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改革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社会改革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为适应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这些年来经济学成了一门社会的“显学”,此期间出
了不少优秀的学者和一些比较成体系的经济理论。然而,在一些自翔为“精英”的
经济论调中,经济学本该具有的严肃的独立探讨和学术论证淡漠了,哗众取宠的意
味却浓厚起来,甚至带有吸引眼球的流行歌手的表演色彩。在一些“精英”生花的
妙笔下,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类重要事态,即下岗失业工人成千上万出现后的社
会窘况,民众为就业艰难而在内心反复思量产生的隐痛,这些事关重大而又非常复
杂的问题,仅仅被归结为一个简单的理论说法,即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必须付
出的“代价”。

实际情况是,西方经济学说演变的历史清楚地显示,为了研究和探讨工业化进程中
出现的就业和失业问题,经济学家围绕是是非非争论了许多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
一度独占鳌头,就是他以就业问题为研究的突破口,撰写了一部《就业、利息和货
币通论》,也造就了风靡一时的“凯恩斯主义”。

中国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型的历史阶段,就业问题涉及的情况十分复杂,
一种消极的“代价”辨析说无论如何是不能算作经济理论的。退而说之,假定模仿
以就业问题为突破口的做法,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一定不是简单的“代价”说。
真正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一定会得出更加深刻与成
熟的中国就业理论经济学说,因为中国改革开放所推动的经济快速发展业绩超过了
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建设速度,由此而提供的实践经验和教训都是非常丰富的。可以
设想,如果有座相对而言是最好的实验室,却没有产生理应出现的高质量科学研究
理论报告。如此一来,反思检讨,就是研究人员必须要做的事情了。

1.把握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
实践表明,在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理论问题有含糊的方面,导致经
济社会出现了矛盾和乱像。你看,一些理论论证了经济优化重组的合理意义,实际
中却出现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入私人囊中成了“合法”结局。一些学说讲述“高薪养
廉”的好处,现实中冒出了贪官污吏肆意侵吞国家财富的多起案件。这些披著合法
外衣与明显的违反,都绝不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或者
伴生现像。那些形形色色的“代价”辨说,其实基于一个思想理念,即市场经济主
体论。此处有个似是而非的逻辑,因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凡是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出现的问题,都是
可以接受的。其实,错误就出现在丢掉了“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这两个原则。
结果,成为一个围著市场旋转的市场经济主体论。

第一,偏激的市场主体论
市场经济主体论丢掉了两个原则之后,就变成这样的一个偏激的论调,市场经济是
社会经济运行的主体,因此必须让市场在其中发挥最基础的作用。这个主体论简单
地主张,中国改革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而这个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
度下是可以有计划地发展的。换言之,这个有计划发展的主体就是市场经济。经济
改革达到这个目标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就不再存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经
济的结合,而只有作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计划的发展。这就是其市场经
济主体论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思想观点,言谈中虽然也将社会主义挂在嘴上,实
际做起来,只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干事。须知市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一定的人类
社会基础、民族国家联系起来。没有社会基础,规律也不能发挥作用。

市场经济主体论还更简单地宣称,对于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市场经济还具有更重要
的现实意义。由于中国人口太多,如果不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来搞经济,以让社会民
众“自食其力”,想一切都由国家、政府包办,那对于众多居民来说只有“死路一
条”!因此市场经济对于中国尤其至关重要。市场经济无非是在调动一切社会力量,
面向社会来搞经济,因此它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的。相反,所谓公有制由于它由国
家包办经济,难以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中国大众的生存生活问题,因此它是违反社
会主义精神的。以社会之力量来承担社会大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这是最符合的方
式与道路,而市场经济则是最符合这个道路的经济运行形式。

在经济学中,通常是这样来表述市场的,所谓市场,就是一种将商品的生产经营者
与商品的购买或消费者通过交换行为而结合起来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包含两个最
基本的方面,即商品交换的方式和交换的场所。而在当代西方市场营销学中,又常
常将市场定义为对同一商品有需求欲望且具有实际购买能力的消费者群体。

因此,市场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它是自从商品产生以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具体
体现和反应,也就是说市场的所有内涵都是人类赋予的,离开了人类市场就不可能
存在。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人类社会以市场为目标和出发点的全部经济活动的集合,
除以市场为目标和出发点的经济活动外,人类还有其他内容和方式的经济活动。比
如农民用于为自己消费而从事的生产劳动,家庭主妇为自己家人煮饭,环境保护人
员的劳动,等等。因此当我们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市场经济时就可以得出这样
一个结论,即市场经济只是人类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社会经济的全部。

诚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但是,市场经济不能也无法替代社会经济的其他内容和方式,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需要我们全面发展社会经济。那种过度强调市场经济而忽视社会经济的其他方面的
思想,显然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而以牺牲非市场经济为代价来片面发展
市场经济的思路,更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一种反动,因此是不可取的。 

