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传递的小故事

现代信息传递的小故事, 一定要是小故事
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一般认为,邮局是波斯王居鲁士大帝创立的。居鲁士统治着一个疆土广袤的大帝国,由使者传递书信和信息已经不能适应帝国的需要。为此,他建立了一个由许多驿站组成的邮递行政部门,这便是最早的邮局。这些驿站间隔一定的距离,负责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驿马。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邮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还整顿了连接东西方的驿站传递制度。

公元前31年,罗马人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仿照这样的机构,建立了公共驿站。站里备有喂足草料的驿马和供过往官员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纪,罗马式邮局已经消失,修道院遍布欧洲。修道院之间的通信通过使用称为撀尥祭瓟的羊皮纸卷进行。第一个修道院在纸卷上写上他们的传言,送达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们的传言,从而使纸卷越来越长。例如,传送圣·维落尔修道院院长死讯的纸卷长达9.5米,宽0.25米。人们称之为修士邮局。

大清邮局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区十三家主要的通邮站之一。经历了民营的信局-外国邮局-文报局-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不同阶段。他是目前华东地区唯一留存的清朝邮局遗址,也是近代中国邮政历史的缩影。

1878年(清光绪四年),烟台“华洋书信馆”在周村设立分馆,是为淄博地区大清邮政 机构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清邮局开办。1902年,博山二等大清邮局设立,附 设八陡、西冶街2处代办所,并设信柜5处,有村镇信差2人,另有通沂水、王庄信差2人 ,通莱芜、泰安信差4人。1904年,临淄西关广顺号、卫生堂药店设邮政代办处。翌年 ,桓台设三等邮局,张店、索镇设分局。张店大清邮政分局设在原张店街里东四街,为商家 代办,办理信件和汇兑业务。时周村、淄川、新城(桓台)索镇、张店等局隶属济南总局, 博山、临淄、金岭、淄河等局隶属青州总局。
辛亥革命以后,“大清邮局”改称“中华邮局”。邮局内部设邮务员、邮务佐、邮差、局役 四级。原张店大清邮政分局,迁至南北街。

1919年1月,临淄中华邮局在临淄城建立,始为三等邮局,翌年10月升为二等邮局, 乡间设辛店、淄河店、孙娄店、西古城4处分柜。1920年8月设立桓台县邮局(三等局 )、张店邮局(三等局,后升为二等)、周村邮局(二等局)、博山邮局(二等局)。桓台 县邮局在北石桥、曹村扒头桥设信柜,属商家代办。
1921年,博山邮局增设村镇巡外邮差2人,分南北2路,3日巡行一周。西河、源泉、 八陡、夏庄、邢家庄均设信柜。

1924年,张店中华邮局改为二等二级局,租用民房3间,经营汇票、保价信、平信。南 定亦设邮政局。

1926年,张店邮局迁至原张店二马路(今西一路),并增设包裹邮寄等业务。同时在福 胜里、卫固设置信箱,马尚、卫固分别设立邮寄代办所,办理小额汇兑业务。

1931年,辛店分柜升为辛店邮局。

1943年,铁山、卫固、石桥设邮政代办所,后改为邮务所,办理小额汇兑业务。

1945年,张店、南定均为二等乙级邮局。张店邮局配有局长1人,邮务值2人,信差3 人,苦力4人。昌城、马尚亦设有邮政代办所。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中华邮局”即被战时邮局接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1
手机、电子邮件、写信……
第2个回答  2010-05-11
比如:现在可以用电话、快递、写电子邮件、写信或上QQ跟人家聊天……
第3个回答  2010-05-10
自己的爸爸妈妈每天用手机发短信,有QQ跟别人聊天,自己在电脑上查资料。。。都是
第4个回答  2019-11-06
 在保路运动中的”水电报“,是个典型的例子。保路风潮的愈演愈烈,引起满清统治者和四川总督赵尔丰的极大不安和恐惧。9月7日,赵尔丰以到总督府看邮传部回电为名诱捕了蒲殿俊、罗纶。并下令枪杀闻讯赶到总督府前来抗议的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一时间,总督府大门和院外枪弹如雨,当场就有30多人倒在血泊之中。\r\n“成都血案”发生后,赵尔丰下令成都实行全城戒严,城墙上派有重兵把守,封锁交通和邮电,妄图封锁消息,阻止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r\n当晚,中国同盟会成员龙鸣剑趁夜幕,缒城而出,奔至锦江河畔的农事试验农场,与同盟会成员曹笃、朱国琛等人商议,如何以最快的办法把“成都血案”的消息传出去。最后,他们决定制作数百块木牌,在上面写着“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等字样,然后将木牌涂上桐油,包上油纸,连夜秘密投入江中。四川江河纵横,水网密集,四通八达,这种被称之为“水电报”的木牌乘秋潮水涨,随江水漂流而下。各地接到“水电报”的消息便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又照样仿造,将更多的“水电报”投入江中,使“成都血案”的消息很快传遍沿江各州县。一些船工也将打捞起来的“水电报”交给当地学校的老师,老师们就印发传单,带领学生到街道上去张贴,鼓励群众武装起义反清。不久,满清政府下令严禁传播“水电报”,但这一命令激起了四川人民更大的愤恨,“水电报”不但越来越多,而且形式也更加多样。\r\n“水电报”是四川人民讨伐满清政府及其四川爪牙赵尔丰的战斗檄文,它极大地鼓舞了四川和各地的革命党人,最终在10月10日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敲响了满清统治的丧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