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伴我行

要600到800字左右,写的别太好啊,越多越好

书是人生的支柱,进步的阶梯。
小时侯,我最爱听故事,外婆就给我买来《一千零一夜》和带有图片的故事书,一边让我看图片,一边拿着书给我讲故事。书就像一跟细丝,在不经意间与我相连,牵住了我的心。后来,我每天与书相伴,如果见不到书,就会觉得像缺了什么似的。
外婆告诉我,在我一岁的时候,外婆忘记给我讲故事了,我便“哇哇”大哭起来,无论外婆怎么哄我,都无济于事,她只好放弃了看电视,为我讲起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长大后,每当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会联想起她那悲惨的童年生活,使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大人每当有烦恼时会借酒消愁,而每当我闷闷不乐的时候,我就会用看书这种形式来消除烦恼。因为书会带给我快乐,现在我对书真的是情有独钟。只要每天一有空我就会拿起爱的教育看起来。从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流淌的不仅仅是浓浓的血,还有那些那与生俱来的自然亲情。我还会到师生之情,父子之情,朋友之谊。
书丰富了我的知识。它能带我上天,了解宇宙的广阔;它带我入海,了解海洋的神秘,它带我回到过去,了解鲜为人知的事情……课外知识丰富了,自身修养提高了,遇事能以理服人。考试时,因为经常看书,所以语句更加生动,成绩自然就能上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唐诗宋词,文学名著……在细细品位中,我体会到了李白送友时的惜别之情,杜甫的怀才不遇,曹操的壮心不已……我渐渐的觉得书是那样富有乐趣和哲理。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每本好书都是一位启蒙老师,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它告诉我做人的原则,让我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树起我人生的奋斗目标。
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吸取“营养”,从而走上成功之路。书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因为有书,我的人生旅途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07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明才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用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良。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记得我第1次与书接触,是在孩提时读的彩色连环画,让我认识了多姿多彩的世界。随着年龄的慢慢的增长。我不再读那些幼稚的书籍,而读那些蕴含着深刻哲理的书。书已经占用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1部分。

大家都知道,苦与乐是1对反义词。在读书当中。则苦中有乐;先苦后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道出了读书中的“苦”。“苦 ”是1个无言的老师,在读书过程中,它告诉我们读书不是安逸的事,只有苦学知识。才能够成为国家这栋梁。而“乐”则是读书过后所取得的成功的喜悦。我认为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不管我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只要我打开他。他就会告诉我许多的道理和知识帮助我去解决困难。当然,学习对我们学生而言是个“苦差事”每天要到1012点来学习知识,有时考试的成绩不尽人意。但是有时,全班没有1个人能答上的问题我因在书上见过而回答上来,就会感到书是那样的可爱。

1本好书可以使人学到很多的知识,因而受益匪浅。而要本坏书则会把你推向深渊。所以选选书就好比吃饭,吃饭时要“择优”,选书也要 “择优”。好书如希腊神话中的美女神,把你引上光明的坦途,而坏书好比希腊神话中的恶德女神,将你上灾难。1本好书珍宝1样,不仅陶怡你的情操,告诉你无穷无尽的知识。而且还让你心胸宽广。1本坏书其毒胜过1箱鸦片。不仅腐朽你的心灵而且毁灭你的1生。当今,1些中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禁不住诱惑,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之中。上课不认真听讲,晚上回家不学习。结果成绩1落千丈。最后被社会这所大学校所淘汰。这样不仅毁了人生,还给家庭,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请每1个人珍惜眼前美好的时光,选择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的书籍。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

参考资料:www.zuowenda.com

第2个回答  2009-10-07
书的影子究竟是什么时候飘进我的世界里的,我也不大清楚,小时候?顶小顶小的时候?依稀记得那时,夕阳的余晖还未退去,外婆抱着我坐在夕阳的影子里,读诗给我听,她拿着一本页边都发黄了的小书,那诗的调子,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时间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就在我斑驳的记忆中继续游移。闭起眼睛,总会有那么几片色彩斑谰的书角从记忆的角落中浮起,记不得是从那本书上扯下了。幼年的我被一本一本的童话故事充实的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玩伴,白雪公主,睡美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我的好朋友,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把这些书上看来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做个故事大王。

一缕书香,就这样在我的生命里,飘散开来。

阅读似乎是我最想做也最喜欢做的事情。我本是不安于平静的人,绝对外向的性格至使我耐不住一点寂寞,但若是给我一本书,我就会静静的坐上一天,因为对于我来说,书中的世界,就是我最热闹的暄嚣。

