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人故事

一定要外国的啊!

  1.奴隶与诗人
  一天,古罗马将军西比奥(公元前237—前183年)去拜访他的一个朋友、诗人昆塔斯·恩纽斯。敲开门后,诗人的奴隶仆人告诉他主人不在家。可恰在这时,西比奥一眼瞥见了诗人正闪进后面的一间小屋里。他没有诘问那位奴隶,只是一言不发地走开了。
  没隔多久,诗人恩纽斯也来拜访西比奥。当朋友到门前时,西比奥站在屋里大声说:“西比奥不在家。”
  “你别指望我会相信这话——我已听出了你的声音。”诗人在外面抢白说。
  “好你个混蛋,”西比奥回击说,“我连你的奴隶的话都相信,你却不相信我。”

  2.《诗人和表》
  从前,德国有位年轻的诗人,他很有才华,写了许多抒情的诗篇,可是人们都不喜欢。
  诗人苦恼极了,就去向父亲的朋友――一位老钟表匠请教,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老钟表匠听了诗人的诉说,一句话也没讲,就将他领到一间小屋门前,把门推开。诗人向屋里一张望,惊喜得叫嚷起来,原来这里面珍藏着老钟表匠制作并收藏的许多稀世珍品――各式各样的名贵钟表,有的外形像飞禽走兽,有的能发出鸡啼鸟叫,有的能够奏出美妙的音乐来……这些,都是年轻的诗人从来没看见过的啊!
  老人从柜子里面拿出一只精致的小盒子,把它打开,取出了一只式样特别精美的金壳怀表,它还能清楚地显示出来星象的运行,大海的潮汛,还能准确地标明月份与日期……这简直是一只“魔表”。啊!世上到哪儿去找呀?
  诗人把这表放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看,很想买下,问这表值多少钱?
  老钟表匠把这些全看在眼里了,他微微一笑,只要求用这“魔表”换下诗人手上那块普通的表就行了。
  诗人见状,真是喜出望外,就拿着“魔表”四处夸耀,像宝贝一般珍爱着,无时无刻不带着它。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诗人渐渐对这表不满意了,他向老钟表匠要求换回他的表。
  老钟表匠问他是什么原因?
  诗人说:“你老人家手艺高超,造成这样奇异的怀表,可是,它不能指示时间。要知道表本来就是指示时间的,带着它连时间也不知道,要它还有什么用处呢?”
  老钟表匠听到这里,微微一笑,把怀表往桌上一放,将诗人的表还给他了,又拿起诗人的诗集说道:“孩子,让我们各自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身行业吧!你应该记住:所干事业应该给人们带来好处才行啊!”
  诗人听了,这时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这番话的深刻含义。从此,他不辞辛劳,深入人民中间,终于写出了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

  3.《于道泉和泰戈尔的故事》

  于道泉是新中国藏学奠基人。
  1924年4月12日至5月30日,印度诗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来华访问,前后时间长达50天。他以64岁高龄,到我国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汉口许多城市访问、考察,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在济南,为了接待泰戈尔,济南的教育界让英语水平高的年轻人于道泉担任泰戈尔的陪同、翻译。在济南市的佛经流通处,于道泉先生用英语十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以及对中国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言简意赅的一席话使泰戈尔十分感动,他对这个说英语的年青人颇加赞赏,便说:“先生,你是我们来中国见到的第一位对印度文化和语言有如此浓厚兴趣的人!” 于道泉先生也十分钦佩泰戈尔的为人和成就,尤其是泰戈尔的一部部带有浓厚神秘主义的色彩又充满了对人类的爱、对和平的赞颂和向往的作品。陪同、游览、对话,一天下来,泰戈尔的学识、风度、水平已经使于道泉十分倾倒、折服。于是,当泰戈尔向于道泉建议:“你跟我到印度去进国际大学,去学习梵文、学习佛教……”时,于道泉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而当时,于道泉已考取了山东省的官费留美,正是举家欢庆、邻里称贺的时候。 当他向家里宣布要到印度去学梵文和佛教,放弃去美国留学的机会,惹得于道泉的父亲于明信先生勃然震怒,声言要把他撵出家门,并且断绝经济上任何资助。然而,于道泉先生倔犟的脾气和性格谁也改变不了。他依然决然地随着泰戈尔来到了北京。

