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工业的变化

如题,谢谢

经典中国·辉煌60年——中国挺起工业大国的脊梁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极端落后的工业基础,毛泽东主席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当时,我国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工业产品中钢15.8万吨,原油12万吨,原煤3200万吨,发电量43亿千瓦时,水泥66万吨。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工业要落后100余年!

从那时起,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就成为新中国几代人执着追求的目标。

60年弹指一挥间。伴随着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现代工业和通信业体系的建成,昔日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已经成长为工业大国,并迈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2008年,我国完成工业增加值10.736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3倍,比建国初期更是增长了上百倍!

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国产机组已达80%以上;年产千万吨级大型炼油厂设备,国产化率达90%。

【历史巨变】

现代工业体系创建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不会忘记,上世纪60年代,厂里的车床还是手摇的,“用笨重的设备,就算车个三角形的小铁片,也得费好大劲”。如今,用国产数控激光切割机,只需往计算机里输入一组数据,激光探头便开始工作。没有噪音,看不见火花,不到一分钟,厚厚的钢板上就切割出一个个不规则图形。

“工业化和信息化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深有感触地说,建立在落后农业国家基础上,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用6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300年的工业化历程,堪称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历史性巨变!

打开尘封的记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历史镜头,见证着我国工业6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第一炉铁水奔腾而出;如今,中国已连续10余年位居全球第一产钢大国。

1952年,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国产动车组每天都在华夏大地上往来驰骋。

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下一汽生产线;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已连续7个月世界第一。

1958年,中国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如今,我国已是全球彩电第一生产大国。

上世纪50年代,除东部一些大城市外,我国固定电话几乎是空白;如今,我国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早已位居世界第一。

……

经过新中国工业和信息化战线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不仅创建了现代工业体系,在重要领域形成了一批产能产量居世界前列的工业产品,“中国制造”更是大步走向全球。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

从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到遨游太空的神舟七号;从闯入全球超级计算机十强榜单的曙光万亿次计算机,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TD—SCDMA……中国工业在载人航天、大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卫星导航等一些尖端领域,同样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眼中,我国工业60年的伟大跨越,还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伴随着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重大装备国产化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目前,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国产机组已达80%以上;年产千万吨级大型炼油厂设备,国产化率达90%……

与此同时,我国工业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合理,重化工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以信息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出口额跻身全球前两位,成长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我国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目前,我国工业企业集团已达1833个,拥有资产19634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的55.6%。其中,37家企业集团进入今年的财富五百强榜单。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更是迅速崛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就业人数占到80%左右。

新中国成立头30年,我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则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

【伟大探索】

从建体系到调结构 走中国特色发展路

1978年12月23日,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外引进的最大工业项目——宝钢举行了开工典礼。30年后的今天,宝钢已连续6年进入世界500强,综合竞争力位列世界钢铁企业前三。

提起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53年前驾驶着第一批12辆解放卡车驶下一汽装配线的老司机于丰年至今心潮澎湃。

1953年7月15日,万名建设者汇聚长春西南郊,在茫茫荒野上夯下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根基桩。3年后,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一汽下线,结束了新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一汽只是“一五”计划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区别于其他国家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模式,“一五”期间,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和国防工业”的超常规道路。伴随着飞机、汽车、重型和精密机器等一大批基础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华夏大地上涌现出一批以煤炭、钢铁、化工、机械、纺织等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和工业城市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头30年,我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11%的年均工业增长,还留下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家发改委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粱认为,尽管重化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其缺陷和失误也是明显的。

冯飞解释说,当时,由于缺乏重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我国工业出现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性缺陷。此外,一、二、三产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资源配置和结构状况存在明显缺陷。而正是这些结构矛盾,让国民经济缺少稳定、持续的增长能力。

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是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转折,让我们逐渐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条前无古人的道路上,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则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

在当年宝钢的建设者之一、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看来,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以及随后大范围的合资合作,不仅缩短了我国工业技术、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更是形成了中国工业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格局。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一场坎坷曲折、激昂壮阔的国企改革攻坚战也拉开了大幕。从最初的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到实行“拨改贷”;从打破“大锅饭”,到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从股份制试点,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国企三年改革脱困,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30年国企改革,不仅重塑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中国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也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被誉为民营企业常青树的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清楚地记得,1990年,异军突起的乡镇集体企业实现利润265.3亿元,超过了国有企业的246亿元。至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民营工业企业和“三资”工业企业已是“三分天下”,分别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31.2%、37.2%和31.6%。

与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是工业化战略的重大调整。冯飞回忆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放弃了单纯发展重化工业的思路,转而采取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注重市场需求导向,并推出了“六优先”政策,大力发展轻工业。我国轻工业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47.0%上升至1985年的49.6%。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又相继提出重点加强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振兴机械、电汽车等支柱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构想,重化工业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以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中国新的选择。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力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

60年一个甲子。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崭新历史起点上。中国工业化这艘巨轮,正沿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航标,朝着工业强国的方向乘风破浪,一往无前。(记者 王 政)

参考资料: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0908/t20090814_124149.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02
经典中国·辉煌60年——中国挺起工业大国的脊梁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极端落后的工业基础,毛泽东主席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当时,我国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工业产品中钢15.8万吨,原油12万吨,原煤3200万吨,发电量43亿千瓦时,水泥66万吨。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工业要落后100余年!

