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难忘父亲的_____》

300字要范文

的父亲出生于1921年,他从小没读过什么书。抗战胜利后,在老乡的介绍下,就从溧水乡下到了江北做学徒工,开始学习制作面点。

大概是在1957年或者1958年吧,各个行业内兴起技术比赛。我的父亲就在比赛中一举夺魁,获得南京市面点制作的冠军。那时候,父亲荣获的锦旗挂在家里的墙上,看着它,家里人都觉得是莫大的光荣。

在我的记忆中,还有一件关于父亲的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那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和哥哥去给正在工作的父亲送饭。当时父亲正在一口大锅前炼猪油,那口锅非常大,冒着腾腾热气,猪油在大锅里沸腾。可能是炼油的铁锅老化了,这时出现锅底意外破漏,滚烫的猪油漏到火炉里,顿时火苗蹿了上来,随后便形成一片大火。

父亲见状,并没有慌张,而是一面让我和哥哥赶快到外面街上呼救,一面大步冲到里面的房间,拖出一床值班人员用的棉被,并迅即将被子浸到大水缸里,再转身将浸湿的棉被扑盖在大油锅和火炉上。由于父亲果断的措施,一场可能发生的大火灾被制止了,而父亲的衣服、双手和眉毛都被大火燎到了。试想那时如果父亲稍微有一丝胆怯,可能后果就不堪设想。

他顶着哮喘送我去下关做手术

我们家有五个兄弟姐妹,其中四个男孩,一个女孩。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后期那个物质匮乏的漫长时代,我们家面临的一个巨大的艰难就是粮食紧缺。父亲想了很多办法给我们这些孩子搞吃的,有时候要跑到外地去托人想办法。

一次,父亲买了块羊脂回来,本来准备用羊脂炼油用作摊面饼吃。结果家里的猫闻到羊脂味了,没等轮到我们,猫已经把羊脂给偷吃了。那只可怜的猫最终被父亲痛打了一顿。猫挨了打,全家人心里都很难过。

在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时,我病了,要去下关第四医院动手术。那时浦镇到江南的交通很不方便,又赶上寒冬腊月天,父亲的哮喘病正在发作,可是他完全不顾自己,背着我从浦镇辗转来到下关姜家园的医院做手术。伏在他背上的我能听见他哮喘着发出沉重的肺音。

1971年年初,我来到中央门外吉祥庵的南京晓庄师范念书。开春后的一天上午,我正在上课时,忽然间一抬头,看见我的父亲的脸庞出现在窗口,等他转身,我看到他的背上还背着一床裹成卷的棉被。也许老人家不放心初离家园的孩子,那时候他已经五十岁了,还只身从老远的江北小镇跑来看我。后来我读到朱自清的《背影》,就想到了父亲这一幕,于是情不自禁地将这两个老人的影子重叠在一起。

忠孝两全是父亲的美德

我的爷爷是1937年冬天被日本人杀害的,奶奶三十六岁便守寡。因为父亲在浦镇当学徒,奶奶也到了浦镇。后来奶奶的哮喘病越发严重,最后卧床长达十年。父母亲一直极尽孝道,除了百般寻找治疗病痛的药物,还在经济十分拮据和市场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为奶奶不断采购各种可口的食品。后来,父亲还亲手为奶奶做了口非常漂亮的大寿材。

1997年,父亲听说了香港即将在七月一日回归祖国的消息,十分激动。他对我的女儿说,下次回去看他一定要给他带一面国旗,等到香港回归那一天,他也要在家里升国旗。那时候,老人家已经被诊断为结肠癌,病痛并未能减退他的爱国之情。自从孙女答应帮他带回国旗后,老人家便在家里备下长竹竿,以作为升旗的旗杆。结果,孙女为他带回的国旗,尺寸只有杂志封面那么大,而老人家准备的竹竿很长。看到这一场面,全家人都笑了。

当然,虽然不能像在天安门广场上那样升旗,但老人家看到国旗,心里已经非常满足。于是他又重新找了根小竹竿,把国旗插在门框上。

父亲临走前告诉我两件事

1999年春,父亲已经病得很严重,在我陪护的时候,父亲和我聊天,说到两件事:第一件事,他说他实在难以忍受病痛,想要自杀,可是想到这样做,是对已经尽心的家人和子女的不负责,所以决定再痛也要挺着;第二件事,父亲要我们答应他,以后一定要照顾好母亲。