  4.埃米莉·迪金森1830-1886,美国诗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阿莫斯特(Amherst)。据称,她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珠辉玉丽般的独特诗句,凝聚着深厚的情感和创造性的智慧。她以此独立于 19 世纪美国文学的主流之外。
  迪金森几乎一生都是在她的出生地生活。她父亲是热心公众事务的著名律师。他的三个孩子,埃米莉、儿子奥斯汀(Austin)、和另一个女儿拉维尼娅(Lavinia),这样就有机会见到很多来访的著名人士。埃米莉-迪金森前后花了六年就读于阿莫斯特学院,和一年时间读圣尤奇山(Mount Holyoky)神学院,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充满友谊,聚会,教堂和家务。
  在她不到 30岁的时候, 她开始退出乡村活动,渐渐开始直到完全停止外出。她与好多朋友通信的同时,却慢慢再也不见面。她经常逃避来访者,直到最终她在她父亲的房子里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作为一个成熟女人,她的情感既强烈又敏感,与他人的接触让她感到精疲力尽。
  迪金森在退出俗世以前就开始写诗。在1858年至1862年期间,她的创作达到高峰。虽然评论家托马斯-温特沃斯-希金森(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n)从未真正认识到迪金森的天才,还是给了她好多的鼓励,另外还有海伦-亨特-杰克逊(Helen Hunt Jackson)始终认为迪金森是个伟大的诗人,也给予她很多的鼓励,但是迪金森生平只发表了七首诗歌。她的生存方式,虽然有限,却让她非常满意,也必不可少。1886年她死之后,她妹妹拉维尼娅-迪金森在她的写字台里发现了一千多首诗歌。在一段过长时间里,由于埃米莉-迪金森在爱情的失败后放弃了世界,被当作是浪漫式的人物,而不是严肃的艺术家。这个传奇式的人物,被以推测为依据,而受到扭曲和捏造,以致至今仍然让为她的传记作家烦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2
 1.奴隶与诗人
  一天,古罗马将军西比奥(公元前237—前183年)去拜访他的一个朋友、诗人昆塔斯·恩纽斯。敲开门后,诗人的奴隶仆人告诉他主人不在家。可恰在这时,西比奥一眼瞥见了诗人正闪进后面的一间小屋里。他没有诘问那位奴隶,只是一言不发地走开了。
  没隔多久,诗人恩纽斯也来拜访西比奥。当朋友到门前时,西比奥站在屋里大声说:“西比奥不在家。”
  “你别指望我会相信这话——我已听出了你的声音。”诗人在外面抢白说。
  “好你个混蛋,”西比奥回击说,“我连你的奴隶的话都相信,你却不相信我。”

  2.《诗人和表》
  从前,德国有位年轻的诗人,他很有才华,写了许多抒情的诗篇,可是人们都不喜欢。
  诗人苦恼极了,就去向父亲的朋友――一位老钟表匠请教,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老钟表匠听了诗人的诉说,一句话也没讲,就将他领到一间小屋门前,把门推开。诗人向屋里一张望,惊喜得叫嚷起来,原来这里面珍藏着老钟表匠制作并收藏的许多稀世珍品――各式各样的名贵钟表,有的外形像飞禽走兽,有的能发出鸡啼鸟叫,有的能够奏出美妙的音乐来……这些,都是年轻的诗人从来没看见过的啊!
  老人从柜子里面拿出一只精致的小盒子,把它打开,取出了一只式样特别精美的金壳怀表,它还能清楚地显示出来星象的运行,大海的潮汛,还能准确地标明月份与日期……这简直是一只“魔表”。啊!世上到哪儿去找呀?
  诗人把这表放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看,很想买下,问这表值多少钱?
  老钟表匠把这些全看在眼里了,他微微一笑,只要求用这“魔表”换下诗人手上那块普通的表就行了。
  诗人见状,真是喜出望外,就拿着“魔表”四处夸耀,像宝贝一般珍爱着,无时无刻不带着它。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诗人渐渐对这表不满意了,他向老钟表匠要求换回他的表。
  老钟表匠问他是什么原因?
  诗人说:“你老人家手艺高超,造成这样奇异的怀表,可是,它不能指示时间。要知道表本来就是指示时间的,带着它连时间也不知道,要它还有什么用处呢?”
  老钟表匠听到这里,微微一笑,把怀表往桌上一放,将诗人的表还给他了,又拿起诗人的诗集说道:“孩子,让我们各自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身行业吧!你应该记住:所干事业应该给人们带来好处才行啊!”
  诗人听了,这时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这番话的深刻含义。从此,他不辞辛劳,深入人民中间,终于写出了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

