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中国成语的背景故事

1.乐不思蜀 2.过河拆桥 3.顺手牵羊 4.将计就计 5.借刀杀人 6.无中生有 7.万箭齐发 8.桃园结义 9.南蛮入侵 10.无懈可击

每个1分(5个开始算),全部十五分

  ①乐不思蜀:
  蜀:古地名,三国时的蜀国,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②过河拆桥:
  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刘备在长坂坡打了败仗,赵云找到冲散了的刘备的妻儿。曹操也追至长坂桥,见张飞胡须倒立,睁着圆眼,心中害怕中计,吓得掉头就跑。张飞见吓退了曹操,就将长坂桥拆掉。刘备担心曹操再追,连夜率军向汉津逃去。

  ③顺手牵羊:
  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④将计就计:
  解释:计 利用对方计策向对方施计。
  出处:元·李文蔚《张子房圯桥进履》:“将计就计,不好则说是好。”

  ⑤借刀杀人:
  【解释】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三国时期,孔明病故,魏延在军中做了一个头上生角的梦就认为自己可以称王的预兆,就对孔明的安排不满,与马岱起兵攻打杨仪,杨仪看了孔明的锦囊妙计,就叫魏延叫“谁敢杀我”,魏延高呼,马岱在后杀死魏延,这是孔明生前安排的。

  ⑥无中生有:
  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战国末期,七雄并立。实际上,秦国兵力最强,楚国地盘最大,齐国地势最好。其余四国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当时,齐楚结盟,秦国无法取胜。秦国的相国张仪是个著名谋略家,他向秦王建议,离间齐楚,再分别击之。秦王觉得有理,遂派张仅出使楚国。
  张仪带着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意把商于之地六百里(今河南淅川、内江一带)送与楚国,只要楚能绝齐之盟。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一得了地盘,二削弱了齐国,三又可与强秦结盟。于是不顾大臣的反对,痛痛快快地答应了。怀王派逢侯丑与张仪赴秦,签订条约。二人快到咸阳的时候,张仪假装喝醉酒,从车上掉下来,回家养伤。逢侯丑只得在馆驿住下。过了几天,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得上书秦王。秦王回信说:既然有约定,寡人当然遵守。但是楚未绝齐,怎能随 便签约呢?
  逢侯丑派人向楚怀王汇报,怀王哪里知道秦国早已设下圈套,立即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于是齐国绝楚和秦。
  这时,张仪的“病”也好了,碰到逢侯丑,说:“咦,你怎么还没有回国?”逢侯丑说:“正要同你一起去见秦王,谈送商于之地一事。”张仪却说:“这点小事,不要秦王亲自央定。我当时已说将我的奉邑六里,送给楚王,我说了就成了。”逢侯丑说:“你说的是商于六百里!”张仪故作惊讶:“哪里的话!秦国土地都是征战所得,岂能随意送人?你们听错了吧!”
  逢侯丑无奈,只得回报楚怀王。怀王大怒,发兵攻秦。可是现在秦齐已经结盟,在两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秦军尽取汉中之地六百里。最后,怀王只得割地求和。
  怀王中了张仪无中生有之计,不但没有得到好处,相反却丧失大片国土。

  ⑦万箭齐发:
  万箭齐发是卡牌游戏三国杀中的一种锦囊,可在出牌阶段使用,范围攻击。除自己外,所有玩家需要出一张闪,没有闪(或不出)的玩家减一点体力。

  ⑧桃园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⑨南蛮入侵:
  南蛮入侵是卡牌游戏三国杀中的一种锦囊,可以在出牌阶段使用,范围攻击。除自己外,所有玩家需要出一张杀,没有杀(或不出)的玩家减一点体力。

  ⑩无懈可击:
  无懈可击 ( wú xiè kě jī )
  解 释 懈:松懈;击:攻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出 处 先秦·孙武《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曹操注:“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示 例 茅盾《锻炼》:“他相信自己的主张~,也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驳倒对方。”
  近义词 天衣无缝
  反义词 破绽百出、矛盾百出

