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让我们惊掉下巴的冷知识?

如题所述

我要说的这个冷知识,是关于宋朝的。以仁孝治天下而称颂于世的宋朝,却流行着一种极不光彩的人伦恶俗:生子不育,即所谓的“不举子”。

01 关于宋朝生子不育现象的记载

在封建时代,生子不育现象本来大多发生在大饥荒或战乱等非常时期。但这种现象,在宋代却演变成一种广泛流行的社会风俗,并盛行于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地区。

对这一现象,苏轼就曾做过详细的记录。比如,他在荆湖北路就发现:

“岳、鄂问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

“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也见到了这种现象:

“黄州小民,贫者生子多不举,初生便于水盆中浸杀之。”

苏轼知杭州时,在江南东路也发现:

“东南数州之地……男多则杀其男,女多则杀其女,俗相传,谓之薅子,即其土风。宣、歙为基,江宁次之,饶、信又次之。”

在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故乡婺源,更是“(人)多止育两子,过是不问男女,生辄投水盆中杀之。”

毗邻福建路、江南东路的两浙路,是宋代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弃婴之风不亚于福建路,浙东路更是“衢、严之间,田野之民,每忧口众为累,及生其子,率多不举。”

02 生子不育产生了多种社会问题

宋代生子不育风气的盛行,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

其一,严重影响了宋代人口的自然增长。据统计,1139年,宋朝共有72256户,丁111394口,平均每户一个半丁。后南宋采取措施后,到1186年,户数达到80867户,丁数增加到175903口,平均每户两丁有余。丁数比1139年净增64509人,丁口增长率平均每年为12%。反过来看,足以说明生子不育风俗对宋代人口增长率之影响极大。

其二,增加了宋代刑事讼诉案件,影响了宋代社会秩序的安定。

这方面的影响首先表现为由人口掠卖而引起的案件。在封建社会,上层阶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需要大批童男童女作为他们驱使的奴仆。不举子风俗严重的地区,因大量幼婴被弃,造成这种性质的劳动力来源紧缺。而他们的享乐生活又离不开这些人员,于是不惜高价购买奴婢,从而导致诱掠贩卖人口活动猖獗,使诉讼案件增加。

其次,因不举子而引起的财产纠纷也使宋代诉讼激增。“生子既多不举,其无后者则养他人所生子以为息。异日,族人或出嫁女,争讼其财无虚日”。比如王得臣在福建路做转运使时,所判此类案件,“日不下数人”。

其三,不举子之风败坏了宋代社会伦理道德,因而士大夫们斥责“东南不举子之俗,伤绝人理”,“伤天理之和,灭人伦之大”,要求朝廷严刑禁止。

03 宋朝廷针对这一恶俗所采取的制止措施

对于这种恶俗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宋朝廷不但清楚地看到,而且也曾采取多种措施,企图加以制止。

一是严禁弃婴,制定法规进行制约。北宋时规定:“故杀子孙,徒二年”。宋徽宗大观年间又下诏令,认为不举子之俗“残忍薄恶,莫比之甚,有害风教,当行禁止”。其余有不举子风俗的地区,如荆湖南北和江南东路等路分,也与福建路“一等立法”。

南宋高宗时,多次申严荆湖福建士民不举子之禁,“令保伍更相觉察”,如发现有“杀子之家,父母、邻保与收生之人,皆徒刑编置”。1205年,宋廷又“申严举子弃杀之禁”。

二是颁布胎养法。

据《两朝纲目备要》载,1195年宋朝修胎养令,赐胎养毂,诏诸路提举司相度施行。与胎养令意义相同的是,规定在孕妇妊娠期内,免除其丈夫的徭役,生子后并支给举子钱米。

早在1138年,宋朝就规定,州县乡村五等、坊郭七等以下的贫困之家,生男女不能养育者,每人支给免役宽剩钱四千。l141年又规定:

“乡村之人,无问贫富,凡孕妇五月,即经保申县,专委县丞注籍,其夫免杂色差役一年。候生子口,无问男女,第三等已下给义仓米一斛”。

三是设立举子仓和置举子田,以资助贫困之家养子。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政府在不举子之风最为严重的福建路建、剑、汀州和邵武军都设有“举子仓”,以社仓所收二分息米和不济僧寺租米岁入“举子仓”,以赈济生子而养不起之家。

