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1. 谁有《不关我事》古文翻译

关于文言文的翻译

请问哪位高人可以帮我翻译一下这篇文言文,很少见。

题目叫《知行合一》,作者是王阳明(王守仁),

请问网上哪里有译文看看看

开头是:爱曰:逗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

结尾是: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

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知行合一

徐爱(王阳明先生的第一个学生)说:逗现在世人都明知对父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码事。地

先生说:逗这是被私欲迷惑了,再不是知与行的原意了。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圣贤教与知和行,正是要恢复原本的知与行,并非随便地告诉怎样去知与行便了事。所以,《大学》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来启示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知与行。见好色是知,喜好色是行。在见到好色时就马上喜好它了,不是在见了好色之后才起一个心去喜好。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是行。闻到恶臭时就开始讨厌了,不是在闻到恶臭之后才起一个心去讨厌。一个人如果鼻塞,就是发现恶臭在跟前,鼻子没有闻到,根本不会特别讨厌了。也因他未曾知臭。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再如知痛,绝对是他自己痛了,才知痛。知寒,绝对是自己觉得寒冷。知饥,绝对是自己肚子饥饿了。知与行怎能分开看这就是知与行的原意,不曾被人的私欲迷惑。圣贤教人,一定是这样才可以称作知。不然,只是未曾知晓。这是多么紧切实际的工夫啊!

2. “知与行包含的哲学内容是什么

知与行,是儒家学说中关于认知与实践 之关系的哲学范畴。

《论语•季氏第十六》 载:“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 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 为下矣。”

这是孔子对于知的观点。孟子充 分肯定了 “生而知之”的提法:“人之所不 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 知也。

”“良能”和“良知”是与生俱来的, 也就是“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 心”、“是非之心”等,这也是孟子性善论的 出发点。这里仅言“知”而没有提到“行”, 但是显然人所具有的这些知能是先于“行”, 即先于人的实践而存在的。

其后的儒家学者 也大都主张“知先行后”的观点。 这里的 “知”,并不是指具体的生活知识,着重指向 的是人心所本有的道德法则。

这种知识是先 于实践而存在的,“知”是“行”的依据, 而“行”则是“知”的结果。程颐在论述 “知在行先”时曾举例说:“譬如人欲往京 师,必知出哪门,行哪路,然后可往。

”这 种“知在行先”的观念并非轻视“行”,强 调在“知”的指导下身体力行的重要性。朱 熹曾形象地以眼睛和脚的关系来比喻“知” 与“行”二者的关系:“知与行常相须,如 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这明确了表达 了知行并举,认知与实践皆予重视的观点。 王守仁更是直接强调“知行合一”,言:“知 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守仁还阐述说:“食 味之美恶,必待人口而后知,岂有不待人口 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歧之险夷,必 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 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他指出,必要有亲 身的实践而后方能获得真知,与“知在行 先”相反,这里的表达成了 “行在知先”, 其实这两个命题是根据“知”与“行”在不 同的语境中存在不尽相同的含义和论题所强调的不同的侧重点而分别提出的,并不存在 直接的对立,这是由语言表达的模糊性而造 成的,但是在未详知其意的人看来往往会产 生误解。

3. 行 在文言文中有几种意思

行字在文言文中有3种意思,具体如下:

1、出处: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行走。

白话释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2、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感吾生之行休。行:将要。

白话释义:感叹自己一生将要将告终。

3、先秦·荀子《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也。行:行为。

白话释义: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行拼音:háng、xíng

释义:

行háng

1、行列:字里行间。罗列成行。

2、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行二,你行几?

3、步行的阵列。

4、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泪下两行。

5、某些营业所:银行。花行。商行。

6、行业:同行。各行各业。

7、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行棉袄。行几针。

行xíng

1、走:行走。步行。旅行。行踪。行百里者半九十。行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远自迩。

2、出外时用的:行装。行箧。行李。

3、流通,传递:行销。风行一时。

4、从事:进行。

5、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

6、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行径。品行。言行。操行。行成于思。

7、实际地做:行礼。行医。行文。

8、可以:不学习不行。

9、能干:你真行。

10、将要:行将毕业。

11、古代指物质的基本元素。

12、古诗的一种体裁:长歌行。

13、汉字字体的一种:行书。

14、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进行[jìn xíng]

前进。

2、行李[xíng li]

出行时所带的衣箱、铺盖等。

3、行人[xíng rén]

在路上走的人。

4、不行[bù xíng]

不可以;不被允许。

5、行为[xíng wéi]

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4. 古文中“知”的所有 意思

本义为知晓,了解。《论语·学而》:“人不~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引申为1.感觉,知觉。《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止而神欲行。”2.知识,见解。《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乎?’”

3.交往,交游。《报任安书》:“绝宾客之~,亡室家之业。”交往,交游增进情谊;

4.契合,交好。《汉书·李广苏建传》:“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

5.知己。《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旧觅新~。”

6.主持,执掌。《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政矣。”

7.聪明,智慧。《庄子·逍遥游》:“大~不及小~。”(通假字,同“智”)

5. 知在古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1、懂得,了解,理会。

出自唐· 韩愈《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2、彼此了解,交好。

出自唐·王维《酌酒与裴迪》:“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相交到老还要按剑提防,先贵者却笑我突然弹冠。)

3、主持;管理。

出自先秦·佚名《勾践灭吴》:“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凡是我父辈兄弟和黎民百姓,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4、识别;区别。

出自西汉·刘安及门客所编写的《淮南子》“故夫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所以孪生兄弟长相一样,也只有当母亲的才能分清。)

5、参与。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七年》:“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角,国子知之。”(高、鲍两人打算不接纳国君而立公子角,国子参与这件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