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的赏析

水调歌头的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心思想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放达的情怀。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1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句是本词的序言,交代其写作有关方面的情况。是在中秋夜欢饮赏月大醉时,即境生情,写下的怀念弟弟苏辙的一首词作。本词是最负盛誉的中秋词,《水浒》“血溅鸳鸯楼”一回歌妓中秋赏月饮酒即唱此词。词作于熙宁九年即丙辰(1076)中秋。当时,苏轼因不合于新政,第次出任地方官知密州,时其弟苏辙在济南,兄弟间已有六、七年未能见面。词的上片写中秋欢饮达旦。下片兼怀子由。开篇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面对皎月,饮酒对歌,浮想联翩,不甚感慨。由中秋圆月,勾起对亲人的想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议论,脱口而出,是自古名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是对子由而发的祝愿,它语出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也是代天下所有的牛郎织女立言的。它表达了一种通达的人生观:现实人生尽管有缺憾,却依然使人留恋,让我们以对亲爱者的良好祝愿来弥补这一缺憾吧。全词以咏月贯穿始终,词的上片抒情中带议论,下片中议论中有抒情,表现出词人富于憧憬而又直面现实、由把握现实而超越现实的自然观、人生观及人格美,给人以充分的审美享受和积极的思想影响。此词行文明白家常,清空一气,读之无任何语障,然措语多有出处,大觉有书卷气即文化氛围,只是作者信手拈来,得之不觉耳。
第2个回答  2020-05-20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这首词表达作者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对现实不满,幻想出世,但却又留恋人间.他写这首词时正处于政治失意的时候,反映了他心中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高然飘举的奇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11-08
这里有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首词 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呵呵

参考资料:http://xy.eywedu.com/Ancient/10/mydoc004.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