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

如题,,,,

【现译】: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掩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作者】
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排行十二,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
十四年 (798)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 (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
用科,补盩厔(今周至)县尉。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因上书
忤执政,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
后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终刑部尚书。早年与元稹友善,诗亦齐名,并称元、
白。晚年与刘禹锡酬唱,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全唐诗》存诗三
十九卷。
【品评】
《唐摭言》卷七云:“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
‘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
尽, 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 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
耳。’”《幽闲鼓吹》、《唐语林》、《北梦琐言》、《能改齐漫录》、《全
唐诗话》等都有类似记载,从而扩大了这首诗的影响。“赋得”,是“赋”诗
“得”题的意思。“得”什么题, 由人限定。 除进士科考试命题外,常见的
“赋得”诗有两类:一类是取成句为题,如骆宾王的《赋得“白云抱幽石”》;
另一类是咏物兼送别,如刘孝孙《赋得春莺送友人》。白居易的这一首,属于
后一类。
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扣题目甚紧:先写古原草,后写送别,但
写古原而暗寓别情,写送别而不离草色。第一句以“古原草”点题,前加“离
离”,状其稠密、茂盛,与次句的“荣”和末句的“萋萋”呼应。次句“一岁
一枯荣”虽“荣”、“枯”并举,却落脚于“荣”,表明在诗人的审美意识中,
“荣”是主要的、本质的。春“荣”冬“枯”,这是“原上草”的特点。诗人
倒置一岁之中先“荣”后“枯”的顺序,既表现了“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
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离离”,绿遍古原的画卷。次联“野火烧不尽”承“枯”,
“春风吹又生”承“荣”。就字面看,两相对偶,铢两悉称;但就意义言,却
一气奔注,上下贯通,讲的都是“原上草”,而重点落到下句,与第二句“荣”、
“枯”并举而重点归“荣”契合。第三联就“春风吹又生”作尽情描绘。出句
从嗅觉方面落墨:“远芳”,即播散得很远的“草”香。这“草”香,从“原”
上散发,直侵入伸向天边的“古道”。对句从视觉方面着笔:“晴翠”,即阳
光下闪亮的“草”色。这“草”色,从“原”上延展,直连接遥远的荒城。十
个字,把经过野火焚烧的“原上草”,写得何等色香兼美,气势磅礴!以上赋
“古原草”,似与“送别”无关。而读到尾联,便感到前面所写的“离离”之
“草”立刻充满“别情”。眼前是“古原”,而“王孙”一去,不是首先要穿
过那“古原”吗?“原上草”“远芳侵古道”,“王孙”不是也要随着“远芳”
踏上“古道”吗?“原上草”“晴翠接荒城”,“王孙”不是也要随着“晴翠”
走向“荒城”吗?诗中的两个“又”字,看来是有意重复。“原上草”“一岁”
一“枯”,而“春风吹又生”,循环不已。每当“原上草”“春风吹又生”,
就“又送王孙去”,也循环不已。就这样,作者把“咏物”和“送别”多层次
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前六句,以“原上草”为主语,一气盘旋,胍络分明。后两句以“又送”
转入“送别”,又以“萋萋”照应首句的“离离”,回到“原上草”。章法谨
严,通体完美。中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对仗工整而气势流
走,充分发挥了“流水对”的优点。它歌颂野草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给人以乐
观向上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寓义。它在当 平原上繁茂的野草,每年枯萎、繁盛一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18
【现译】: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掩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1.赋得:以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南朝梁元帝 《赋得兰泽多芳草》诗是现存较早的"赋得体"诗。而"赋得体"之大兴是在唐代,以后历代沿用。试帖诗比一般的赋得体要。
2.离离:青草繁茂的样子。
3.远芳:广远的草原。
4.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5.王孙:公子王孙。此指所送之人。
6.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0-14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①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②