市场经济主体论强调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主体,实际上等于否定了其他非市
场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根据市场经济主体论的思想,在社会经济发
展过程中必须让市场在其中发挥最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为掩人耳目市场经济主体论
者又不得不言不由衷地承认说,这种市场主体并不排斥某种调节性的计划性,只要
这种计划是在利用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它必须把市场规律认为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加
以严格遵守。在这里市场经济主体论者虽然提到了调节和计划,但另一方面却毫无
掩饰地将市场规律作为把握社会经济的前提,实际上就是要人类社会经济无条件的
服从被其冠以“客观”的市场规律。

不过,市场经济主体论调也辩解,并不排斥某种调节性的经济计划,只要这种计划
是在利用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实施,而且也必须把市场规律认为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加
以严格遵守。市场经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目前所采取的主体经济运行方式,
这已经是无可置疑的现实了,谁也不可能改变这个现实。可是,市场经济主体论调
主张的是,中国改革的市场经济历程,是从排斥论起步,到消极结合论,再到积极
结合论,最后到主体论,一步步得到确定。其实这就等于是,将一个抽掉“社会主
义”和“中国特色”的市场机制强行塞进中国的经济制度中,而更本不愿意对这个
泊来品进行适宜中国情况的改造和创新。

从这里,也许多少能看的出来市场经济主体论调在学术上是多么的霸道,在理论上是
多么的武断。就是讲,根本就容不得一些在话语权方面属于弱势群体的人的意见,
或者可以起名为非主流见解对其市场经济主体论的置疑和分析,而且,更严重的是
鱼目混珠,误导改革。令人欣喜的是,市场经济主体论调强占话语权的日子逐步消
失,一些从实际出发、指正其错误的经济学观点出现了,而且已经得到人民大众的
初步认可。泛化的市场经济行为得到制止,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二,市场经济主体论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教育、医疗、住房、交通、金融等行业还身处计划经济
体制之中,国营企业产品占居社会生产总量的绝大部分,对外开放也刚刚开始,海
外投资和商品都不能自由进入中国市场。在计划经济的大框架内,对外开放和引来
竞争机制,市场经济的要素和运作部分地进入城乡的各类商品生产单位,结果产生
了很好的企业经济利润和社会效果,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改革成就。这个时期,市场
积极作用明显,而受计划框架约束,消极作用不易溢出。

此时,市场经济主体论调也开始露头,依然产生了一些不好的作用。市场经济主体
思想透过一些渠道散开,导致了某种程度的对市场机制的迷信。这个神化了的“市
场经济”理论,即不符合中国客观实际,也违背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
衷。实际情况也对此做出了证明,即一些地方过度开放市场,放开物价,加之当时
实行了不得以而为之的价格双轨制。于是,投机蜂拥,“官倒”泛起,结果导致了
1988年至1989年初的猛烈的通货膨胀。市场的无序和混乱引起民众的不满,国外敌
对势力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代表人物乘机兴风作浪,随后诱发了一场影响严重的
政治动乱。市场紊乱的恶果并没有就此消失,它还是90年代初期三角债严重积压的
根本原因。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三角债务的出现其实质是中国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怎样摆脱生产过剩呢?正确的方案是缩小城乡贫富差别,增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
的购买力,开拓最广阔的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消化经济过热制造出来的过剩生产
力。而这就意味著承认市场经济周期危机已经开始作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果已经
出现。

上述实事仅是市场经济主体论调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最初侵犯。新世纪初期,这种
论调危害人民大众利益的情况更加严重。对于这一点,深受“教育产业化”、“医
疗产业化”等泛市场化行为之害的中国民众,是最有发言权的。市场经济主体论调
的鼓噪下,狭隘的唯心主义盛行,甚至认为有了经济杠杆的撬动,对整个大自然的
资源开发都会获得高利润。中国“大跃进”时期的一个错误是,“人有多大胆,地
有多大产。”一切为市场经济马首是瞻的一个错误是,“只要能获利,什么都可干。”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种各样开发资源的项目都一咕脑的上马了。经济因素和经
济利益异常突出,自然因素和生态价值全被排斥在外。四处开山挖矿,到处垦坡造
田,草原超载畜牧,江河过度捕捞,结果破坏了生态循环,环境恶化日趋严重。

最后,大自然无情的报复一次比一次猛烈,中国每年因为环境恶化而损失的财富总
量及其庞大。市场经济主体论调打出了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幌子,标榜讲究经济效率,
实际结果是,投入产出指标显示高利润,人民富祉低水平,生存环境负效益。

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工作者向来以解释和阐述国家的经济政策为己任,绝不能充许违
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论调四处散布,也不能容忍违反“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说法肆意妄为。江泽民曾明确指出:“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我们
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
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
济的性质。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因此,批判市场经济主体论的
错误,为国家决策献言献计,就是议题之中的事情。同时,清除了市场经济主体论
调的谬误,中国预计建立的和谐社会目标就会更加容易的实现。