  3.《于道泉和泰戈尔的故事》

  于道泉是新中国藏学奠基人。
  1924年4月12日至5月30日,印度诗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来华访问,前后时间长达50天。他以64岁高龄,到我国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汉口许多城市访问、考察,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在济南,为了接待泰戈尔,济南的教育界让英语水平高的年轻人于道泉担任泰戈尔的陪同、翻译。在济南市的佛经流通处,于道泉先生用英语十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以及对中国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言简意赅的一席话使泰戈尔十分感动,他对这个说英语的年青人颇加赞赏,便说:“先生,你是我们来中国见到的第一位对印度文化和语言有如此浓厚兴趣的人!” 于道泉先生也十分钦佩泰戈尔的为人和成就,尤其是泰戈尔的一部部带有浓厚神秘主义的色彩又充满了对人类的爱、对和平的赞颂和向往的作品。陪同、游览、对话,一天下来,泰戈尔的学识、风度、水平已经使于道泉十分倾倒、折服。于是,当泰戈尔向于道泉建议:“你跟我到印度去进国际大学,去学习梵文、学习佛教……”时,于道泉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而当时,于道泉已考取了山东省的官费留美,正是举家欢庆、邻里称贺的时候。 当他向家里宣布要到印度去学梵文和佛教,放弃去美国留学的机会,惹得于道泉的父亲于明信先生勃然震怒,声言要把他撵出家门,并且断绝经济上任何资助。然而,于道泉先生倔犟的脾气和性格谁也改变不了。他依然决然地随着泰戈尔来到了北京。

  4.埃米莉·迪金森1830-1886,美国诗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阿莫斯特(Amherst)。据称,她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珠辉玉丽般的独特诗句,凝聚着深厚的情感和创造性的智慧。她以此独立于 19 世纪美国文学的主流之外。
  迪金森几乎一生都是在她的出生地生活。她父亲是热心公众事务的著名律师。他的三个孩子,埃米莉、儿子奥斯汀(Austin)、和另一个女儿拉维尼娅(Lavinia),这样就有机会见到很多来访的著名人士。埃米莉-迪金森前后花了六年就读于阿莫斯特学院,和一年时间读圣尤奇山(Mount Holyoky)神学院,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充满友谊,聚会,教堂和家务。
  在她不到 30岁的时候, 她开始退出乡村活动,渐渐开始直到完全停止外出。她与好多朋友通信的同时,却慢慢再也不见面。她经常逃避来访者,直到最终她在她父亲的房子里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作为一个成熟女人,她的情感既强烈又敏感,与他人的接触让她感到精疲力尽。
  迪金森在退出俗世以前就开始写诗。在1858年至1862年期间,她的创作达到高峰。虽然评论家托马斯-温特沃斯-希金森(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n)从未真正认识到迪金森的天才,还是给了她好多的鼓励,另外还有海伦-亨特-杰克逊(Helen Hunt Jackson)始终认为迪金森是个伟大的诗人,也给予她很多的鼓励,但是迪金森生平只发表了七首诗歌。她的生存方式,虽然有限,却让她非常满意,也必不可少。1886年她死之后,她妹妹拉维尼娅-迪金森在她的写字台里发现了一千多首诗歌。在一段过长时间里,由于埃米莉-迪金森在爱情的失败后放弃了世界,被当作是浪漫式的人物,而不是严肃的艺术家。这个传奇式的人物,被以推测为依据,而受到扭曲和捏造,以致至今仍然让为她的传记作家烦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