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列传文言文的翻译节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1

1. 韩愈传 (节选) 翻译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好像是东北辽宁省)。

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孤,无父也。”

--《说文》),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很刻苦的学习儒家经典,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诱导。

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4)年间(因为其他年号都比较短),文坛风气是比较崇尚古文,模仿杨雄和董仲舒的议论文,而独孤及和梁肃被称为模仿的最好,赢得了知识分子的广泛尊敬。韩愈和他们的拥趸们交往,刻苦钻研和模仿,打算靠这个成为当时有影响力的人物。

在考取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上交给多位国家重要行政长官,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很快就成了进士。 宰相董晋到大梁去工作,请韩愈作他的巡官。

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慕名请他去做下属。韩愈认为自己得到了承认,说话越来越直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去从事一些世俗的人情交际。

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在后来升为监查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

宫市(就是太监到市场上明抢,白居易的《卖炭翁》就反映了此事,曾导致一名太监被愤怒的农民杀死,因为这个太监不但要抢东西,还抢人家的驴子)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因为抢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用,德宗就是这样一个目光短浅,自尊心超强和喜好奸佞的一个 *** ,可以说他在位时期,极大地动摇了地主阶级的腐朽统治)。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从京官贬到连州(后来刘禹锡好像也被贬到这地方,好像属于广东省,当时属于不发达地区,很边远)山阳县做县令,后来又转到江陵府作 *** 科员。

元和初年(唐宪宗年号,805年以后,唐德宗的孙子,他在位期间对不服从的藩镇手腕强硬,并取得了很多成绩,逐渐恢复了朝廷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召韩愈去做国子博士,后来又任命为都官员外郎(大概相当于什么候补委员之类,宋代,员外干脆成了土地主的代名词)。但是华州刺史阎济美因为公事停止了华阴县令柳涧县令的工作,但还让他临时担任职员的工作。

过了几个月,阎济美停职了,到公寓中去住,柳涧挑拨农民工去向他讨要前年为军队服劳役的工资。后来的刺史认为柳涧做事不妥,上报朝廷,朝廷把柳涧贬为房州司马。

韩愈正好经过华州,听说此事后,认为俩刺史合伙欺负人,就上书朝廷替柳涧开脱,韩愈的奏章被留在了皇宫中没有处理。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李某某考察这件事,发现了柳涧的罪恶,于是追加处罚,把柳涧贬到某处作尉官。

朝廷认为韩愈在不清楚实情的情况下胡说八道,又把他恢复成原来的职位:国子博士。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丢在一边,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我安慰:国子博士早晨到学校,把学生们召集来,教导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家赶上了好皇帝,都好好学习儒家经典,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出头之日,还没说完,学生中有人笑起来,说,您这是糊弄我们呢,我跟了您很久,您学习六艺非常的投入,排斥不符合儒家精神的佛老思想,刻苦总结从古到今所有的经典,但您公众面前既没有威望,也没什么私人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动不动就被贬官,日子过得很清苦,头发掉了牙齿松了,不去考虑这些反而教别人和你一样?先生说了,你过来,我只是说你自己努力就行了,至于会不会受重要,那是宰相们的事情。

孟子和荀子都很牛查,但他们也不是没有机会?我现在虽然文章言论并不是很恰当,皇帝大臣没有收拾我,对我已经很眷恋了。 *** 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考虑到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

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可能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差不多吧,也是起草公文的) 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提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科员期间,荆南节度使(省级军政长官)裴均对他很好,裴均的儿子裴锷很平庸俗气,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作了一篇序文送行,称呼裴均的字(好像古代不兴对儿子称呼父亲的字,具体搞不懂)。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817年)8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军是行政单位,和州一级,水浒上害宋江的黄文炳,家住无为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赐给韩愈金紫的衣服。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12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因为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刑部副部长,定额好像是两位),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碑文,这篇文章中韩愈多数突出裴度的事迹,而当时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应该是李愬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

