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张钫的简介,张钫是女的,也叫张苗。搞错的别来

谁知道张钫的简介,张钫是女的,也叫张苗。搞错的别来

张钫(1989-)原名张苒,笔名张苗,2003年5月改名张钫。198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现就读于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今年报考人大附中高中部。 张钫
[1] 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母亲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钫自幼对文学、美术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幼年时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学大师的关怀下成长。 200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中记录了她与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王蒙、胡絜青等当代著名文学艺术大师们的一次次精彩的对话,发行了好几万册,在海内外引起相当的轰动。全国几十家电视台和重要媒体,对其做了专题报道。 2003年,受香港《明报》出版社的邀请,她和另外三位内地小作家与文学巨匠金庸先生在香港会面交谈,被港人戏称为四小侠和查大侠“香江论剑”。会谈后,《明报》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版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内增加了她的近作:《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艺术家散论》、《荷塘》等文章,在海内外继续引起一定的轰动。 去年夏天,她的一篇采访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被选入新编九年中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2课;她还是全国的十佳小记者;从小学到初中,曾多次获得市、区作文及美术方面的奖项。
主要作品
等 待 荷塘——论金庸武侠作品《笑傲江湖》 天坛公园 梦的世界——论漫画 我喜欢做梦 那大片、大片的四叶三叶草
作品《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目录 1、 小友张苗(代序)高洪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 访胡絜青——老舍爷爷是个“小孩儿王” 3、 访季羡林――在季羡林爷爷家的那片荷塘前 4、 访史铁生――两个傻子的“好运设计” 5、 访李国文――李国文伯伯开讲:《三国演义》 6、 访丁 聪――您为什么永远是“小丁” 7、 访黄宗江――“卖艺人家”,好老头儿 8、 访靳尚谊――大画家给我上大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06
三年前的7月,被称为“四小侠”的分别来自北京、山东、福建和香港的张苗、邹琳、郭翔宇和何依萍,与查大侠金庸面对面“香江论剑”。他们之所以受邀是因为当时他们的作品都被香港明报集团所属明窗出版社“学生文库”收录。其中包括张苗(现名张钫)的访谈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邹琳的武侠小说《少年英侠》、《踏莎行》,郭翔宇的现代童话《大话西游》(香港版书名),何依萍(霜静)的科幻小说《过去未来》。

这四位都出生于1989年的少年作家,目前的身份都是在校中学生,在写作低龄化越来越普及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少年写手纷纷涌现,有多少人会将写作进行到底?除在香港的何依萍电话无人接听外,记者采访了刚刚被出版方作为可爱淘小师妹重拳推出的邹琳、文而优则画的张钫及准备报考工商管理专业的郭翔宇。通过采访,记者发现,他们作品的最大阅读群还是同龄人。而对少年写作的现象,文学评论家也有不同看法。

【当事人】

张钫:放弃文学向往丹青

四位“少侠”中,记者第一个采访到的是现就读于人大附中的张苗,她父亲张锲的好友贾平凹建议她把名字改成了张钫。张苗瘦高个子,明净快乐的笑容很平和,丝毫没有少年得志的骄矜。改名为张钫的张苗张钫自称当年走上写作之路是父亲的满室书香熏出来的。父亲张锲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母亲是北广播音系教授。从三四岁起,她就跟随父亲与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学大师亲密接触。2001年,读小学六年级的张钫出版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记录了她与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王蒙、胡絜青等当代著名文学艺术大师的精彩对话,引起轰动。其中,采访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被选入新编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香江论剑”后,明报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说到第一次采访名家,张钫念念不忘邓友梅:“我家住的楼里有许多大作家。四年级时,读到邓友梅伯伯的《我们的军长》,我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有一天,我鼓足勇气给邓伯伯打了个电话,把录音拿去给同学们听,大家都喊过瘾。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名家访谈之路。”至于哪些人最爱看她的书,张钫说:“可能是同龄人较多吧,更容易沟通一些。”

说起当年的“香江论剑”,张钫,她说很佩服其他几位同龄人,尤其是邹琳,大部头的武侠小说一写就是好几本。谈到未来的发展,自幼擅长绘画的张钫说要走丹青之路,“文学给我的更多的是对美的感悟,对绘画是非常有益的,即使不走文学这条路了,我仍会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参考资料:http://www.ce.cn/books/main/hot/200605/22/t20060522_7048373.s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