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09-12-10
我简单的说明几点:
一 兴趣一般不影响低级认知活动。兴趣属于心理倾向,认知过程中,我们的感知觉一般是不会受到兴趣的影响的,即你只要不是通过兴趣进行的注意选择,每个人的感知觉基本一致。而记忆、思维等等容易受到兴趣的影响。
二 兴趣对高级认知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对思维抽象,及事物理解产生认知偏差。很多时候,我们对某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建立在我们的兴趣、人格、价值观之上的。比如,我们对一个行为的看法往往处于自己的喜好,看球也是,喜欢个人盘带的会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个人突破,喜欢团队的则认为是团队合作贯彻不好等等。虽然事实一定,但由于兴趣所在,关注点就会不同,总结的理论就会不同。这在很多科学理论假说中也有所体现。
三 认知中的注意行为常受到兴趣的引导。注意点集中在我们需要的地方,认知结果就会偏向我们的角度。社会心理学有种观点认为,一旦社会信息受到多重解释时,先入为主的观点就很关键。先入为主来自于哪里,便来自于我们的经验。当我们建立这样一种信念后,我们的兴趣便是我们自己的经验,同时,我们将竭尽全力寻找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证据。可想而知的是,这样的证据是片面的,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受到兴趣的干扰。
四 总结来看,越高级的过程越容易受到兴趣的影响,但更大的影响来自于人格的影响。信息选择受兴趣影响,所以得到的经验也受到影响。经验先入为主,从而反作用于人,又对其他新事物的了解产生兴趣上的指导,致使注意偏差
第2个回答 2009-12-06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作为人活动的基本动机之一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对不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是不会发生兴趣的,人自有意识以后就产生了对周围和未来世界的认知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知需要属于人的基本需要,是克服障碍的工具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和发现未来的东西会给人们带来满足和幸福。”人(特别是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由好奇开始的,好奇能引发人产生对事物进行探索的兴趣。当一个人带着强烈的情绪和向往的心情去认知某一事物时,说明他对认知的对象产生了兴趣。兴趣使人对有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考虑,积极探索。积极探索的成就又会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幸福,正是这种预期的满足和幸福激起了人的探索的兴趣。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 的关系,因为我们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指向语文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是推动语文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由于社会的要求和个体人格的发展需要,对语文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精神的需要。学生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完成语文活动要求的任务,有能听说读写和掌握思想文化的需要,这些精神的需要是刺激学生对语文产生精神兴趣的土壤。语文这门学科除工具性外其蕴涵的人文性往往是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和明显的价值判断的,人文性中的这情感属性和兴趣中带有的强烈情绪性是相呼应的。学生要依赖于人文性提高自己思想境界,素质修养和创造能力。因此人文性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加上学生本来就有认知语文学科的需要。学校的语文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需要进而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的兴趣.
第3个回答 2009-12-06
决定认知的程度~主要是看待事物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兴趣是否对认知产生了影响~则要看兴趣是否使你对事物判断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产生了影响~
只要是兴趣~不可避免的痴迷~依赖~甚至产生崇拜心理~必然会产生不客观~不全面的判断~从而影响认知~
个人认为多多少少总会产生一点影响~
兴趣对认知的广度上或许有影响~但对于深度上却是有积极作用的~可以更好的钻研~
第4个回答 2009-12-05
帮助你成长的理念,以及优化概念。
参考资料:我的认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