李愬的妻子跑到皇宫中上告碑文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李愬的父亲是李晟,功劳很大,娶的老婆好像是公主),皇帝下令取消韩愈写的这篇碑文,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编写并刻石。 长安附近的风翔,。

2. 韩愈文选中有关李实的文言翻译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也。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

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

稍迁偏将军。魏遣诸葛诞、胡遵等攻东兴,诸葛恪率军拒之。

诸将皆曰:“敌闻太傅自来,上岸必遁走。”奉独曰:“不然。

彼动其境内,悉许、洛兵大举而来,必有成规,岂虚还哉?无恃敌之不至,恃吾有以胜之。”及恪上岸,奉与将军唐咨、吕据、留赞等,俱从山西上。

奉曰:“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乃辟诸军使下道,帅麾下三千人径进。

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

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

魏将文钦来降,以奉为虎威将军,从孙峻至寿春迎之,与敌追军战于高亭。奉跨马持矛,突入其陈中,斩首数百,获其军器。

进封安丰侯。孙休即位,与张布谋,欲诛孙綝,布曰:“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

休召奉告曰:“綝秉国威,将行不轨,欲与将军诛之。”奉曰:“丞相兄弟友党甚盛,恐人心不同,不可卒制,可因腊会,有陛下兵以诛之也。”

休纳其计,因会请綝,奉与张布目左右斩之。迁大将军,加左右都护。

宝鼎三年,皓命奉与诸葛靓攻合肥。奉与晋大将石苞书,构而间之,苞以征还。

建衡三年,卒。奉贵而有功,渐以骄矜。

或有毁之者,皓追以前出军事,徙奉家于临川。(《三国志·吴书·丁奉传》)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 被:遭受B.诸葛恪率军拒之 拒:拒绝C.帅麾下三千人径进 径:直接D.奉与晋大将石苞书,构而间之 间:离间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A.少以骁勇为小将 B.以奉为虎威将军C.有陛下兵以诛之也 D.皓追以前出军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丁奉字承渊,是庐江安丰人。

年少时即骁勇善战,跟随甘宁、陆逊、潘璋等征战,作战勇敢。B.魏国派诸葛诞、胡遵等攻打东兴,诸葛恪率军抵抗。

将领们都认为敌人会望风而逃,只有丁奉以为不然,认为应该积极备战。C.魏将文钦来投降,朝廷任命丁奉为虎威将军,跟随孙峻到寿春去迎接,与敌人追兵在高亭作战,丁奉手持长矛,冲入敌阵,杀敌数百,缴获无数,因而被封大将军。

D.孙休即位,召丁奉谋划杀孙綝,丁奉认为孙綝兄弟党羽很多,要利用腊会来诛杀孙綝,后来孙休采纳了丁奉的建议,除掉了孙綝。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彼动其境内,悉许、洛兵大举而来,必有成规,岂虚还哉?(3分)译文: (2)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3分)译文: (3)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

(3分)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万历中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请告归。

是时太监魏忠贤乱政,故给事中嘉善①魏忠节公忤忠贤.被逮过苏。公往与之饮酒。

三日,以季女许嫁其孙。忠贤闻之,恚甚。

御史倪文焕承忠贤指劾公,遂削籍。 会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与故应天巡抚周公起元及公有隙,追劾起元,窜公姓名其中.遂遣官旗②逮公。

公知之,怡然不为动。 比宣旨公廨,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及道府以下皆在列。

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声殷如雷。

诸生王节等直前诘责一鹭,谓:“众怒不可犯也。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以闻于朝。”

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奸语谢之。

诸生复力争,稍侵一鹭,一鹭勃然曰:“诸生诵法孔子,知君臣大义.诏旨在,即君父在也,顾群聚而哗如此! ”巡按御史见诸生言切,欲解之,乃语诸生曰:“且无哗!当商所以善后者!”众方环听如堵.官旗见议久不决,又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辄手锒铛擿之地有声.大呼:“囚安在”?且曰:“此魏公命,可缓邪?”众遂怒曰:“然则伪旨也!”争登阑楯,奋击官旗,官旗抱头东西窜。有死者。

