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做“咏鹅“诗的故事

如题所述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桨一样。

扩展资料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

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作品鉴赏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

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28

骆宾王年少才高很小就喜爱文学。他善於从一个天真活泼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事, 抓住特征去描绘。他童年时的诗歌天真率直很富灵性素来脍炙人口。一天骆宾王来到家门前的小河边玩耍,他又看到了那一群司空见惯的鹅.它们像几位绅士在河面上悠游自在地游着。雪白的羽毛, 长长的脖子, 青枝绿叶般的水, 红红的鹅掌, 慢慢地拨动着清亮的水波。突然, 一只鹅伸长脖子, 脆亮的叫一声”鹅”, 紧接着其他的鹅也都对天歌唱起来, 骆宾王看到这情景, 怦然一动, 他凝神地注视着鹅群, 信口吟出了一首四句诗: 鹅、鹅、鹅, 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反复吟诵这首诗, 不仅会在眼前浮现出一幅多彩的画面, 而且仿佛可以听到美妙的声音孩子的唤鹅声, 鹅儿引颈高歌声、戏水声。我们读了会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 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宁静和甜美。具体原文如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

“鹅!鹅!鹅!”

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七岁时因作《咏鹅》诗而有”神通“之誉,曾经担任临海县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其诗气势充沛,挥洒自如,富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诗善歌行体,有《骆临海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骆宾王写这首诗那天,正是他七岁的生日。
当天,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也给骆宾王带来了很多好吃的。骆宾王看见好吃的就嘴馋,他望着那些好吃的,心里想着怎么才能尽快让父亲同意他吃那些东西。骆宾王的心思自然瞒不过他的父亲,于是父亲决定考考儿子。正在这时候,一个丫环端了一大碗汤过来,正是骆宾王最喜欢喝的八宝银耳莲子汤。父亲就说:“儿子,你要是能够以门前池塘里的那群鹅为题做出一首诗,我就把汤奖励给你,如果做不出来,你就回书房读书去。”
骆宾王见父亲很严肃,生怕父亲真的让他回书房去读书。他转过头看看那些正伸长脖子朝天叫着的鹅,又抬头望着那碗冒着热气的汤,想着要是汤凉了就不好喝了。他正盘算着,突然灵机一动,望着那碗汤说:“鹅,鹅,鹅。”父亲一听:“饿,饿,饿。”有些生气,摇了摇头。接着骆宾王又说:“曲项向天歌。”这时池塘里的鹅正好伸着脖子朝天叫着,于是父亲点点头,让丫环把汤端到儿子面前,并对儿子说:“先让你看着,还不能喝。”骆宾王看看汤,只见里面有几片白色的银耳漂在泛着绿色的汤上面,就接着说:“白毛浮绿水。”父亲一听,称赞道:“好,好!”骆宾王听父亲说好,以为可以喝了,急忙用那红扑扑的小手去舀汤,可是马上被父亲阻止了。骆宾王一着急,赶快接了最后一句:“红掌拨清波。”父亲这才明白了儿子做这首诗的含义,禁不住笑了起来,就让他把汤喝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2-08
乱编故事不要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