格调低沉,而为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和信心,敢于斗争,正视胜利;反陆游原词的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为谦逊虚心,不计名利,完全彻底为人民、为革命的精神,从而塑造出全新的梅花形象。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0
  1、写作背景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当前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毛泽东容然保持革命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始终未能动摇。
  2、原文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译文
  风风雨雨把冬天送走了, 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
  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 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第3个回答  2022-03-01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比较复杂的。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闲暇时,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受到启发,联系国际政治斗争风云,“反其义而用之”,创作出这首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对此,郭沫若曾经说过:“主席的词写成于1961年11月,当时是美帝国主义和他的伙伴们进行反华大合唱最嚣张的时候,主席写出了这首词鼓励大家,首先是在党内传阅的,意思是希望党员同志们要擎得住,首先成为毫不动摇、毫不怕寒冷的梅花,为中国人民做出好榜样。斗争了两年多,情况好转了,冰雪的威严减弱了,主席的词才公布了出来。不用说还是希望我们继续奋斗,使冰雪彻底解冻,使山花遍地烂漫,使地上永远都是春天。”写一首词,应该是有感而发的,毛泽东在读了陆游的词之后,就是反陆游原词的消极悲观,格调低沉,而为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和信心,敢于斗争,正视胜利;反陆游原词的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为谦逊虚心,不计名利,完全彻底为人民、为革命的精神,从而塑造出全新的梅花形象。
第4个回答  2018-11-14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当前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毛泽东容然保持革命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始终未能动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