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怎么出现的

如题所述

一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古猿 开始从猿的系统中分化出来 人类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从猿的系统中分化出来的呢?对于具体时间,现在还有不同意见,但都认为是第三纪的某一个时期,可能是中新世或其前后,即在渐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早期,距今约三千万年到一千万年的时期之内。至于能制造工具的人的出现,是在第四纪,即在最近的一百万年之内。从猿的系统分化出来之后,一直到能制造工具的人的出现,这一段漫长的过程,是真正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 在中新世或其前后,由低等猿类中分化出现了大型的类人猿。将现代类人猿体格结构的解剖性状与这种古代类人猿化石作比较研究,可以知道古猿躯体各部分结构,是在高级动物中与人类最接近的。正因为古猿本身结构具有与人相接近的性状,在一定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古猿才有可能离开猿的系统而向着人的方向发展。 在树居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古猿躯体各部分在漫长的岁月里继续发生着缓慢的演化。例如它们在树上生活时,常用前肢(手和臂)采摘果实和捕捉小虫,后肢(腿和脚)则紧握树的枝干以支持全身重量。又如它们在树上依靠“臂行”来移动,即用前肢攀握树枝来移动身体。当用前肢向上攀援时,后肢就会呈现直立的姿势。长期这样的活动,就引起骨骼和韧带结构上的某些变化,为手和脚的进一步分化及两腿直立行走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 依据古气候资料,可能是由于在第三纪早期即已开始的地壳运动,使大陆上升,引起气候及地形的变化,在第三纪中期,北半球中纬及南半球的广大地区,气候变冷和干旱,森林大片消灭。在第三纪中新世末期和上新世早期,古猿生活的地方已经不是大片连续的热带森林,而是有草原间隔的树丛。因此,古人类工作者认为,大片森林的消灭,是促使古猿从树上转到地面并逐渐运用两足行走以适应地面生活的外界因素。 古猿转到地面生活后,开始时可能像现代类人猿以半直立的姿势行走,即当后肢起立行走时,仍需弯着腰用前肢手指的背面着地来起支持作用。等到前肢离开地面,完全用后肢行走并支持全身重量时,前后肢就发生了决定性的分化。从四肢着地到两肢直立行走,是古猿从猿的系统分化出来之后的一次质的飞跃。 在欧洲和亚洲发现的第三纪上新世早期的“森林古猿”,化石比较零星,多为牙齿和上下颌骨碎片。其中有的种类与现代的某种大猿相似。另外,在印度发现的某些古猿化石,就显示与人相似的性质。 在非洲发现的几种类型的似人似猿的化石,总称为“南方古猿类”。这类古猿化石是在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地层中发现的;但他们向着人的方向发展,很可能是在更早的时期即第三纪后半期即已开始,而一直生存到第四纪更新世早期。有的古人类工作者认为,南方古猿是生存在第三纪之末与第四纪之初。总之,根据目前的认识,南方古猿类是代表在猿人以前的人类发展阶段。 南方古猿的各部分骨骼化石都显示与人相似而与猿不同;而且所有骨骼的解剖性状,都一致表明他们已能直立行走;头脑较为发达,脑量(450—650毫升)高于一般化石猿类和现代类人猿。他们是处在人类最原始的蒙昧时代,已经在生活活动中本能地使用石块、本棒等天然工具,但一般地还不能制造工具。 在我国广西柳城和大新等地山洞中发现的“巨猿”(或称“巨人”)化石,根据其牙齿和下颌骨异常硕大等特点看来,这种“巨猿”可能是似人的古猿系统上灭绝了的一个旁支。 许久以来,古人类工作者是把能制造工具的猿人当作最早的人类。至于南方古猿究竟是猿是人,则争论很久。目前已经基本上认为,南方古猿在发展进程中已经经过从四足着地到两足直立行走的质变,应包括在人的范围之内。人类的范围因此扩大了,由于南方古猿远比猿人为杂,人类的历史也更长了。 一九五九年英国人利基在东非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了一个头骨,定名为“东非人”。产化石地经过同位素年龄鉴定,证明“东非人”生存的时代是在一百五十七万年到一百八十九万年前。经过激烈争论之后,一九六一年将“东非人”改名为“南方古猿鲍氏种”,即属于南方古猿类型。 一九六○年利基又在发现“东非人”的同一地方发现头骨和其它骨骼化石,因层位比“东非人”稍低,当时曾称之为“前东非人”,一九六四年又将正式学名定为“能人”。近年来有不少古人类工作者主张“能人”也应归入南方古猿类型。其生尊时代更“东非人”之前。一九六○年利基又在发现“东非人”的同一地点发现头骨和其它骨骼化石,因层位比“东非人”稍低,当时曾车之为“前东非人”,一九六四年又将正式学名定为“能人”。近年来有不少古人类规律者主张“能人”也应归入南方古猿类型。其生存时代更在“东非人”之前。 二人类发展的第二阶段——猿人 猿人是第一次能用双手制造工具的人,他和那种只能本能地使用自然工具(石块、木棒)的一般南方古猿,有了本质的区别。猿人能用双手制造石器,显示手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这种质变当然引起脑部以及全身各部分的相应的发展。 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他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的石灰岩洞穴中。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七年陆续发掘到头盖骨、下颌骨和许多牙齿及其它骨骼。解放后续有发现。这些化石显示中国猿人头骨远比现代人低,头额向后倾斜,面部向前突出,眉脊高高突起,牙齿比现代人大而粗壮,脑量(1,075毫升)则比现代人为小。下肢骨基本上具有现代人的形式,前肢已发展为能制造工具的手。但股骨、胫骨的内部结构仍有若干原始性质,类似现代的大猿。 根据对猿人骨骼化石和一起发现的兽骨、石器的研究,中国猿人生存的时代属旧石器时代的早期,距今约四十万年前。他们结成原始人群,生活在猛兽环伺的山林和原野中。他们共同制造工具(主要是石器),用以狩猎和防御野兽并采集植物果实,栖息在山洞内,已能掌握和使用天然火。 在我国陕西蓝田发现的中国猿人蓝田种的头骨与下颌骨,与上述中国猿人北京种基本相同。但蓝田猿人生存时期较早,距今约五六十万年。 在外国,有在爪哇发现的爪哇直立猿人,在北非阿尔及利亚发现的阿特拉猿人以及在德国发现的所谓海德堡人等。