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 说课稿

我要参加招聘考试,需要人教版高中生物所有必修选修的说课稿,有哪位好心人可以为我提供一下,万分感谢!!!付费的也可以!!!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必修 1 第二章第 2 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本章的第 1 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检测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 使学生明确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在生命活动中承担着多种多样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为第 3 节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奠定了学法基础。 

(二)说学习目标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 “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 “ 概述 ” 属于理解水平,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因此,本节的知识目标确定为: “ 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 、 “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 考虑到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对于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要意义,而本节内容恰好说明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方面 —— 许多生命活动是靠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就确定了 “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 的目标。 

(三)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学习难点: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时,以下两个知识点确定为学习难点 

1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二、 说教法 

1 .支架式教学法: 

( 1 )拾脚手架:使学生明白氨基酸和蛋白质两个概念。 

( 2 )进入情境:提出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和 20 种氨基酸能够形成多少种蛋白质两个问题。 

( 3 )独立探索: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课本上的“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进行探索,并将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蛋白质等几个概念排列顺序。同时对两个氨基酸形成二肽的方法提出设想。 

( 4 )协作学习:对两个氨基酸形成二肽的设想及蛋白质的形成过程进行小组协商、讨论。最后达成一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并充分地理解了蛋白质的形成方式。 

( 5 )效果评价:通过学生个人和小组对个人的评价。教师也可以用课内练习和课外对核酸知识的自学能力进行评价。 

2 、探究教学法:本课除了利用支架式教学法之外,还在学习氨基酸和蛋白质概念时利用了探究教学法:( 1 )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提出探索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 3 )查阅课本,小组讨论进行验证,( 4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3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根据上面的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了探究学习法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二者只是相对而言的。从按受学习到自由或完全独立的探究学习,其间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而且从教育实际看,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突发式的。因此,本课在学习方法上,结合学生刚接触生物学科不久的事实,部分实行了接受式的学习。如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等知识方面采取了接受式学习,另外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也给充分的帮助和指导。 

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 

四、教学 设计 

五、说教学过程 

学习阶段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回忆、联系,明确学习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0
参加招聘考试进行说课,最主要的要注意说课的几个流程即: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再和你一起面试的人中,如果其他人没有把握住这几个流程,那么你的优势就很明显了。给你贴上我自己写的一篇说课稿,以供参考:
说课稿 二、受精作用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
第1节作为一个教学主题,其内容需要分解为3课时来完成,为了使“受精作用”的教学相对完整、独立,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我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
(二)教材整合:
1、模型建构的第一部分“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及数目的变化”和“技能训练(识图和作图)”,无论从知识性还是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都与“减数分裂”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我把它们前置到“减数分裂”的教学中进行,但本课时继续使用模型建构的方法。
2、从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逻辑出发,我将“受精作用的过程、实质及意义”前置到“生物后代遗传多样性的原因”之前进行,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必修2 遗传与进化》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2、理解受精作用中染色体的来源和数目的变化,以及配子的随机结合对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意义。
难点:模拟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染色体行为数目的变化及配子间的随机结合。
(五)教学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法定教法,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体验,组织交流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动手动脑相结合,自主创新学习。
二、学情和学法、教法: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1、知识基础: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2、能力基础: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观察、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对生物多样性有感性认识,体验过合作学习的乐趣。
同时考虑到高中生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我将学情综合归纳为以下几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而学法的确定还要依据学情,因此针对不同的学情特点我确定了不同的学法和教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型及操作流程
采用“问题——活动”式教学,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理论与具体事例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通过试验、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开展他们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操作流程为:问题激趣→活动探究→归纳提升→应用迁移,当然这个流程不仅仅是在这节课的开始,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2、播放录像,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实质和意义;
很多学生在看录像的时候都是看热闹,没有什么目的性,录像一停,脑子里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在观看录像前我先设置了问题串,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看和思考,进而总结受精作用的过程。
看完录像之后,学生基本能够总结出受精作用的过程,但对于其实质还处于比较肤浅的状态,这时可展示生命环进行形象的说明:假设亲代性原细胞的细胞核中有4条——2对同源染色体,那么减数分裂后形成的雌雄配子各从亲代获得了2条染色体,经受精作用后就会完成核与核的融合,同时各自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也就完成了“会师”,染色体数就又恢复为4条,所以说受精作用的实质就在于精子与卵细胞核与核的融合,最终使来自双亲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其意义就在于恢复了染色体数目,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生命环的使用既是对模拟活动的提升,帮助学生理解了实质,将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受精作用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的结构化认知,同时还可以继续利用它提出问题——既然子代都是各从双亲处获得了一半的染色体,那为什么却会出现“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现象呢?从而引入到下一个环节。
3、循序渐进,进行探究,归纳生物后代遗传多样性的原因;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你能用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来模拟一下形成原因吗?

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的性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最终会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

如果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的话,又会有多少种类型呢?

人的细胞核内有46条染色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又有多少呢?

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模拟受精作用的过程吗?

如果前后两个小组合作,将一个组产生的作为雌配子、另一个小组产生的作为雄配子的话,你们还能够共同找出什么原因吗?
4、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新授课结束后,适当的练习对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精心地设置了3个层次的巩固练习——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这些练习既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让教师对本节课的授课效果做到心中有数。
板书: 略

另外在教师招聘考试的面试环节中,往往包括两个方面:说课和答辩。虽然说课占了主要的分值,当然也不能忽视答辩环节,要注重自己的语言是否连贯、思维清晰等,加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5-30

本视频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实验视频集,高清清晰,欢迎学习交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