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理解

如题所述

一,释义: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意思是: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二,出处: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全文原文如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白话文释义: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扩展资料

1,赏析:

《月下独酌》原诗共四首,"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是第一首的末句。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2,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1
A语法:1.(我和你,承前省)永结无情游(忘情游,是指犹如星辰一般的恒久存在),相期邈(邈,遥远)云汉(云汉,指代天河或者银河)
2.拟人,将月比作友

B翻译:我想和明月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

C引申情感:其实是诗人和月亮的约定,我们将来一起去银河边。
李白很喜欢用月亮这个意象,首先是“邀明月”,接着“月将影”,“月徘徊”,最后说“无情游”,这里几乎把月当做是自己的好友,并定下将来再见的承诺,实则是内心深处孤独无处排遣的无奈,没有人能理解我,我只好找月亮说话,和月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注意,是天上见,因为李白是谪仙人,是天上贬下来的,还是要回到天上去。因为俗世所有的人都不懂他的孤独与寂寞。
第2个回答  2010-05-11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第3个回答  2010-05-11
月下独酌其一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古】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注解】:
花间一壶酒。 ( 间一作下, 一作前 )
相期邈云汉。 ( 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这一句是诗人的寂寞的时候对月的一次约定,是一种寄托,把月拟人化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5-11
“月呀,愿和您永结忘却世情的交游,约定在天上相会。”
体现了一种率真的情感。诗人不仅要及时行乐,而且幻想着得道升仙,从而永远脱离人间尘俗,以免目睹朝廷腐败,生灵涂炭的残酷现实。诗人自幼好求仙访道,曾漫游大半个中国,遍访名山,结交隐逸,就连他进京侍君也是隐逸道士吴筠举举荐所至,他对仙道之事有特别的感情。加之,他秉性放荡不羁,道隐生活最为适合,故而他在诗中大量涉及了仙道之术,有些甚至是以梦游、醉仙的形式,幻想着自己已经仙成道得了。因此,他最后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