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估算在数学学习中有何价值,如何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2.估算在数学学习中有何价值,如何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加强估算意识 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把握不好估算教学的要求,出现各种教学误区,严重影响了估算教学的质量。而学生们通常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到估算,估算到底有什么作用,都没有弄清楚。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来看,已将估算作为一种运算技能和能力来要求;从现实来看,估算能力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们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我结合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所得所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培养意识,注意估算尺度的把握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并养成估算的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感受估算的合理性与价值。

取近似值进行估算,其实也就是在建立在对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进行口算,所以取值是建立在“整取”的理念下的。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加减法估算。

妈妈带100元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暖瓶28元,铝壶43元,茶杯一套24元,妈妈的钱够吗?教材中出现把28看成30,43看成40,30+40=70,还剩30元,买一套茶杯够,所以100元够。但学生们喜欢用加法算式:30+40+20=90元,所以够。这样不也是可以的,所以我们应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乐于去学。

还有在二年级下: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估算。

同学们收集矿泉水瓶,第三周收集192个,第四周收集219个。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肯定大部分同学会用:200+200去进行估算;但肯定少部分同学会用到190+220的方法去算。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教师不用刻意去强调哪种方法好。对于这部分的内容,目的只是让学生知道基本的估算方法,了解估算的意义,培养估算的意识。

二、实际运用,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学习了数学知识,就应该在实际生活的具体问题中得以应用,这是学习数学的现实价值。学习掌握了估算的技能,要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体的说就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估多,什么情况下需要估少,学生们要能够进行判断。

比如学生在估算104×49时,学生都会运用所学的估算知识迅速的算出答案,并能说出是怎么得来的,把104看成100,49看成50,用100×50=5000,很简单的运用“四舍五入”法得出结果。但如果给这道算式人为的加上一情境,以故事情境出现:秋天到了,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秋游,现在请同学们先来算算我们班要准备多少钱。有104个同学参加,每个同学的门票价格为49元,准备5000元够么?这个问题一出现,学生们很快列出算式:104×49≈5000元,5000元够。这时我提出疑问:“真的够么?”学生们开始不敢说了,有回答够也有不够的了。“谁说不够的?”“你来说说为什么?”“因为把104看成100少看了4,4×50=200;而把49看成50,多看了1,1×104=104,200比104大,所以不够。”同学们同意他的说法么,顿时同学们都回答不能,这时我引导学生们回答,刚刚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估算的,“四舍五入”法,是不是所有的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估算。学生们自己知道了准备钱的时候尽可能的多点,所以这种方法不好,自己就在寻找方法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自己知道估算并不是单纯的计算,是让学生们培养估算的意识。

所以在估算教学中,学生单纯的对于计算可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出现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往望摸不着边了,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弄明白估算的真正意义,只是停留在计算的层面上,没有养成估算意识。

三、强化认知,利用生活进行估算

估算教学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索估算的思考过程和方法,并从中体会估算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所以一定要重视估算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要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不断通过内化让学生形成一种认知能力,从而在实际行动上加强估算教学;其次,要多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如在三年级学习完“计量单位”后,我注意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练习:(1)、学校跑道长约100( );(2)、教室的面积约60( );(3)、一个西瓜重约3( )等。

同时,我还注意做到,让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不但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上。如在教学了“平均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三年级(1)班,,8个男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6厘米,4个女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求这些才人的平均年龄是几岁?”这道题目学生往往会列出这样的算式:(146+140)÷(8+4)。因此在出示了这样一题后,我首先请学生估算一下,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在什么范围之内?然后,我再请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经过思考并讨论,很快会想到,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应该比146厘米小,比140厘米大,然后,我再请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学生很快就能求出结果:(146×8+140×4)÷(8+4)。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主要是让学生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果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有机结合口算和笔算的能力,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及正确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这时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实际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备课时,注意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生活数学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养成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想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5
加强估算意识 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把握不好估算教学的要求,出现各种教学误区,严重影响了估算教学的质量。而学生们通常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到估算,估算到底有什么作用,都没有弄清楚。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来看,已将估算作为一种运算技能和能力来要求;从现实来看,估算能力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们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我结合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所得所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培养意识,注意估算尺度的把握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并养成估算的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感受估算的合理性与价值。