参考资料:自己整理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22
1.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司马氏灭蜀,后主刘禅被接到洛阳,司马昭宴请刘禅,特意点了一支蜀国风情的歌舞,后主看了非常陶醉,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矣”,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主要是说一个人被某事迷住,完全忘记了正事。今意也有中性意思,指某事物非常好,让人忘了其他事。
2.。曹操也追至长坂桥,见张飞胡须倒立,睁着圆眼,心中害怕中计,吓得掉头就跑。张飞见吓退了曹操,就将长坂桥拆掉。刘备担心曹操再追,连夜率军向汉津逃去。
3. 公元383年,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势力强大。前秦王苻坚坐镇项城,调集九十万大军,打算一举歼灭东晋。他派其弟苻融为先锋攻下寿阳,初战告捷,苻融判断东晋兵力不多并且严重缺粮,建议苻坚迅速进攻东晋。苻坚闻讯,不等大军齐集,立即率几千骑兵赶到寿阳。东晋将领谢石得知前秦百万大军尚未齐集,抓住时机,击败敌方前锋,挫敌锐气。谢石先派勇将刘牢之率精兵五万,强渡洛涧,杀了前秦守将梁成。刘牢之乘胜追击,重创前秦军。谢石率师渡过洛涧,顺淮河而上,抵达淝水一线,驻扎在八公山边,与驻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苻坚见东晋阵势严整,立即命今坚守河岸,等待后续部队。
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激怒骄狂的苻坚。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说道,我要与你决一雌雄,如果你不敢决战,还是趁早投降为好。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退一箭之地,放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苻坚大怒,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河中间,再回兵出击,将晋兵全歼水中。他哪里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顿时大乱。秦兵争先恐后,人马冲撞,乱成一团,怨声四起。这时指挥已经失灵,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人马已成溃败之势。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乘敌人大乱,奋力追杀。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乱军中杀死,苻坚也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前秦大败。淝水之战,东晋军抓住战机,乘虚而入,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4.李文蔚:“将计就计,不好则说是好
第2个回答  2009-10-17
1.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司马氏灭蜀,后主刘禅被接到洛阳,司马昭宴请刘禅,特意点了一支蜀国风情的歌舞,后主看了非常陶醉,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矣”,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主要是说一个人被某事迷住,完全忘记了正事。今意也有中性意思,指某事物非常好,让人忘了其他事。
2.过河拆桥 刘备在长坂坡打了败仗,赵云找到冲散了的刘备的妻儿。曹操也追至长坂桥,见张飞胡须倒立,睁着圆眼,心中害怕中计,吓得掉头就跑。张飞见吓退了曹操,就将长坂桥拆掉。刘备担心曹操再追,连夜率军向汉津逃去。
3.顺手牵羊 公元383年,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势力强大。前秦王苻坚坐镇项城,调集九十万大军,打算一举歼灭东晋。他派其弟苻融为先锋攻下寿阳,初战告捷,苻融判断东晋兵力不多并且严重缺粮,建议苻坚迅速进攻东晋。苻坚闻讯,不等大军齐集,立即率几千骑兵赶到寿阳。东晋将领谢石得知前秦百万大军尚未齐集,抓住时机,击败敌方前锋,挫敌锐气。谢石先派勇将刘牢之率精兵五万,强渡洛涧,杀了前秦守将梁成。刘牢之乘胜追击,重创前秦军。谢石率师渡过洛涧,顺淮河而上,抵达淝水一线,驻扎在八公山边,与驻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苻坚见东晋阵势严整,立即命今坚守河岸,等待后续部队。
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激怒骄狂的苻坚。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说道,我要与你决一雌雄,如果你不敢决战,还是趁早投降为好。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退一箭之地,放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苻坚大怒,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河中间,再回兵出击,将晋兵全歼水中。他哪里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顿时大乱。秦兵争先恐后,人马冲撞,乱成一团,怨声四起。这时指挥已经失灵,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人马已成溃败之势。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乘敌人大乱,奋力追杀。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乱军中杀死,苻坚也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前秦大败。淝水之战,东晋军抓住战机,乘虚而入,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4.将计就计 元·李文蔚《张子房圯桥进履》:“将计就计,不好则说是好。”

参考资料:我的大脑

第3个回答  2009-10-17
有个网址!!!!!!!!!

http://www.jsedu.net/szty/CYGS/CYGS.HTM

参考资料:http://www.jsedu.net/szty/CYGS/CYGS.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