我喜欢诗词格律,喜欢古人的文言情调,喜欢柳永的深幽和苏轼的豪放。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那些古诗文无不精妙。荡气回肠,遐想万千,乐作者之喜,哀作者之悲。他们的那种气势,那种深厚的底韵,即使在我这千载之后的人看来也颇为感慨,感慨精神,感慨文彩,感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也喜欢名著,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它透过故事情节,展现给世人思想的精魂。我喜欢笑谈兴亡成败的《三国》,喜欢内涵深邃的《红楼》。钱钟书在《围城》里对人性洞察与调侃;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展示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感受《童年》里高尔基的成长之路,赞叹乔纳森,斯威夫特层层深入的绝妙讽刺。他们不断为我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我开始思考:思考真理,思考生命。一本本的书籍带我进入了我从未涉足的圣地:人类思想和文明的金壁辉煌的殿堂。

一缕书香,就如此在我的生命里延续、扩散,踩着书的阶梯,我走过了欢乐,走过了风雨。我感到了成长的责任,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事。对书,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想,太多太多的话语。书籍,是我成长中最最重要的部分。

于是,我试着拿起笔,学着释放自己的情感,高兴或悲哀,快乐或忧伤,试着把从每本书中撷取来的精华,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每一个人。当思想的精魂从笔尖蹦出的时候,当优美的文字在白纸奔涌的流淌的时候,我总是意犹未尽的想起某书中的某个段落,某些感触,总是隐约的看到,书本上我成长的足迹。我模仿鲁迅的犀利;琼瑶的柔婉。试着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物,在文章中透视自己的生活。

我感谢书,我爱书,爱那一缕清幽的书香。

后来我接触了另类的文学,另类的书。痞子蔡的书,郭敬明的书,韩寒的书,他们无不渗透着青春背后一点忧郁的影子。平时大部分的时间我都泡在书店里,一本一本看,一遍一遍的想,一次一次在书的天空里放声喊叫。它这样高,我无法触及却早已深溺于这片没有一丝破绽的蓝,那么一缕书香,晃啊晃的,变的漂渺了。读书的目的不再是满足好奇心或是感受一些什么。透过书本,仿佛更深一层看到了社会和人性的本质。因而拼命的在书中汲取自己的所需。每读一本书,我都会在深夜握着一支笔没命的写。我常觉得自己是一位带着钢盔的铁甲武士。藉由外物来厚实自己的胸膛,提高获胜的机率,可脆弱的骨子里还是有些许怀疑,眼前胜利的战袍不是凭自己的力量获得的,所以,宁愿穿着单薄的白布衣手持一把剑,击溃我的敌人,哪怕是赔上自己的性命也不要紧,那才是我要的真实感。所以读书,所以写,所以要厚积而薄发。我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是那一缕袅娜的书香,书的精魂,要让自己不断的强大,只有读书,养气。去书写一篇又一篇的文字。为自己打造一片天地,即使血随时会染红我的白布衣,也是骄傲的腥味。

一切都归于平静的时候,我依然坐在灯旁,凝视那经久不曾翻动过的书页。

一缕书香,就这么在我的魂梦之中飘舞荡漾,而且越发的浓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精魂.

希望我的能成为最佳回答哈、、谢谢、、
第3个回答  2009-10-07
弥尔顿说过: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小时候,书就成了我的玩伴,并一直陪伴我前行。还没有上幼儿园的我在家的乐趣就是翻看有彩色图片的童话故事书,那里有可爱的小红帽、机智的渔夫、急切找妈妈的小蝌蚪。在外婆耐心地教导下,我咿咿呀呀学会了106个字,我知道,这是书的鼓励——那年我三岁了!幼儿园的生活像童话书一样多姿多彩,我识字的数目也越来越多,这更增强了我读书的兴趣。渐渐的家里的童话书已满足不了我的欲望了,于是我的目标就开始锁定在新华书店,我常常和妈妈一块钻进书的海洋,一本本有趣的书像我的一个个朋友,可以与它们亲密交谈,这让幼年的我十分开心——那年我八岁了!上小学后,老师教会了我更多的字,并能更深刻理解到字的含义。我阅读的课外书越来越多《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上下五千年》《谁动了我的奶酪》《狼图腾》……这些书就像是一架架阶梯,让我登得更高看得更远。在课外书和老师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写作文,从语句平平到情感丰富,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现在的我!无论三岁、八岁、还是现在的我,我都坚持每天看书,因为,在书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享受到了快乐,更重要的是书就好像一面镜子,照亮了我的心灵,知道什么叫真善美,什么叫正与邪。

