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的鉴赏知识点介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25
【 #诗词鉴赏# 导语】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 就给大家分享下古代诗词的鉴赏知识点,欢迎阅读!




   鉴赏诗词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昌龄的《出塞》。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


  (二)景物形象


  1、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2、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一致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


  (三)事物形象


  多见于咏物诗。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


  艺术技巧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3)抒情: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4)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喻。“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3)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4)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5)反问。“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6)设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7)借代:不直接的说出事物,而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8)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9)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4、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一种表现手法。


  5、象征(托物言志):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7、抑扬结合: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否定或肯定,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8、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