根据目前的认识,他们和中国猿人的生存时期虽然可能有先后参差,但都属于大约四五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猿人。 三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古人 从体格的形态结构上来看,古人是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在地质时代上,古人比新人为早,生存的时代可能是在更新世晚期之初,距今大约十多万年以前;文化比新人为原始,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由于最早的古人化石是一八五六年在德国的尼安德特山谷中发现的,在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类型。 根据典型的化石,古人的腿比现代人短,膝稍曲,身矮壮,弯腰曲背;嘴部仍似猿人向前伸出,也没有下巴的突起。所制作的石器比猿人的有很多改进,这说明手部结构有了新的发展,因而更加灵巧。脑量(1,350毫升)比中国猿人的大些,脑子的结构复杂些,具有比猿人更高的智慧。可能已经会取火,能猎获较大的野兽,并用兽皮作简陋的衣服。和猿人相比,古人的劳动范围扩大了,生产力提高了。所有这些情况,都显示古人在发展的进程上比猿人又向前跃进了。 古人发明衣服和取火,是在人类发展史中继猿人创造石器之后的两件大事。因为,像我国关于远古的传说那样,“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就会扩大食物的范围;同时能制作衣服和随时随地能取火御寒,就能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种气候条件,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因而古人能分布在亚、非、欧广大地区。由于劳动协作的需要,在古人阶段的末期,应已具有形成原始社会的基本条件。由蒙昧的群居到社会组织的形成,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飞跃。 在我国已发现的古人化石,有广东曲江的马坝人,湖北西部的长阳人以及山西汾河流域的丁村人。这些化石的发现,显示当时华北、华南都有原始人类在生活着。马坝人和长阳人生活在江南时,江南气候温热湿润。在密林丛草中生活着大部分与现今在那里的相似的动物、如熊猫、剑齿象及犀牛等。丁村人生活在太行山西边的汾河流域。当时那里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些。他们经常活动在汾河两岸的广阔地区,在那里制石器,取饮水,猎野兽。丁村人制作的石器,比中国猿人时期有显著的进步,出现了比较精细的石器,打制技术有较大的提高。 四人类发展的第四阶段——新人 新人是古人的后裔,但在发展上又有了新的飞跃。这种飞跃首先表现于新人的体质结构和形态,除去某些细节外,非常像现代人,他们已属于“智人”种,即现代人种。新人化石所显示的体质特征是:身材比较高大;四肢的特点是前臂比上臂长,小腿比大腿长;直立行走的姿势和现代人一样,不像古人那样弯腰曲背;颅骨高度增大,额部隆起,下巴突出;平均脑量与古人相同,但大脑皮层的结构更复杂化。 新人开始出现于最近十万年之内,即更新世晚期的中叶。这时期的文化是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他们的分布比古人更为广泛,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和美洲,都发现了这一类型的人类化石。 在我国发现的新人化石,在华北有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内蒙的河套人;在华南有广西的柳江人和四川的资阳日等。这些新人头骨化石显示黄种人的特征。在法国发现的新人称为克罗马努人,则具有某些白种人(欧罗巴人种)的特征。 在我国发现的新人化石,在华北有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内蒙的河套人;在华南有广西的柳江人和四川的资阳人等。这些新人头骨化石显示黄种人的特征。在法国发现的新人称为克罗马努人,则具有某些白种人(欧罗巴人种)的特征。 新人的劳动经验和技能有了更大的进步,会制造复杂的石器和骨器,是机智的猎人。他们取火烤煮食物,大大地减轻了用嘴巴撕咬生肉时所用的力量,因而原来向前突出的嘴巴向后退缩,相反,在嘴巴下面出现了向前突出的下巴。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骨针,显示他们能用兽皮之类缝制衣服,比古人的那种简陋衣服应该有了改进。 由于劳动效率提高,新人开始能腾出时间来从事艺术活动。例如山顶洞人在制造劳动工具之外,开始制造比较美观的装饰品,如穿孔的小石珠,挖孔的兽牙,磨孔的海蚶壳和刻纹的鸟骨管等。这些艺术品的制作,需要较高的技术。在欧洲(法国、西班牙、苏联)曾在新人(克罗马努人)居住过的洞壁上发现以动物为题材的壁面。 从新人阶段起,现代各主要人种开始分化出来。例如上述在我国发现的山顶洞人具有黄种人的特征,是蒙古人种的祖先;在法国发现的克罗马努人具有白种人的特征,是现代欧洲白种人的祖先。 人类文化的发展,经过新人阶段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后,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及金属时代。愈到后来发展愈为迅猛。从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到现在至多不过一万年左右,金属时代的开始到现在不过数千年,人们开始利用电能到现在不过一百多年,原子能的利用则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而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发展阶段,则动辄以数十万年到千百万年计。由此可见,人类的发展不是等速度运动,而是类似一种加速度运动,即愈到后来前进的速度愈是成倍地增加。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我们深信: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发图强,加速前进,是完全符合发展规律的,因而必然能对人类当前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较大的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7

