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篇文言文的课外比较阅读

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捕蛇者说 的课外比较阅读练习和答案

岳阳楼记要那个讲范仲淹生平的。 谢!!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提到他,总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记》,他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 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随着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闲适快活的世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这儿的山,没有嶙峋怪石,没有岩绝壁,这儿的水,不是惊心动魄之水。山,逶迤起伏,布满了茂盛的绿荫,幽深秀丽,静静地绵延环绕;水,犹如一条回旋曲折的银色飘带,潺潺而下,泠泠悦耳;还有一亭,四角翘起,像鸟一般,悄然飞临在这细水旁,多么柔和寂静的景色啊。《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傍晚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 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再看散文中人事的叙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它所描写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无限的快乐,不禁心旷神怡,宽辱皆忘,一切人世间的荣辱,烦恼都置之脑后,以至于忘自己“饮少辄醉”,尽兴畅饮。结果,周围歌声缭绕,人们起坐喧哗,而他却“颓然乎其间”,醉态可掬,欲起而不能了,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欧阳修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他的真挚的感情溶汇在景、事中,更使文章显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在仕途宦海中颠簸数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从天圣八年(1030),年仅23岁的欧阳修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尽心竭力,积极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终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贬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实现,而在贬于滁州之后,却有了可喜的政绩,这对于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欧阳修来说,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这儿,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便醺醺然了。 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坐于众之间,眼睛微闭,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人是欢欣的,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陶醉了。 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赏析二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 ——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精巧的结构。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琅。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13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提到他,总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记》,他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 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随着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闲适快活的世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这儿的山,没有嶙峋怪石,没有岩绝壁,这儿的水,不是惊心动魄之水。山,逶迤起伏,布满了茂盛的绿荫,幽深秀丽,静静地绵延环绕;水,犹如一条回旋曲折的银色飘带,潺潺而下,泠泠悦耳;还有一亭,四角翘起,像鸟一般,悄然飞临在这细水旁,多么柔和寂静的景色啊。《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傍晚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 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再看散文中人事的叙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它所描写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无限的快乐,不禁心旷神怡,宽辱皆忘,一切人世间的荣辱,烦恼都置之脑后,以至于忘自己“饮少辄醉”,尽兴畅饮。结果,周围歌声缭绕,人们起坐喧哗,而他却“颓然乎其间”,醉态可掬,欲起而不能了,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欧阳修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他的真挚的感情溶汇在景、事中,更使文章显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在仕途宦海中颠簸数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从天圣八年(1030),年仅23岁的欧阳修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尽心竭力,积极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终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贬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实现,而在贬于滁州之后,却有了可喜的政绩,这对于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欧阳修来说,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这儿,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便醺醺然了。 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坐于众之间,眼睛微闭,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人是欢欣的,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陶醉了。 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赏析二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 ——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精巧的结构。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琅。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一)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醉翁亭记》)
(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阴翳: 谓: 尝: 然则: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
3、《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你知道其他几位是谁吗?请写出两位及其作品名称。 。
4、“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二者”指 。“为”的意思是 ,文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回答)
5、联系所学课文,写出下联。
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
6、《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参考答案]

1、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为,是 曾经 既然这样……那么
2、①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享受他自己的乐趣。②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苏轼《水调歌头》、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韩愈《马说》等。
4、迁客骚人 心理活动 “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5、范仲淹岳阳楼上天下为先等。
6、同的方面:《岳阳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第2个回答  2009-12-16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一.阅读第一段做题:(2002年辽宁)

1. 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 解词:

环: 谓: 意:

3. 写出最后一句的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概括选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6.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7. 找出这段文字中的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8. 写一段话,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2004年娄底市)

9.语段的开头部分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其顺序是( )

A.由远至近 B。由近至远 C。由局部到整体 D。由下到上

10.下列句中的“也”字,不是表示判断语气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对语段艺术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概写滁州地貌,语言极其凝练。

B.写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化静不动,富于生气。

C.述说自号醉翁的原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D.段末几句,直抒胸臆,一个“乐”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二.阅读第二段做题。 (2004年广州)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阴:绿荫 D。洁:清洁

2.对文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B.“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C。“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3.“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亦无穷”的“乐”指( )

A.山林之乐 B。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从太守游而乐

5.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蔚然而深秀 B。野芳发而幽香 C。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6.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04年哈尔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第三段做题。 (99年贵阳市)

1.语段共四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3.达到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4.给这段文字分层:① ② ③ ④

5.参照句子加点的部分,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不破不立,不塞不___,不止不___,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辨证法。

(以下为2004年哈尔滨中考题)

6.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下面这段话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明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蠡贼。

答:

四.阅读最后一段做题:

1.“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出一个下联。

①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②上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 下联:

3.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D。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杀三虫。 B。停数日,辞去。 C。委而去之 D。去国怀乡

5.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6.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

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

D.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2003年宁夏)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加点的“乐”字各有含义,说说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8.“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9.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哪是重读,哪是轻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轻读__________ B.重读___________

10.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之乐。

11.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已而”表示___________,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______,______.

(2003年大连)

13.与欧阳修齐名的宋代文学家,你还知道谁?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比较阅读 (2002年南宁)

(甲)嗟夫!……吾谁与归?

(乙)太守与客……太守醉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亲贤臣,远小人 B。然则何时而乐也/山水之乐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宴酣之乐 D。或异二者之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翻译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乙文中第①段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以_______为主,乙文以_______为主。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

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乙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理想。

4.想一想,两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地方是值得肯定和继承的?