宋朝廷又将没入官的民户寺观已绝田产又予住卖,作为举子田,租与佃农,以其收益归入举子仓。宋政府下令在不举子风俗盛行地区的没官田产免行出鬻,即所谓的“官收其租助民举子之费”。

四是立养子法,准许没有后嗣的民户领养弃遗幼儿为嗣。规定遗弃小儿三岁以下,虽异姓,听收养,即从收养人之姓。“诸养子,所养父母无子而舍去者,徒二年”。即用法律确保收养者与养子之间的父子关系,以鼓励人们收养遗弃幼婴。

不过,尽管宋朝廷做了很大努力,申严劝诱,纤悉备至,但生子不育的风俗愈演愈烈,禁而不止,原因何在?

04 生子不育风气流行的原因

宋代生子不育风俗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宋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人口增长问题上的反映。封建社会的物质生产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农业生产是在土地上进行的。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在可耕地开垦完毕,而经营耕种方式又没有改善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就会出现人口过剩的现象。

宋代的社会生产得到了空前发展,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人口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衍,据统计,宋代人口首先突破一亿大关,达到一亿四百多万人,比汉唐人口最高额增加一倍多。人口的增长反过来对社会生产起着积极的推动作。

以垦田为例,人口增加最快的东南地区,其耕地开垦得也最彻底,以至于“江南东西无旷土”,两浙路“无寸土不耕”之地。

宋代耕地面积虽然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不断扩大,但是,随之而来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日益加深。宋代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虽比汉、府倍增,但仍然满足不了人们对生活资料的需求。据《宋史·食货志》载:

“福建地狭人稠,无以赡养,生子多不举”。荆湖北路则是“鄂州之民生子,计产投入,有余则杀之火抵类闽”。

这说明,人口超过生产力增长速度不能保证维生必需的生活资料供给,乃是宋代不举子风俗盛行的基本原因。

在宋代封建政府不仅承继了以往各种苛捐杂税,而且又增加了许多敛民新法。在承继以往的苛税中,丁赋成为广大农民的沉重负担,宋之丁赋承继五代,而以东南地区最重。即使宋代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宋高宗就曾说:

“民户重困,无甚于此……民为身丁钱,至生子不举”。

宋代的繁重赋税是生子不育现象演变成风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过,生子不育之风并不只盛行于贫困之家,而且也蔓延于衣冠富户和封建士人之间。据《龟山集》记载:

“闽之八州……多计产育子,习之成风,虽士人间亦为之,恬不知怪……富民之家,不过二男一女,中下之家,大率一男而已”。

在封建社会,人们普遍具有浓厚的多子多福思想,但宋代的富室、士人为什么要生子不举,“继嗣无双髫”呢?宋人把溺杀婴儿的原因归结为“蛮陬地瘠狭,世业患不饶,三女奁分赀,生男野分苗”。其实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其终极根源在于生产力的不充分发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26
历史上的冷知识很多,我举例一些大家几乎没听过的,能让你们冷到底的冷知识。
    孔子的儿子叫孔鲤,之所以叫孔鲤,只是因为他儿子出生时绞尽脑汁也没想到一个好名字,恰巧这时有人送来一条鲤鱼做贺礼,于是孔子就把他的儿子取名为“孔鲤”。

    你一定想不到,这个世界上最贵的一颗子弹价值一个亿。在当时满清政府战败后,李鸿章作为代表去签订《马关条约》,日本人漫天要价,条约一直谈不下来。就在李鸿章回家的路上,没想到被日本一个愤青开枪击中,此事引起国际轰动。于是李鸿章以不追究此事为条件,让赔款减少了一个亿。古代做官一般都是读书人,但并不是读书人所读的书有多么实用,而是经常读书用脑,脑子会变得“聪明”。清朝时西方的科技传到中国,清朝皇帝之所以抵制,只因怕百姓学会这些知识后会变得聪明,从而没法管理他们。因为皇室的愚昧无知,造成了当时的科技发展远远落后西方国家,以至于后面签署一堆不平等条约。古代君主自称寡人不是孤家寡人的意思,而是寡德的意思,是警示自己德行还不够好。在唐朝,叫爸爸要叫爷爷、阿爷或哥哥,叫哥哥要叫阿兄、叫爷爷要叫阿翁。另外,叫官员不要叫大人,大人也是爸爸的意思。(而元芳天天叫狄仁杰大人)