第一个人类是怎么出现的,科学家给出答案,原来是这样啊

第2个回答  2015-07-15
上帝创造的
第3个回答  2015-07-15
人类(human):人的总称。人类是地球出现最高级动物与智慧的结晶,也是目前处于所有物种统制者的地位。
自1924年达特首次发现南方古猿化石起,至今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已达7个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断发现,以及对所发现的化石进行的多学科研究,使学术界对涉及早期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过程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确立了南方古猿在整个人类演化系统上的地位。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与遗传学家通过DNA研究计算出的人猿分离时间更为接近。其次,南方古猿属内各个种,在化石特征、生存年代、与后期的人属在演化上的关系等方面的特点,使得人类学家认识到,人类的演化过程比原来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南方古猿的几个种同时生存,但只有一个种群向人属的方向演化,而其余的种群最终都灭绝了。这说明人类的演化是按照“树丛(bush)”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按照传统的直线状方式进化的。这一点对于丰富生物进化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方古猿的发现与研究,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起源与演化过程的了解,推动了古人类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利基家族对东非古人类的发现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类与类人猿虽然有许多相似[6] 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明显差异,因此在分类学上,虽然二者都属于灵长目,人类被列为人科,而类人猿则被列为类人猿科。
人类与类人猿的一个主要区别是人类适于两足直立行走。这样,人类的双手就不再是行走的器官,而可以用来制造和使用工具。人类的许多形态结构特点都与直立行走有关。人类的头部位于脊柱的顶端,枕骨大孔接近颅底中央,朝下方。人类的脊柱呈S形弯曲,使身体的重心落在骨盆和后肢上,以减轻人在行走、奔跑或跳跃时的震动。人类的骨盆宽大,髋骨向两侧张开,既便于支撑腹腔的内脏器官,又为臀肌和一些保持人体直立的肌肉提供附着区。人类的后肢长而粗壮,使重心下移,保持稳定性。跟骨增大,足底呈弓状,增强了直立行走时的弹跳力。人类的拇指比任何猿类都大,而掌部相对较短,从而增加了人手的灵活性和动作的准确性。而现代类人猿的前肢长于后肢,身体重心较高,脊柱稍稍成弓状,所以它们行走和站立时多采用半直立姿势。
与类人猿相比,早期人类的食物范围较广,包括植物性食物、昆虫、蜥蜴、鼠类和其他小动物等。火的使用,使得人类的祖先可以先将食物煮(烧)熟,然后再食用,这样,就不需要发达的咀嚼肌和硕壮的牙齿对食物进行较多的机械加工,他们的面部也因此而逐渐退化,变得不象猿类那样凸出了。
人类与类人猿的脑不仅大小不同,在结构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人类大脑皮层的面积是黑猩猩的三倍多,而且其额叶、顶叶和颞叶都比类人猿的大,这些区域是与感觉、运动的综合以及语言、记忆相联系的。

请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7-15
女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