2.建立一个新内涵的市场
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对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指导战略的具体落实。国际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经验显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
长自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时期,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社会
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
可能有两种前途:一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因为顺利实现了经济社会结构的转
型,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条件,可以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
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二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不
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大量产生却不能处理好而使矛盾更加激化,经济社会发展
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拉美现象”。

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就超过了1000美元,目前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而
且面对著20多年来持续演绎著的中国经济奇迹,海外传来的赞扬之声逐渐多起来,
一些没有偏见的著名人士做出了乐观和友好的看待中国的预言:早则本世纪20年代,
迟则本世纪50年代,中国将成为屈指可数的世界经济大国!但是国人自己万万不能
自高自大,骄傲自满。因为,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新的
挑战也随之出现了。要避免“拉美现象”在我国重演,争取“黄金发展时期”的前
景,就不能不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信
誉体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释放潜藏的社会生产能力。

第一,国内需要完善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本来应当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的经济现像,在当代中国,即
不能去超越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试图人为的推进一个自然化的市场经济过程,也
不能闭关锁国,不加速发展市场经济,两者本身都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错误。国
家经营,就是要平衡两者,达到最佳状态。当然市场经济不等于市场,还言之就是
有市场不等于就有市场经济,后者是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系统性的经济形式。

要使市场机制能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本作用、主导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
市场体系。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经济形式,依赖于各个子系统的耦合和运转。
主要包括:(A)完善的市场客体系统,比如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另外还
有科学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B)完善的市场机制系统,也就是市场
内在运行由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包括广义价格系统)、风险机制的相
互制约和耦合形成一个运行系统,形成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内在调节。

从完全的计划经济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经济制度的一种进步,但并不是要走
入市场经济主体论指出的方向,那是一个背离了社会主义建设原则的死胡同。社会
经济是动态性的经济形式,所以市场经济不是静态的,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中,作为一种配置资源有效的经济形式,它也经历了从不发达、不成熟到逐步发达、
逐步成熟的过程。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历史上出现的私有制形态的市场经济已有300余年,先后经历
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从实际出发,建设市场经济。一些人的
主张将市场经济说的过分了,可以问,上述这些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中国到底是
不是成熟的和完善的?假如不够成熟和完善你们又凭什么在中国鼓吹激进的市场经
济?更为可笑的是许多市场经济主体论者把发展市场经济仅仅局限于建立商品市场
上,以为建好商品市场就万事大吉,这实在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

因为市场经济机制带有先天的缺陷,其起源的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学家都清楚无
误地论述了这些不足。美国经济学家C.R.麦肯纳尔和S.L.布鲁说过:“市场失灵明
显存在,此时不能安排可以最大化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配置。其原因是市场机制存
在有外部效益、信息问题和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

市场机制的这些缺陷在整个运行时期有所表现,特别在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及其
容易产生拜金主义盛行、物欲横流、唯利是图、掠夺经营等经济痼疾,中国改革的
实践已经证实了这种情况。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也不是一无是处,一样具有社会特
殊的优势。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新型的经济体系,应该是改
革中的一项选择。德国实施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市场经济运行的假设条件是经济人,行为目的是追求个人利润的最大化。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运行的方向是为人民服务,经济活动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外部环境。
例如,当前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继续大力发展民营
经济,为大量涌入市场的适龄劳动人口更多地提供就业岗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
要在坚持国有经济为主的条件下,为民营企业创造发展的空间,这样能够为社会适
龄劳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中国商务部在“十五”期末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民营企业数量在这一期间增长迅
速,年均增幅达到53%。中国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口已超过1亿人。与此同时,民营
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2005年底已经超过60%,仅在全社会城
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类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就超过了40%。民营经济在中国国
民经济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制定
和实施系列化新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还要鼓励人们转变就业观念,依靠政府推力完善就业体系,拓宽就业门路,营造
就业环境,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就业水平。通过积极就业推动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发
展进一步扩大就业,形成经济增长与合理就业的良性循环。

第二,国际需要开放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经济形式,还意味著这种经济形式下所要求的市场在区
域上是一个互相开放、互相联动的大系统,打破区域上的封闭、分割,形成全国统
一的、国内外通开的市场体系。依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资料,自2004年4月新西兰率
先获悉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以来,到2005年末,目前已有澳大利亚、以色列、哈
萨克斯坦等51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005年11月,韩国宣布承认中
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千亿美元以上贸易伙伴中的第一个国家。另外,还
有相当一批国内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在2005年上半年欧盟反倾
销已裁决案件中,有42家涉案中国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目前,在欧盟反倾销调
查中,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应诉国内企业超过70家。