    高句丽和高丽是没有关系的,高句丽由自己的族人建立,后被唐朝打败灭亡。而高丽来自半岛的南端,建国后借用高丽这一称呼。(很多人都搞错这两个政权的关系)铁木真的名字意译是“铁匠”的意思,泰定帝也孙帖木儿的名字意译是“九铁”,元成宗铁穆意译是“铁的”,元顺帝妥欢帖木儿意译是“铁锅”。(这真的厉害了老铁。)武则天时期酷吏来俊臣的父亲名叫“来操”。建安七子王璨跟曹丕的感情很要好,王璨生前有个怪癖,喜欢听驴叫。在其去世后,曹丕组织大家去吊唁,想起王璨的怪癖,便说道:“王璨生前喜欢听驴叫,大家学驴叫送他一程吧,”于是一堆人围着王璨的棺材学驴叫。

以上就是一些比较冷门的冷知识,有一些是比较搞笑的,历史上冷知识很多,等下次再为大家更新。

第2个回答  2021-04-29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出现过不少人我们惊掉下巴的冷知识。比如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并不是蔡伦发明的。它发明于西汉时期,作者不详,后来由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后才被大众知晓。

历史上最早的女婴女皇

历史上第一位女婴皇帝就是北魏时期的皇女元姑娘,她本姓拓跋,是北魏皇帝孝明帝元诩唯一的骨肉。本应被封为公主的元姑娘被当时掌握大权的祖母胡太后谎称“皇子”,并由她的父亲孝明帝在第二天颁布诏书,大赦天下。也正是如此,才让不少人认为元姑娘是皇子。

由于胡太后行为不检点,作为儿子的孝明帝非常看不惯她的行为,将跟胡太后有暧昧关系的清河王元怿处死后,胡太后开始对儿子产生非常大的厌恶之情。不久之后,就直接将孝明帝毒死。由于此时的孝明帝只有元姑娘这个才出生一个多月的孩子,所以胡太后只好将其立为皇帝。当她发现孝明帝死后大臣都没有太大得到反应之后,在元姑娘登基为帝的当天,就宣布元姑娘的身份,之后直接改立临洮王的儿子为帝。由于元姑娘登位不到一天的时间,所以自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名字。

基督教传入中国

基督教其实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传入到中国了,只不过当时不是基督教而是景教,也就是所谓东方亚述教会。这个教会起源于现在的叙利亚,当初是从希腊正教分裂出来的一个基督教教派,成立于公元428到431年之间。

早在唐建中年间,就有一个叫吐火罗人伊斯的人,花巨资在长安义宁坊大秦寺立了一个《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据说这个教会曾在时长安风靡一时,当时所谓的“十字寺”就是景教。后来由于唐武宗开展毁佛行动后,除了佛教备受打击一蹶不振之外,景教同样被牵连禁止,慢慢开始销声匿迹。虽然后来在元朝建立的时候,基督教又传入到中国,但是随着元朝灭亡又销声匿迹。

皇帝如何称呼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天子一般自称为“余一人”,只有各诸侯王才自称为孤和寡人。所谓的“孤”跟“寡人”指的是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通常是对自己的一个谦称。等到了秦朝的时候,丞相李斯建议用“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这个称呼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结束。

唐代对父母的称呼

唐代对父亲的称呼有很多,有爷、爷爷、阿爷这几个称呼;母亲一般称为娘、阿娘或者娘娘;哥哥叫阿兄,爷爷叫阿翁;父母统称为爷娘,有时候也会用“大人”称呼自己的父母,这是一个尊称。

第3个回答  2021-04-29

关于历史冷知识,可谓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

大家都知道,国旗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标志。在这个世界上,全球有诸多的国家,这也就意味着有诸多的国旗。

细心留意观察,可以看到,国旗的颜色,基本上都是五颜六色的。各个国家的国旗,几乎都是彩色国旗,最少用一种颜色,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国旗是纯白色的。

纵观全球,国旗使用颜色最多的几种色调包括:红色、蓝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之所以用这些颜色,主要是色彩鲜艳,便于识别。当然,这还与国家、民族等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信仰等有关。

比如我们国家的五星红旗,在建国成立之前,我们的国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其样式各不相同。如清朝时,清政府用的是黄龙旗,“龙”顾名思义就是天子、帝皇的意思,为上层;黄色则为满族的代表色,所以故用黄龙旗。

