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独揽大权的魏忠贤,为何被年仅17岁的崇祯轻松铲除?

如题所述

明熹宗在位期间,无心专政,将大权都交到了魏忠贤的手中,以至于魏忠贤在朝堂之上权势滔天,被称为九千岁。但崇祯上位之后,却轻松的铲除了独霸朝纲多年的魏忠贤。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明熹宗在位期间可以给魏忠贤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崇祯上位之后,皇帝依旧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崇祯上位之时虽然年纪尚小,但也颇有心计,他表面上与魏忠贤示好,暗地里打压罢免魏忠贤的亲信,而且崇祯还会利用东林党打压魏忠贤,最重要的是魏忠贤虽然权势滔天,但他没有兵权,无法与皇权抗衡。

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忠贤是靠着明熹宗给他的权利才可以在朝堂之上为所欲为。

明熹宗被称为文盲皇帝,他连大字都不识几个,而且酷爱木匠,整日在皇宫里做木匠工作,所以明熹宗根本无心朝堂之事,把政事都交给魏忠贤处理,慢慢的在朝堂之上,魏忠贤开始独揽大权。但归根结底魏忠贤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权利,都是明熹宗赋予他的,以至于明熹宗去世之后,崇祯皇帝自然不会如此惯着他,所以崇祯就开始了对魏忠贤的清算。

崇祯虽然年纪尚小,但颇有心计,他一边与魏忠贤示好,一边打压魏忠贤。

崇祯皇帝继位之后,他深知魏忠贤权势滔天,自己无法轻易撼动他,所以崇祯皇帝假意与魏忠贤示好,示弱,让魏忠贤放松警惕,然后一步一步瓦解魏忠贤的势力,崇祯皇帝先是一步步拔除魏忠贤的亲信,起初魏忠贤对此并不在意,毕竟皇帝继位定会树立威信,但当魏忠贤反应过来时,已经来不急了。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还会利用东林党对付魏忠贤,魏忠贤成长起来之前,朝堂之上东林党权势最大,甚至他们会直接干预皇帝的任命,但随着魏忠贤权利越来越大,魏忠贤开始了对东林党的打压,时间长达七年之久,如今崇祯皇帝继位,东林党也想借此迎来反弹,所以东林党必然愿意帮助崇祯皇帝打压魏忠贤。

魏忠贤没有兵权,根本无法与皇权抗争。

魏忠贤虽然在朝堂之上权势滔天,但他却无法插足军事,所以魏忠贤手中没有兵权,而且在崇祯皇帝时期,皇帝依旧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一旦崇祯皇帝对他起了杀心,魏忠贤根本无计可施,这也是崇祯皇帝仅上位三个月就能铲除魏忠贤的原因。