我还有一篇:
与书结缘就像是命中注定了似的。
关于书的最早印象应该始于小学所用的小开本的语文课本。当时刚刚认识不多的汉字,对它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发到课本之后,首先是封面上的语文这两个遒劲有力的字体吸引了我,直到后来才知道封面题字出自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
书里面的内容,除了几首耳熟能详的诗像什么咏鹅啦、悯农啦、画啦、春晓啦(至今还津津乐道的是对这首诗的改写---山寨版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哈哈),和为数很少的几篇故事如乌鸦喝水、鸡毛信等,其它大多只留下一丝模糊的印象。但是里面的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却让当时我那小小的脑袋活泼起来,反反复复的去读这些短小精悍而又寓意深刻的小文章。我想这可能就是一个懵懂的小孩最早萌发的对文学的原始渴望吧!
大概上小学二年级时,班里来了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印象中他叫张开龙(音),长相很英俊,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和张老师相处一段时光后,就感觉这位老师懂得东西真多,他那声情并茂的授课方式也吸引了我,进一步激发了我对语文科的学习兴趣。

想到此,就在星期六放假的时候,到镇上书摊去看看,当时想租来着,书摊女老板见我小,就对我说,你租还不如干脆买方便呢。听了她的意见,我就把剩下的钱全部买了武侠小说。有金庸的、古龙的、温瑞安的、卧龙生的、柳残阳等著名小说家的作品,还有其他一些大陆、台湾和香港作者的武侠作品,总共有三十册吧。
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内容已经没有印象了,但在当时这些书却极大地充实了我那原本枯燥乏味的生活。要知道在村里,孩子们的娱乐场所只能是自家院子和外面的大街小巷,城市里的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公园、游乐场在这里是根本见不到的。当其他的孩子在大街上疯玩的时候,我一个人就猫在昏暗的屋子里专心的看书,并自得于我这种在村里人看来格格不入的生活习惯。
再后来,不幸的是事发生了,这些书被我姨家的一个表弟几乎全部“借”走了,从此就不见了踪影,当时就好像自己多年的恋人永远的失散了一样,痛苦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从此之后,我就有了个毛病,一百个不乐意把书借给别人,那种望穿秋水的等待归还的焦灼心情是最难以忍受的。如果借书人没有归还的意思,一味的催促对方反而可能让对方误认为自己小气,因为在他们是不理解这份复杂的心情的。
不久,在初中升高中时我的人生之路遇到了挫折,差点转了向。
大概是初中看课外书占用了太多的学习时间,本来学习挺好的我(分班时还被分到了重点班)结果中考只考了个委培(说白了就是拿钱上学),记得要交3000委培费,这笔钱是家里实在难以承受的。和母亲商量的结果是不如像我的众多堂哥一样(他们很多小学没毕业就出去找活干了)外出打工挣钱。可父亲却不同意,还为此大发雷霆,挥着鞋底赶着着我再去复读。在他的坚持下,我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记得上高中买的第一本书是《三国演义》,名著嘛,再说当时我的知识面也很狭窄,除了武侠小说,经典名著知道的和一般的学生没有多大的区别。不过不是在中考去的那家书店买的,是街另一头的一家书店。
书看的很过瘾,人物应接不暇,这个出场后还没混个脸熟,就一命呜呼了。不过读着挺过瘾,那孩子嘛,打打杀杀当然很感兴趣。
开始有个情节就让我很是吃了一惊,应该是夏侯敦吧,一只眼睛在战场厮杀时被射中掉落在地,这家伙真猛,立马捡起来吃掉,还说“父精母血,岂可弃也”。就在对手被他的行为吓得目瞪口呆时,被他赶将过去,一刀斩于马下。
我还在班里一次语文课上把张飞在长坂坡的一段故事讲了一遍,特别是把那句“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用充满激情和高亢的声调说了出来,把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后来因为这次演讲还交了一个也很爱读书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买的第二本书应该是《围城》吧,之所以买是因为语文老师的讲课时偶然的一句话。上课时不知为啥老师说起了这本书,只不过没说具体内容,只说这书很好看,是名著(哈哈又是名著,不过是现代名著)。可巧就在那个书店老板那里找到了这本书。这书看的很仔细,一是作者文笔幽默,所打的譬喻总是和彼时彼景那么浑然一体而又妙趣横生;另外我感觉钱钟书所创造的方鸿渐这个人物的身上有很多我的影子,因而让我产生了很强烈的共鸣。
得益于盗版书商,我才有幸看到了余秋雨的那几部书。吸引我的并非是老余的成名作《文化苦旅》,而是之后出版的《山居笔记》,感觉几乎篇篇精彩,特别是写魏晋士子的《遥远的绝响》、写清朝历史的《最后一个王朝》、写苏东坡的《苏东坡的突围》,当时细细品味揣摩了好多遍,至今还念念不忘。浓厚的历史色彩和深刻的理性思索是这些文章的一大特色。这本书打开了我的历史视域,深化了我的历史情感。

两篇都不是我写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