黄龙旗算是我国的第一面国旗。后来,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先后用红、黑、黄、蓝、白五色来做国旗。后来,新中国成立,改为五星红旗。

红、白、黑这三种颜色被使用得比较多,尤其是在阿拉伯地区,这几种颜色被称为“泛阿拉伯色”。这其中的颜色的讲究其实还挺多,蕴意深刻:如红色象征革命、未来;黑色表示战场,黑暗等;白色则表示纯洁……

看吧,这足够让人印象深刻吧!说到这里,顺带一提的是,可能不少人会想到影视鉴赏中的颜色象征,两者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影视鉴赏中的颜色符号,细心观察的人们就会发现,比如假如是战争片、暴力片子,你会发现电影中的开头字母颜色或者背景色是红色、黑色等,同样是战场、革命等象征意义。总言之,电影中的各种颜色运用,同样极具深刻意义。

当然,除了用颜色来表示蕴意,也有用图案等来表示蕴意的。比如我们的五星红旗,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我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又如英国的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米”字构成,旗子中的白边的红色正十字,表示英格兰守护神乔治……

说完国家的,再来说说个人的。比如古人那些美容化妆的冷知识:

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古代,社会生产力还远不比如今。人们也没有条件可以像如今的现代人一样,随心所欲地购买各种洗面奶、面膜、补水保湿液、爽肤水、面霜、粉底液、BB霜、散粉、隔离霜、防晒霜等等。

那些,爱美精致的古代女孩子们,又是怎么美容化妆的呢?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慈禧,作为古代社会里的最有权有势的资深“美妆博主”,慈禧身边本身就有无数御用的美妆顾问,其用的、敷的皆为高级品,又或者是“独家秘方”。

比如话说专门找人研制珍珠粉,用以擦脸,甚至于口服,以此来提亮皮肤。又比如吃人乳,宫中带薪的乳母就有多个,据说都是从旗丁的妻子中选来的,条件苛刻,要求容貌姣好,身体健康,刚刚生产过孩子的最佳,能够挤出足够丰富的乳汁供慈禧饮用。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从花瓣里提取精华用来泡澡的,洗脸的,擦拭的等等。

当然,慈禧是穷奢极欲的典型代表,一般寻常人家的姑娘就没有那么良好的条件选择了。于是乎,有人就用什么鸟粪敷脸,清洁肌肤。听起来够原生态,但是至于其效果好不好,就只有当时用过的人才知道了。

除了用鸟粪,据说古人还喜欢用新鲜的血液来美容,所以常常将牛血、羊血等外敷在脸上,又或者用以服用。据说能够养容美颜,延年益寿。

读书君此前曾经写过一篇古人化妆的文章,讲过不少古人的“神操作”,比如还有的人用铅粉来美容。大家都知道,铅粉是一种有害的重金属产品,将其抹在脸上,其危害性有多大可想而知。更甚者,还有人拿砒霜当美白粉底,抹在脸上的。不过,纵然如此,依旧没有抵挡得住古人对美的追求~

在《水浒传》中,就有过这样的一个片段描写,话说孙二娘为了帮助武松逃跑,用了铅粉给武松涂面,以将其打扮成路人的模样。这也由此可见,当时的铅粉时候女性常随身携带的化妆用品呀。

又比如还有拿胎盘当作是美容养颜品。在当时,人们认为胎盘是富含天地精华的宝贝,为此当时的人就将胎盘当成了精品口服。

这真可谓是“人野路子宽”,为了美容啥都可以拼了。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这玩意儿一直流传到至今,还有人将其视为“精品”的原因,毕竟,人家从古就已经备受追捧。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探讨~

关注我,看世间百态,品百味人生,了解更多文化知识。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4个回答  2021-04-27
金国上下都自称汉人,以正统自居,反而把南宋成为“南蛮”;这个听起来似乎比较尴尬,但却是事实。虽然金国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但自入主中原后,女真族统治者就快速汉化,并对汉文明产生极大的“认同感”。汉献帝和诸葛亮是同年出生,同年离世;三国的许多历史上人物,想必大家都并不陌生。而说到汉献帝和诸葛亮,这两位平生都素未谋面的三国人物,他们两人之间似乎也没啥关联。然而,历史的巧合却把两人联系在一起。”凿壁偷光“的励志哥匡衡,最后因”偷地“而被贬;凿壁偷光这个励志的典故想必大家都并不陌生,而这个典故的主人翁就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匡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