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翻译一段选自《汉书.循吏传》的文言文。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也。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谷阳长。举高地迁上蔡长。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超为零陵太守,病归。复征谏议大夫,迁南阳太守,其治如上蔡。
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甚者按其不法,以视好恶。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赐黄金四十斤。迁河南太守,治行常为第一,复数增秩赐金。
竟宁中,征为少府,列于九卿,奏请上林诸离近宫馆稀幸御者,勿复缮治供帐,又奏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及公馆兵弩什器件过太半。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耐生。信臣以为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遂奏罢,省费岁数千万。信臣年老以官卒。
元始四年,诏书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应诏书。岁时郡二千石率官属行礼,奉祠信臣冢,而南阳亦为主祠。

麻烦大家了~~有点急,在线等。

召信臣的字是翁卿,是九江寿春人氏。凭借明经科的甲等担当郎官,出京补谷阳长官的缺。(后)被提拔为上蔡的长官。他为官爱民如子,所居(不知何意,望自查字典)。被越级(不太确定)提拔为零陵太守,(因)生病而辞职。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提拔为南阳的太守,那里的治理如同上蔡。
信臣为人勤勉有谋略,喜欢替百姓兴建水利,目的在于使百姓富裕起来。亲自劝百姓务农,出入田头地间,很少有安居的时候。视察郡中的水源,开挖沟渠,…………。

我这边要断网了,来不及翻了,我感觉你应该是高中生,就简单谈一点我古文学习的经验吧。虽然古文学好了很有用处,你可以很好的体会到古代大儒的思想,但应试也很重要:
1、背住课本上的古文,最起码要熟读,这会让你在考试时不心慌。
2、了解基本的古文常识,免得看到一些词觉得很奇怪
3、看几篇人物传记(上网找找这些人的作为),看之后你会觉得都差不多
4、应试不会要求你字字到位,只是要求你对文章有个大概理解,然后可以写出一些重点词的意思(之,而之类)
5、记住一些较特别的句式就行了
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叫召信臣的人,看出处《汉书.循吏传》,循吏,是好官,讲的自然也就是当官的事;开头先讲了他当过什么官。
具体讲了他当南阳太守使得政绩,现将他的为人,修水利;禁奢侈;兴农业;(古代重农,这是常识,有助于理解);还从侧面衬托了一下。
后面就是一些小事了。还讲了他死后,人们对它的评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4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西汉初元至竟宁年间(公元前48—前33年)。召信臣以明经甲科(汉代考试取士,分甲、乙、丙三科)出身任职郎中,后出补谷阳长,又举高第(考核优秀者称高第)迁上蔡长。他在任期间爱护人民,得到百姓称颂。升任零陵太守,因病归家。病愈后征为谏议大夫,又迁任南阳太守。他和在谷阳、上蔡时一样,一心为民。
他工作勤奋,又很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为人民办实事,设法帮助人民致富)。他经常深入乡村,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出入田间,有时就在野外休息,难得有安居之时。他巡视郡中各处水泉,组织开挖渠道,兴建了几十处水门堤堰,灌溉面积逐年增加,最后多达3万顷。百姓因之富足,户户有存粮。召信臣还大力提倡勤俭办理婚丧嫁娶,明禁铺张。对于有些游手好闲、不务农作的府县官员和富家子弟,则严加约束。使南阳郡社会风气极好,人人勤于农耕。以前流亡在外的百姓纷纷回乡,户口倍增。而盗贼绝迹,讼案也几乎没有。郡中百姓对召信巨非常爱戴,称召信臣为“召父”。荆州刺史(当时南阳郡归属荆州刺史部)上报召信臣为民兴利,全郡殷富。朝廷赐金奖励,迁召信臣为河南太守(河南郡治今洛阳市东20公里)。召信臣一如既往,治行考核常常都是第一等,又多次升级受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0-14
信臣字翁卿。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西汉初元至竟宁年间(公元前48—前33年)。召信臣以明经甲科(汉代考试取士,分甲、乙、丙三科)出身任职郎中,后出补谷阳长,又举高第(考核优秀者称高第)迁上蔡长。他在任期间爱护人民,得到百姓称颂。升任零陵太守,因病归家。病愈后征为谏议大夫,又迁任南阳太守。他和在谷阳、上蔡时一样,一心为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