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禹贡原文译文

如题所述

《尚书·禹贡》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従,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chi,海物惟错。岱畎quan丝、枲xi、铅、松、怪石。菜夷作牧。厥篚檿yan丝。浮于汶,达于济。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pin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译文:

禹划分中国为九州,随山势浚通河流,依据土地状况定出赋税。禹平治九州之后,又沿着山的走向察看地形,砍削树木作为标记,为高山大川确定地界。

冀州:已经治理了壶口,又治理了梁山和岐山。已经修整了太原地区,使其一直达到岳阳地区;又治理了覃怀地区,一直达到衡漳水边。那里的土地是白壤,赋税是第一等;又治理了济水和黄河,使它们一直通向大海。那里(岛夷)的百姓穿着皮服,从右碣石山进入黄河。

济水和黄河之间是兖州。九条河已经治理好,雷夏的沼泽已经干涸,澭水和沮水会合流入济水。在桑树林中养蚕,于是人们从丘陵迁到平地居住。那里的土地是黑色坟墓,那里的草是茂盛的,那里的树是高大的。那里的土地是中等的,赋税是第九等,耕种三年就可以和别的州相同。贡物有漆和丝,还有用筐装的织锦。从济水、漯水乘船可以到黄河。

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一带已经开垦,潍水和淄水已经疏通。那里的土地是白坟,沿海是一片广大的盐碱地。那里的土地是中等的,赋税是第八等。贡物有盐和细葛布,还有磨石和怪石。莱夷人从事牧养。还进贡一些檿丝。从汶水乘船可以到济水。

渤海、泰山及淮河之间是徐州。淮河、沂水治理后已经安定了,蒙山、羽山一带已经开垦出来了。大野泽已经成了捉鱼的渊薮,东原一带已经平整。那里的土是红色坟土,草木丛生。那里的土地是上中等,赋税是第七等;贡物有五色土、羽山谷的鸡、峄山的孤桐树、泗滨浮石和淮夷的珠宝及珍珠。还有用筐装的紫丝绸。从淮水、泗水乘船可以到达黄河。

《尚书·禹贡》赏析:

1、这段文字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区和行政区划。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过将中国划分为九个州,按照山川走势和土地特产来制定税收政策,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地理环境的尊重和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每个州的地理特征和税收制度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地区差异的深刻认识。

2、这段文字描绘了各州的地理特征和物产。比如,冀州的地貌以平原为主,土质肥沃,适宜农业发展;兖州的地形则是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桑树和养蚕;青州则以丘陵和平原为主,适宜种植水稻和盐田;徐州则是山地和平原相间,适宜放牧和种植果树。这些描述展示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和利用。

3、这段文字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每个州的税收都有不同的规定,根据土地的质量和物产的不同,税收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这种税收制度既考虑了土地的质量和物产,又考虑了人民的生计,体现了古代中国的人道主义精神。

4、这段文字也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特征。比如,冀州和徐州的土地是白壤和赤埴坟,反映出这两个地区的土壤质量很好,适宜种植;兖州的桑土既蚕,表明这个地区养蚕业发达;青州的盐絺、海物惟错等特产,则展示了古代中国对海洋资源的利用。这些描述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