六.比较阅读 (2002年陕西;2004年长沙)

(甲)若夫日出……庐陵欧阳修也。

(乙)若夫淫雨霏霏……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山岳潜形 ②杂然面前陈者 ③日出而林霏开 ④长烟一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甲文①段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心情;

乙文①段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心情。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答案:

一.

1.《醉翁亭记》 欧阳修 2.环绕 命令 情趣

3.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

5.“像鸟展翅的样子”或“像鸟展开翅膀的样子”

6.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7.醉翁之意不在酒 峰回路转

8.略 9.A 10.D 11。C

二.

1.D(洁白) 2。D(冬天) 3。春夏秋冬 4。B(即“朝暮四时游玩之乐”) 5.D

6.略 7。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三.

1.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2。B 3。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4.①/②/③/④ 5。流 行 6。美丽的山间景色 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7.浪费青春的教训。

四.

1.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政绩卓著之乐。

2.①范仲淹以天下为忧;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②岳阳楼上范仲淹忧国忧民

3.B 4。A 5。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以文章记述这件事的,就是太守。 6.C

7.太守乐:山水之乐;与民同乐。鸟乐:自然条件优越而鸟不自知。

人乐:不仅知道自然条件优越,而且还能娱情山水。

从太守乐:既有娱情山水之乐,同时还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

8.点明全文主旨——与民同乐。

9.A.① B。② 10。禽鸟 太守 11。醉能同其乐

12.时间极短 俄而,既而,未几

13.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五.

1.C 2。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本意不在此,别有所在。

3.议论 记叙(描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与民同乐

4.能回答“关心人民疾苦”“与民同乐”“把天下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等相同的意思均可。

六.

1.①隐没,隐藏 ②摆放 ③散开,消失 ④全

2.①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阴雨连绵 悲(悲伤,忧伤) 朝暮四季 乐(喜悦,欢乐) 5。D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12-14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山岳潜形 则有去国怀乡 至若春和景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
2.(1)至若春和景明 (2)宠辱偕忘(3)把酒临风 3.(1)薄暮冥冥 (2)多会于此 (3)春和景明 (4)不以物喜4.是进亦忧,退亦忧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连月不开 薄暮冥冥 至若春和景明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谪守巴陵郡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而或长烟一空。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4.微斯人,吾谁与归?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7.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8.(1)山岳潜形 (2)长烟一空 (3)静影沉璧 9.(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10.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1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12.商旅不行,樯倾楫摧。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三.简答题
1.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抱负?2.从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③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4.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
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 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5.《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______;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_________。
6.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
7.本文第⑤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 “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
8.“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9.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2分)
10.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11.选文第二段结尾说“…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请你用自己的话并结合引用原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2.赏析下面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3.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
“感极而悲”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 “其喜洋洋”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
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你认为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15.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写“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观中不同心情的用意。
16.读了本文,你可能会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17.本文中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和____;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
18.第③段描绘了__景色,表达了___心情。第④段描绘了___景色,表达了___心情。
19.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20.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21.请在文章第三、四段中任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22.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2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⑴形体(形迹)⑵离开 ⑶日光(阳光) ⑷探求 无,没有2.⑴景色 ⑵一起 ⑶持、拿、执3.(1)迫近 (2)在,到 (3)日光 (4)因,因为4.进:在朝廷做官 退:隐居江胡 雄伟景象 放晴 迫近 “日光”或“阳光” 同“俱”,全,皆 日光 古代官员降职或远调(被贬)5.放晴;有时;曾经 ;处、处在 ;在朝廷上做官(居庙堂之高) ;归依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3.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4.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5.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6.我看那(依我看来)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7.太阳和星星隐藏(去)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体)。8.(l)山岳隐没了形体。(2)大片烟雾完全消散。(3)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9.(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10.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南,抬眼望去,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非常悲伤。11.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12.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倾斜,船桨折断。13.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
三.简答题
1.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
2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答或用自己的话回答。
3.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
4.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恩来―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5.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6.示例:醉翁亭清幽秀美 桃花源恬静优美 小石潭凄清幽邃(抓住景物特点,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即可)
7.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季节是冬季。“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9.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基本意思对即可。
10.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
11.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是看到天气好景物好以物喜,看到天气不好,景色悲凉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该句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浩大的气势。
13.“感极而悲”源自: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其喜洋洋”源自:宠辱偕忘
14.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我们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15.用来反衬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进而歌颂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高尚人格。
16.示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阴天,悲伤;晴天,喜悦。
19.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0.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或为写法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
21.第三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感伤之情。
第三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与下段文字形成对比。(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第四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春和景明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第四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比喻、借代);与上段文字形成对比。(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22.《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任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答案体现胸怀、抱负、情怀其中一点即可)
2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迁客骚人
24.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1分)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1分)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分)。
第4个回答  2009-12-13
(一)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醉翁亭记》)
(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阴翳: 谓: 尝: 然则: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
3、《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你知道其他几位是谁吗?请写出两位及其作品名称。 。
4、“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二者”指 。“为”的意思是 ,文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回答)
5、联系所学课文,写出下联。
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
6、《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参考答案]

1、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为,是 曾经 既然这样……那么
2、①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享受他自己的乐趣。②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苏轼《水调歌头》、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韩愈《马说》等。
4、迁客骚人 心理活动 “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5、范仲淹岳阳楼上天下为先等。
6、同的方面:《岳阳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