从那时起,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就成为新中国几代人执着追求的目标。

60年弹指一挥间。伴随着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现代工业和通信业体系的建成,昔日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已经成长为工业大国,并迈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2008年,我国完成工业增加值10.736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3倍,比建国初期更是增长了上百倍!

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国产机组已达80%以上;年产千万吨级大型炼油厂设备,国产化率达90%。

【历史巨变】

现代工业体系创建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不会忘记,上世纪60年代,厂里的车床还是手摇的,“用笨重的设备,就算车个三角形的小铁片,也得费好大劲”。如今,用国产数控激光切割机,只需往计算机里输入一组数据,激光探头便开始工作。没有噪音,看不见火花,不到一分钟,厚厚的钢板上就切割出一个个不规则图形。

“工业化和信息化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深有感触地说,建立在落后农业国家基础上,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用6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300年的工业化历程,堪称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历史性巨变!

打开尘封的记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历史镜头,见证着我国工业6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第一炉铁水奔腾而出;如今,中国已连续10余年位居全球第一产钢大国。

1952年,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国产动车组每天都在华夏大地上往来驰骋。

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下一汽生产线;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已连续7个月世界第一。

1958年,中国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如今,我国已是全球彩电第一生产大国。

上世纪50年代,除东部一些大城市外,我国固定电话几乎是空白;如今,我国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早已位居世界第一。

……

经过新中国工业和信息化战线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不仅创建了现代工业体系,在重要领域形成了一批产能产量居世界前列的工业产品,“中国制造”更是大步走向全球。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

从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到遨游太空的神舟七号;从闯入全球超级计算机十强榜单的曙光万亿次计算机,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TD—SCDMA……中国工业在载人航天、大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卫星导航等一些尖端领域,同样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眼中,我国工业60年的伟大跨越,还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伴随着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重大装备国产化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目前,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国产机组已达80%以上;年产千万吨级大型炼油厂设备,国产化率达90%……

与此同时,我国工业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合理,重化工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以信息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出口额跻身全球前两位,成长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我国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目前,我国工业企业集团已达1833个,拥有资产19634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的55.6%。其中,37家企业集团进入今年的财富五百强榜单。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更是迅速崛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就业人数占到80%左右。

新中国成立头30年,我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则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

【伟大探索】

从建体系到调结构 走中国特色发展路

1978年12月23日,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外引进的最大工业项目——宝钢举行了开工典礼。30年后的今天,宝钢已连续6年进入世界500强,综合竞争力位列世界钢铁企业前三。

提起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53年前驾驶着第一批12辆解放卡车驶下一汽装配线的老司机于丰年至今心潮澎湃。

1953年7月15日,万名建设者汇聚长春西南郊,在茫茫荒野上夯下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根基桩。3年后,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一汽下线,结束了新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一汽只是“一五”计划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区别于其他国家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模式,“一五”期间,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和国防工业”的超常规道路。伴随着飞机、汽车、重型和精密机器等一大批基础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华夏大地上涌现出一批以煤炭、钢铁、化工、机械、纺织等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和工业城市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头30年,我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11%的年均工业增长,还留下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家发改委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粱认为,尽管重化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其缺陷和失误也是明显的。

冯飞解释说,当时,由于缺乏重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我国工业出现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性缺陷。此外,一、二、三产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资源配置和结构状况存在明显缺陷。而正是这些结构矛盾,让国民经济缺少稳定、持续的增长能力。

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是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转折,让我们逐渐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条前无古人的道路上,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则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

在当年宝钢的建设者之一、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看来,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以及随后大范围的合资合作,不仅缩短了我国工业技术、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更是形成了中国工业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格局。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一场坎坷曲折、激昂壮阔的国企改革攻坚战也拉开了大幕。从最初的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到实行“拨改贷”;从打破“大锅饭”,到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从股份制试点,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国企三年改革脱困,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30年国企改革,不仅重塑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中国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也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被誉为民营企业常青树的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清楚地记得,1990年,异军突起的乡镇集体企业实现利润265.3亿元,超过了国有企业的246亿元。至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民营工业企业和“三资”工业企业已是“三分天下”,分别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31.2%、37.2%和31.6%。

与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是工业化战略的重大调整。冯飞回忆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放弃了单纯发展重化工业的思路,转而采取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注重市场需求导向,并推出了“六优先”政策,大力发展轻工业。我国轻工业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47.0%上升至1985年的49.6%。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又相继提出重点加强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振兴机械、电汽车等支柱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构想,重化工业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以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中国新的选择。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力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

60年一个甲子。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崭新历史起点上。中国工业化这艘巨轮,正沿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航标,朝着工业强国的方向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5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
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
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