【作者】
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排行十二,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
十四年 (798)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 (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
用科,补盩厔(今周至)县尉。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因上书
忤执政,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
后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终刑部尚书。早年与元稹友善,诗亦齐名,并称元、
白。晚年与刘禹锡酬唱,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全唐诗》存诗三
十九卷。
【注释】
①离离:形容野草很多。 ②萋萋:草色。《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王孙:贵族的后代,这里泛指远游者。

【品评】
《唐摭言》卷七云:“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
‘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
尽, 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 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
耳。’”《幽闲鼓吹》、《唐语林》、《北梦琐言》、《能改齐漫录》、《全
唐诗话》等都有类似记载,从而扩大了这首诗的影响。“赋得”,是“赋”诗
“得”题的意思。“得”什么题, 由人限定。 除进士科考试命题外,常见的
“赋得”诗有两类:一类是取成句为题,如骆宾王的《赋得“白云抱幽石”》;
另一类是咏物兼送别,如刘孝孙《赋得春莺送友人》。白居易的这一首,属于
后一类。
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扣题目甚紧:先写古原草,后写送别,但
写古原而暗寓别情,写送别而不离草色。第一句以“古原草”点题,前加“离
离”,状其稠密、茂盛,与次句的“荣”和末句的“萋萋”呼应。次句“一岁
一枯荣”虽“荣”、“枯”并举,却落脚于“荣”,表明在诗人的审美意识中,
“荣”是主要的、本质的。春“荣”冬“枯”,这是“原上草”的特点。诗人
倒置一岁之中先“荣”后“枯”的顺序,既表现了“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
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离离”,绿遍古原的画卷。次联“野火烧不尽”承“枯”,
“春风吹又生”承“荣”。就字面看,两相对偶,铢两悉称;但就意义言,却
一气奔注,上下贯通,讲的都是“原上草”,而重点落到下句,与第二句“荣”、
“枯”并举而重点归“荣”契合。第三联就“春风吹又生”作尽情描绘。出句
从嗅觉方面落墨:“远芳”,即播散得很远的“草”香。这“草”香,从“原”
上散发,直侵入伸向天边的“古道”。对句从视觉方面着笔:“晴翠”,即阳
光下闪亮的“草”色。这“草”色,从“原”上延展,直连接遥远的荒城。十
个字,把经过野火焚烧的“原上草”,写得何等色香兼美,气势磅礴!以上赋
“古原草”,似与“送别”无关。而读到尾联,便感到前面所写的“离离”之
“草”立刻充满“别情”。眼前是“古原”,而“王孙”一去,不是首先要穿
过那“古原”吗?“原上草”“远芳侵古道”,“王孙”不是也要随着“远芳”
踏上“古道”吗?“原上草”“晴翠接荒城”,“王孙”不是也要随着“晴翠”
走向“荒城”吗?诗中的两个“又”字,看来是有意重复。“原上草”“一岁”
一“枯”,而“春风吹又生”,循环不已。每当“原上草”“春风吹又生”,
就“又送王孙去”,也循环不已。就这样,作者把“咏物”和“送别”多层次
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前六句,以“原上草”为主语,一气盘旋,胍络分明。后两句以“又送”
转入“送别”,又以“萋萋”照应首句的“离离”,回到“原上草”。章法谨
严,通体完美。中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对仗工整而气势流
走,充分发挥了“流水对”的优点。它歌颂野草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给人以乐
观向上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寓义。它在当 平原上繁茂的野草,每年枯萎、繁盛一次。

野火烧不尽它,遇到春风吹拂它又生长起来。
远处的芳草蔓延到古代留下的道路上,阳光照耀下的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边远的城市。
又一次送朋友远去,心中充满象茂草一样的离别情意。
第3个回答  2009-10-15
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第4个回答  2009-10-21
平原上繁茂的野草,每年枯萎、繁盛一次。
野火烧不尽它,遇到春风吹拂它又生长起来。
远处的芳草蔓延到古代留下的道路上,阳光照耀下的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边远的城市。
又一次送朋友远去,心中充满象茂草一样的离别情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