昏庸的明熹宗不理朝政,把明朝的权利一步步的交到宦官魏忠贤的手中,魏忠贤成为了明朝的九千岁,明熹宗去世之后,年仅十七岁的崇祯皇帝继位,崇祯皇帝绝不会如此纵容魏忠贤,开始了对魏忠贤疯狂的清算,他一方面拔除魏忠贤的亲信,另一方面利用东林党打压魏忠贤,无兵权在身的魏忠贤面对皇权根本没有反抗之力,以至于崇祯皇帝仅仅继位三个月就将魏忠贤彻底铲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13
在以前的读物中了解到梁启超在《李文忠公事略》中有言:“其下者,则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卢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桧、韩侂胄,明之刘瑾、魏忠贤,穿窬斗筲,无足比数。”自古以来,有忠臣便有奸臣,这段史料中所举之人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奸臣佞相。纵观有明一朝,太监干政,宦官乱朝现象尤为严重。而魏忠贤更是个中“翘楚”,此人被称为是断送了大明王朝国运的罪魁祸首。魏忠贤乃是天启时期的司礼秉笔太监,虽是太监出身,但却极受宠信,彼时魏忠贤权倾朝野,被称为“九千岁”。若是没有后来的崇祯帝,魏忠贤的名声将不远于此。那么这样一个势力极大、城府极深的人物,彼年仅17岁的崇祯皇帝是为何能够在登基之初就将其拔除的呢?一、性格使然,能力不足一个人的性格对人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魏忠贤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与他的性格有关的。事实上,纵观魏忠贤的出身、经历和能力,他并不如历史上其他有名的奸臣。他的上位更像是凭借运气得来的,彼时的光宗皇帝无心朝政,魏忠贤的上位过程才如此顺利。并且,魏忠贤虽然阴谋诡计不少,但是他却少了狡诈,这不是一个褒义词,但这确实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佞相所该有的。诸如赫赫有名的枭雄曹操,曹操其人,最不缺乏的便是狡诈,也正是狡诈,他能够犯天下之大不韪,将东汉皇帝的位子夺了下来。而魏忠贤却恰恰相反,他虽然占据优势,但是却没有为自己长远的谋划。最终被崇祯帝给反攻了下来。再者,魏忠贤生性较为懦弱,这一点从魏忠贤屡次面对崇祯帝的做法便可看出一二。有一次,魏忠贤因有人弹劾他而被传到宫中,但面对别人的弹劾,魏忠贤没有为自己辩解,而且畏畏缩缩的,倾向于打感情牌。从这里可见,魏忠贤对于皇帝、皇权是从心里畏惧的,更不用提跟曹操一样去篡位了。性格之所以能够决定人生,是因为性格驱使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魏忠贤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力,但他却惧怕皇权,并没有真正想要取而代之。众所周知,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时起,便对太监的权力做出了很多的限制。魏忠贤及其党羽手中所掌控的军队是很少的,这是由于明朝的祖制所决定的。但祖制却难为有心之人,魏忠贤能够把控朝政,如若真的想要把控兵权,并非不可能。或是制度使然,又或是性格缘故。总之,魏忠贤手中没有兵权是事实。一个没有兵权的太监,即便真的权势滔天,又如何能够夺位呢?收拾起来也就不那么困难了。二、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必然结果正如上文提到的,明朝的祖制是注定让太监无法拥有太大的权力的,正是明朝的体制,为崇祯帝轻而易举地拔除魏忠贤起了最根本的作用。明朝之制始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彼时,朱元璋为解决所有一切可以制约皇权的方面都做了改变,其目的便是防止过往朝代臣子权力威胁皇权的情况出现。朱元璋先是借口胡惟庸案撤销了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时,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形内阁制度形成,皇帝能够完全控制中央和地方的政权;在军事方面,朱元璋又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分管兵权,让其相互牵制,此外还创立了卫所制度。这些做法都大大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明朝的皇权专制几乎跃居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皇权的极度集中,正是崇祯帝手中最大的底牌。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方面,都是切切实实的掌控在皇帝手中的,即便魏忠贤能够一时把控朝政,但终究是改变不了皇权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在明一朝实则是非常适用的。因为再有威望或是再有势力的朝臣,也依旧能够被否决。诸如明朝赫赫有名的首辅严嵩,他担任了明朝的首辅十几年,其党羽遍天下,但嘉靖皇帝依旧靠一句话便将其废除了。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皇权掌握在其手中,而皇权的震慑力是极大的。明朝太监的权力也不过是依附于皇权而生的罢了,是彻彻底底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延伸。皇帝为了统治能够给予太监权力,也就意味着皇帝是可以随时收走这些权力的。因而,崇祯能够轻易就对上老谋深算的魏忠贤,并且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这是归根于明朝的政治体制。诸如魏忠贤这般权倾朝野的太监,在真正威胁皇权之时,其悲惨下场也是无法例外的。三、内部矛盾凸显,官员倒戈当然,皇权集中的政治体制确实是保证皇帝拿下魏忠贤的根源,但前提是崇祯帝已经真正掌控了皇权。在魏忠贤当政之时,一个刚刚17岁的少年天子如何能够那么快牢牢把控皇权呢?答案是否定句。也就是说,彼时的崇祯帝并非是靠着皇权体制的绝对威严来拿下魏忠贤的。故而,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便是魏忠贤的势力并非是真的根深蒂固,而是有处可击。魏忠贤的党羽虽然众多,但是却算不上忠心耿耿。因为在这些人发现崇祯帝有意要对魏忠贤进行清算的时候,他们便纷纷远离,更有甚者还收集了魏忠贤的罪状,想要将其举报。在魏忠贤最得力的助手——兵部尚书崔呈秀,被崇祯帝革职之后,朝中的局势才真正发生了变化。众多官员见局势大变,于是将攻击的矛头直指魏忠贤。天启四年(1624年),杨涟弹劾魏忠贤的“二十四大罪”,这是首次有人如此公开地弹劾魏忠贤。加上崇祯帝更加明显的释放出来,要彻底打击魏忠贤的信号之后,讨伐魏阉党的奏章顿时增加。一时间,魏忠贤从位高权重的“九千岁”变成了人人讨伐的奸臣。魏忠贤昔日被人多加赞颂的时光不复存在,一夕之间成了被朝野上下所打击的对象。最终,崇祯帝对魏忠贤进行了“总清算”,魏忠贤的时代终于落下。
第2个回答  2022-04-04
魏忠贤一党在明朝时期的政治权力是非常大的,但是崇祯皇帝上位之后对他进行了铲除。崇祯皇帝也是非常有魄力的。
第3个回答  2022-04-04
因为魏忠贤的势力越来越大,势必会威胁到一个帝皇的威信,所以崇祯巧用臣子弹劾,顺理成章铲除了他。
第4个回答  2022-04-04
因为他太大意了,觉得一个小孩子翻不起什么波浪,所以就忽视了他,没有想到皇帝暗中集结军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