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划分诗句节奏?

我们考试经常考到这个,不知道怎么做?

古诗节奏划分
一、古诗的自然声律节奏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单音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古诗的意义结构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
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
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三、一般如何划分古诗节奏
⑴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这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节拍;
⑵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
诗歌节奏划分
1、 根据词或词组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意思紧密就是不能拆开来读,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显得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
如: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王家新《在山的那一边》 )
2、根据意思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表示一个意思。
如: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流沙河《理想》)
3.、综合词、词组和意思来划分。
这种方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也最实用。因为在具体的诗句中,各种情形都会碰到,因此,只有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划分节奏才能得心应手。
4.朗读划分。
在划分完节奏后,读一读,体会一下根据划分的节奏读下来,意思有没有读破,即我们常说的读破句,检验的方法是根据划f分的节奏读下来,揣摩一下别人能否听懂(或者干脆读给他人听一下),如果能听懂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有误。首先,你要看看诗句里面词语的词性。是根据字词的词性不同来划分节奏的。
比如名词与动词相接,那么断句就在名词与动词之间;以此类推,状语、介词、定语等等诸多词性不同的字词就可以在中间断句。
还有一些诗句的节奏是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的。
有一些诗词的感情重些,那么读的时候就可以稍微把一些字词语调拉长些;
感情比较轻快的,那么可以把字词的语调读得稍微轻短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0
古诗节奏划分
一、古诗的自然声律节奏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单音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古诗的意义结构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
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
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三、一般如何划分古诗节奏
⑴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这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节拍;
⑵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
诗歌节奏划分

1、 根据词或词组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意思紧密就是不能拆开来读,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显得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
如: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王家新《在山的那一边》 )
2、根据意思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表示一个意思。
如: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流沙河《理想》)
3.、综合词、词组和意思来划分。
这种方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也最实用。因为在具体的诗句中,各种情形都会碰到,因此,只有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划分节奏才能得心应手。
4.朗读划分。
在划分完节奏后,读一读,体会一下根据划分的节奏读下来,意思有没有读破,即我们常说的读破句,检验的方法是根据划f分的节奏读下来,揣摩一下别人能否听懂(或者干脆读给他人听一下),如果能听懂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有误。
第2个回答  2020-02-24
古诗节奏划分

一、古诗的自然声律节奏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单音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古诗的意义结构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

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

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三、一般如何划分古诗节奏

⑴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这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节拍;

⑵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

诗歌节奏划分

1、 根据词或词组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意思紧密就是不能拆开来读,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显得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

如: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王家新《在山的那一边》 )

2、根据意思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表示一个意思。

如: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流沙河《理想》)

3.、综合词、词组和意思来划分。

这种方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也最实用。因为在具体的诗句中,各种情形都会碰到,因此,只有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划分节奏才能得心应手。

4.朗读划分。

在划分完节奏后,读一读,体会一下根据划分的节奏读下来,意思有没有读破,即我们常说的读破句,检验的方法是根据划f分的节奏读下来,揣摩一下别人能否听懂(或者干脆读给他人听一下),如果能听懂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有误。首先,你要看看诗句里面词语的词性。是根据字词的词性不同来划分节奏的。

比如名词与动词相接,那么断句就在名词与动词之间;以此类推,状语、介词、定语等等诸多词性不同的字词就可以在中间断句。

还有一些诗句的节奏是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的。

有一些诗词的感情重些,那么读的时候就可以稍微把一些字词语调拉长些;

感情比较轻快的,那么可以把字词的语调读得稍微轻短些。
第3个回答  2006-09-03
安徽省当涂县第二中学 汪茂吾 邮编:243100

节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古典诗文的节奏指的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一句诗文里适当的地方所作的短暂的停顿。语文试卷上也屡屡出现这样的试题,因此,掌握一些划分节奏的常用方法,对于提高阅读水平和应试能力十分必要。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新教材《语文》144页练习一是这样说的:“朗读要注意节奏,正确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音节”和“意义”。所谓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一般地说,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个音节。而这里的意义是指不能脱离原句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如:故人|具|鸡黍 这里的“故人”“鸡黍”就是意义单位,“具”就是一个音节。
又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粗线条的意义划分,每句两个节奏,也可以划分为每句三个节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平时的朗读和测试中,此法用得最多。
下面结合我省近几年来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有关题目,作些分析。
例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今其|室十无一焉得 D.非死|则徙尔(97年中考题)
分析: 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明显不能独立,后面必须跟上宾语,才能表示一个确切的意思。“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位。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C句的“今其室”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划分的D。
例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98年中考题)
分析:A句中的“不在”是一个否定合成谓语,应看作一个意义单位,因此不能分开。故A是错的。B的前后两句划分的标准不一,不能形成对偶,所以也是错的。C句中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是两个用法相同的主谓词组,分别作 两个“无”的宾语。而主谓词组在作句子成分的时候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故C是错的。只有D是意义上的对偶,所以是正确的。
例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99年中考题)
这两个句子不是诗句,所以不存在对偶的问题,因此只能作意义上的划分。正确划法如下(当然还可以划得更细一些):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由此可见,划分诗文的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果是相连的诗句,还要考虑到上下句中词语的对仗,上下两句的节奏应该保持一致。如果是较长的一句话,则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
[email protected]
http://www.lesun.org/zxyw/html/2003/6415.htm
第4个回答  2015-07-01
首先,你要看看诗句里面词语的词性。是根据字词的词性不同来划分节奏的。
比如名词与动词相接,那么断句就在名词与动词之间;
以此类推,状语、介词、定语等等诸多词性不同的字词就可以在中间断句。
还有一些诗句的节奏是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的。
有一些诗词的感情重些,那么读的时候就可以稍微把一些字词语调拉长些;
感情比较轻快的,那么可以把字词的语调读得稍微轻短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