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使中国企业在应诉部分国家反倾销调查中遭受到不公平待遇,
违反了世贸组织基本的公平贸易规则。应当采取有效的方式使有关国家能够做出客
观公正地判断,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可否认的,敦促这些国家
积极考虑并尽早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所以,批判市场经济主体论,创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场并不局限于中国境内,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改革使国家以全新的面貌出现,经济社会业绩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

中国的服装、运动鞋、玩具等商品制造产销量惊人,已经在这些方面成为“世界工
厂”。尽管美国目前依然在世界经济排名中名列第一,可是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
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实际上已经使世界经济重心发生转移。2006年春夏之际,无
论是在瑞士、在美国、在澳洲等世界多个国家召开的高层全球性经济会议上,都可
以听到与会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致好评,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赞扬中国多
年保持著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且未来的发展势头依然看好。

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已给整个世界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的发
展对世界是个机遇,推动著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很多国家的政府高官
和著名企业主管欢迎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这些国际人士普遍认为,外部世界通过
中国的贸易等多种活动,不及可以从中获得利益,也会对中国有了更好的相互了解。

毫无疑义,中国需要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推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努力改善经济管理措施,培养一批国际型的高水平经理人才,这样才能提高国家在
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为此,就须发展即适宜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规律的
经济制度,不断提高全体国民的经济意识和文化素质,加强政府高层管理人员的执
政能力,继续加快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强与各个国家的经济合作,增加对
海外的直接投资,在国际商品市场上明确地举起双赢和多赢的旗帜,不仅做生意,
也要交朋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内和国际两个领域内不断发展,犹如中国经济前进的列车安
装了两列新车轮,国家就能在更广阔的视野内,以高于以往的速度飞驰,奔向物质
文明更加丰富的目的地。中国通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大发展,可为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大发展提供支持,又通过精神文明的进步,推动物质文明向前进,将中华文明
传播到世界各地。那就意味著:民族复兴的时候就会到来,伟大的中华民族将成为
世界经济文化的领跑者,会为人类文明繁荣多做贡献。

总之,市场经济的理论本身没有错,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也是改革的目
标指向。关键在于不能狭隘的理解市场经济理论,甚至是庸俗化的实施市场经济改
革,那是大错之术。要认真学习和实践市场经济的理论,要和国家的实际情况结合
起来。中国有句古语说“过犹不及”,大意是指凡是都要有个分寸,也就是哲学中
所讲的“度”的概念,任何事务都要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才能得到适度的生存
和发展,而一旦超越了“度”的规定,事务就会向相反的方面发展变化。特别是在
中国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就一定要赋予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的政治含义,增添
中国特色,否则只会是南辕北辙。

在市场经济理论中,GDP增长是个重要指标,但是实践表明,单纯的GDP是不能解决
问题的。一段时间的神化经济数据,结果却并不理想,其中的哲学角度的原因就是
有过“度”之嫌。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如果关系人民
生活的切身具体问题不能解决,诸如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等,那样的经济发展就失
去了本身的意义,最终也是违背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与
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随著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
善,这就是改革。在改革中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目标是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
不是冲击、瓦解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主体论及其实行结果,侵袭了社会主义体
制,所以,必须制止此类言行。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改革,是对原先社会主义僵化模式的根本性改造。过去搞的
社会主义,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本质,适应不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很多方面还阻
碍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围绕实现社会主义
的发展目的进行改革。泛市场化的言行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不可能达
到经济社会的全面高效率,因此,人民群众必然会唾弃它们。生产力的发展是无止
境的,改革也是没有尽头的。任何形式的改革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为最大
多数人民的最大化的富祉服务。违背人民利益的改革,无论在什么光环的笼罩下,
也是不得人心的,由此是注定要失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6
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有其必然性决定的: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相互勾结,一步一步地把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灭亡的危险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幻想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富强中国。但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刚刚开始起步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和争夺海外殖民地具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帝国主义列强极力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控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限制其民族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它的投资场所和对落后国家的掠夺。这样,当中国刚刚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时,它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就已经消失。正因如此,在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处在艰难的境地,民族工业的发展既是缓慢的,又是残缺不全的,中国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寻找救国之路,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但最终都失败了。这充分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这是因为,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封建势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农民阶级及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准确地把握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特殊国情,找到了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民主义行不通,实业救国遭受挤压,资本主义的道路走不通,那么苏联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经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就是必然的选择。
中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发展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摆脱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新的参照系。在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了历史发展的飞跃。邓小平同志在概括中国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时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由此可见,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合理解释:不是某些人或某个党派的主观意愿,而是世界历史的文明借鉴和两极分工
60年的巨变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50年来,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实现了国家独立,结束了任人宰割的历史;人民当家做了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依法治国已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将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第2个回答  2010-05-16
因为现在没有可心取代这个现实的理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