就在父亲去世前夜,那天轮到我护理。我对父亲说:今晚有事要处理,待明早我再来陪护。可是第二天一早我就得到父亲去世的噩耗。最后一刻没能守在父亲身边,这成了我永远的遗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23
这辈子最爱的漫漫长路,悄然回首。奇迹带给我的力量,眼朦胧,心中依然温暖!
——题记

出生,带着母亲的血液来到人世间。这时,一双有力的大手抱起了我。从此,他知道。这辈子要用行动全心全意地爱我。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

3岁,我是父亲手心中的宝。记忆里依稀很多次,都在父亲的脖梗上玩耍。

5岁,天生冒险好奇精神的我,喜欢“挑战”。家里吃面条,父亲端着热腾腾的面正要坐下,而年幼的我,盯准时机,拿走板凳。瞬间,一大碗面条全都扣在了父亲的脑门上,而我,早已无影无踪。事后,父亲还是宽恕了我。

6岁,母亲每逢值夜班,我总是枕着父亲教我的,用枕巾卷成的一个娃娃,当成妈妈,安然入睡。而父亲,小心呵护着我的美梦。

7岁,搬进楼房。假期放假,父母都上班。生活突然变得冷清寂寞。因此,父亲买了一袋又一袋的零食哄我。当然,还有从小陪伴我的“娃哈哈”。

8岁,第一次见到父亲坐在新买的摩托车上,等我放学。真威风!听父亲说:“家远,送你上学,方便。”

9岁,父亲为了培养我的兴趣,把我送进了美术班。也是第一次和父亲一起,看到漫天覆盖的橘红色的沙尘暴。

10岁,第一次在父亲的陪同下,骑着自行车上了公路。

11岁,开始任性无礼,对父母放肆。因此,遭到了父亲爱的教育——打。父亲从没把我当成女孩,却依然亲切地称呼:“女儿。”

12岁,正值六年级紧张时期,父亲在黑黑的夜下,北风呼啸中等了我半个小时,而我,却因任性跟父亲吵了一架。

13岁,初一上学年,父亲因工作,暂调外地。因而分隔两地,这时,才懂得,原来父亲不在,是无比的孤单,寂寞与寒冷。

现在,挑灯夜战那一直被我认定是“恶魔”的数学。父亲心疼,和我同做一道题,答案一样,父亲第一次说:“我女儿也不笨啊!

……

将来某一个晴朗的午后,坐在摇椅上,打开记忆,再次享受,这辈子最爱我的人给与我的一切……

中考的脚步声近了,同学们都在玩命地复习迎考,而这更使我处于高度的紧张之中。

但我不敢懈怠,尽管我心力疲惫;真想合一会儿眼,可我又不敢,尽管双眼早已布满了血丝。

实在撑不住了,我努力地抬起眼皮向外望去。视野之内,只有路灯孤独地立在那里,发出微弱的光。四下里一片静寂,想必已经是深夜——大脑的混沌已经使我无法分清白昼和黑夜,我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学习着。

眼睛好累,反应也迟钝了,我决定小眯五分钟。可头刚接触到搁在桌上的手臂,我就昏昏地睡着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恍惚中,一双大而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去遮在我眼前的几绺头发,然后推了推我:“孩子,怎么能在这儿睡呢?这样会着凉的。”哦,原来是每日这时打工回家的父亲。

“我没有睡着……只是觉得眼睛有些痒……稍微闭了会儿。”我依旧低着头,为的是不让父亲看到我那布满血丝的脸。

“你太累了,早点休息吧!这样下去,你的身体怎么吃得消呢?”

“哦,我做完这题目就去睡。爸,你也忙了一天,就先去睡吧!”

父亲无奈地走了,随手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但没多大工夫,我的房门又被推开,父亲端来一杯冒着热气的茶:“喝点热茶就去睡觉啊!”

“嗯!”我接过热茶,望着父亲转身离开的身影,深深地点了点头。

此时,我耳边猛地回响起父亲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语:“儿子,你放心,爸努力打工挣钱,再怎么样,都会供你上学的。”

手捧热茶,我感受着热气的温度与清茶的芳香,咀嚼着父亲贴心的呵护和宽慰的话语,我的眼泪不禁簌簌地流了下来。

杯中的热茶是淡香淡香的,但融进了父爱就觉得分外香浓。

喝着这融入父爱的浓茶,我又怎会让父亲失望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