取近似值进行估算,其实也就是在建立在对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进行口算,所以取值是建立在“整取”的理念下的。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加减法估算。

妈妈带100元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暖瓶28元,铝壶43元,茶杯一套24元,妈妈的钱够吗?教材中出现把28看成30,43看成40,30+40=70,还剩30元,买一套茶杯够,所以100元够。但学生们喜欢用加法算式:30+40+20=90元,所以够。这样不也是可以的,所以我们应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乐于去学。

还有在二年级下: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估算。

同学们收集矿泉水瓶,第三周收集192个,第四周收集219个。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肯定大部分同学会用:200+200去进行估算;但肯定少部分同学会用到190+220的方法去算。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教师不用刻意去强调哪种方法好。对于这部分的内容,目的只是让学生知道基本的估算方法,了解估算的意义,培养估算的意识。

二、实际运用,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学习了数学知识,就应该在实际生活的具体问题中得以应用,这是学习数学的现实价值。学习掌握了估算的技能,要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体的说就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估多,什么情况下需要估少,学生们要能够进行判断。

比如学生在估算104×49时,学生都会运用所学的估算知识迅速的算出答案,并能说出是怎么得来的,把104看成100,49看成50,用100×50=5000,很简单的运用“四舍五入”法得出结果。但如果给这道算式人为的加上一情境,以故事情境出现:秋天到了,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秋游,现在请同学们先来算算我们班要准备多少钱。有104个同学参加,每个同学的门票价格为49元,准备5000元够么?这个问题一出现,学生们很快列出算式:104×49≈5000元,5000元够。这时我提出疑问:“真的够么?”学生们开始不敢说了,有回答够也有不够的了。“谁说不够的?”“你来说说为什么?”“因为把104看成100少看了4,4×50=200;而把49看成50,多看了1,1×104=104,200比104大,所以不够。”同学们同意他的说法么,顿时同学们都回答不能,这时我引导学生们回答,刚刚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估算的,“四舍五入”法,是不是所有的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估算。学生们自己知道了准备钱的时候尽可能的多点,所以这种方法不好,自己就在寻找方法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自己知道估算并不是单纯的计算,是让学生们培养估算的意识。

所以在估算教学中,学生单纯的对于计算可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出现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往望摸不着边了,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弄明白估算的真正意义,只是停留在计算的层面上,没有养成估算意识。

三、强化认知,利用生活进行估算

估算教学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索估算的思考过程和方法,并从中体会估算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所以一定要重视估算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要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不断通过内化让学生形成一种认知能力,从而在实际行动上加强估算教学;其次,要多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如在三年级学习完“计量单位”后,我注意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练习:(1)、学校跑道长约100( );(2)、教室的面积约60( );(3)、一个西瓜重约3( )等。

同时,我还注意做到,让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不但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上。如在教学了“平均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三年级(1)班,,8个男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6厘米,4个女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求这些才人的平均年龄是几岁?”这道题目学生往往会列出这样的算式:(146+140)÷(8+4)。因此在出示了这样一题后,我首先请学生估算一下,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在什么范围之内?然后,我再请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经过思考并讨论,很快会想到,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应该比146厘米小,比140厘米大,然后,我再请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学生很快就能求出结果:(146×8+140×4)÷(8+4)。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主要是让学生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果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有机结合口算和笔算的能力,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及正确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这时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实际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备课时,注意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生活数学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养成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想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2个回答  2019-12-03
抛砖的人来拉。。
1)估算能力在考试中最可能就是体现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了,尤其是带有bt的运算量或者有数字陷阱类的题目。可用此类试题去培养估算意识。肯定感受很深。。。
2)估算可以判别总体趋势,其价值就好比分叉路口的路标,能够引导你高效率地达到你想要的目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