巡抚幕中诸将率骑卒至,或拔刃胁众。众益怒。

将夺刀刃一鹭,备兵使者张孝鞭卒以徇。始稍定。

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复数为温言譬之,众乃解去。或谓公盍返私室。

公不可,遂舍一鹭署中。 是日也,他官旗之浙者。

道胥门③入城.强市酒肉.瞋目叱市人,市人复群殴之,走焚其舟,官旗皆泅水以免。 一鹭惧,召骑卒介而自卫,夜要御史上疏告变。

檄有司捕民颜佩韦等十余人系之。越八日,公竟就逮。

既至京师,下诏狱,坐赃拷掠,瘐杀狱中。而忠贤复矫旨杀佩韦等五人。

崇祯元年忠贤败公之长子茂兰刺血上书白公冤诏赠太常寺正卿谥忠介予特祠。 (《周忠介公遗事》 清·汪琬) 注释:①嘉善:地名。

②官旗:逮治犯人的官役。③胥门:苏州城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窜公姓名其中 窜:藏匿 B.比宣旨公廨 比:等到C.稍侵一鹭 侵:冒犯 D.又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 以:依据按照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周顺昌不畏奸佞的一组是(3分) ①。

3. 《韩愈传(节选)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韩愈传(节选)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乃贬为潮州刺史。【注】①从:堂房亲属。

②辟(bi):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

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寻登进士第( )②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译文:12.通读全文,你认为韩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答:参考答案:10.(1)不久,随即。 (2)向来,一向。

11.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学,不需要等待别人鼓励。12.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大意正确即可)。

4. 韩愈的《原毁》文言文的翻译,急

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听说古代的圣人舜,他的做人,是个仁义的人。探究舜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就责备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舜的行为,去做那符合舜的。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35306262听说古代的圣人周公,他的做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探究他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就责备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周公的,去做那符合周公的。舜,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及得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及得上他的;这些人却说:“及不上舜,及不上周公,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身严格而且全面吗?他对待别人,说道:“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够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论他的今天的表现,而不计较他的过去,小心谨慎地只恐怕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表扬。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学得的,他对待别人,却说:“能有这样,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个,这就够了。”岂不是要求别人宽容又简少吗?

现在的君子可不同,他责备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简少。周详,所以人家难以做好事;简少,所以自己进步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有这优点,这够就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我有这本领,这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己欺骗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止步不前,岂不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吗?他们要求别人,说:“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得赞美,他虽然擅长这个,但他的才用不值得称道。”举出他一方面的欠缺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他的既往,不考虑他的今天,心中惶惶不安只怕别人有好的名声。岂不是责求别人太周全了吗?这就叫不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身,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尽管如此,这样做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怠惰和忌妒啊。怠惰的人不能自我修养,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身。我不止一次地试验过,曾经对大家说:“某人是贤良的人,某人是贤良的人。”那随声附和的,一定是他的同伙;否则,就是和他疏远没有相同利害的人;否则,就是怕他的人。不然的话,强横的定会厉声反对,软弱的定会满脸不高兴。我又曾经试着对大家说:“某人不是贤良的人,某人不是贤良的人。”那不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同伙;否则,就是和他疏远没有相同利害的人;否则,就是怕他的人。不这样的话,强横的定会连声赞同,软弱的定会喜形于色。因此,事业成功诽谤便随之产生;德望高了恶言就接踵而来。唉!读书人生活在当今世界上,而希求名誉的光大、德行的推广、难极了!

在位的人想有所作为,听取我的说法记在心中,那国家差不多可以治理好了!

5. 师说〔节选〕

《师说》译文 {唐}韩愈 (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①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 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①〔庸知〕哪管.庸,岂,哪;知,识别. (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这里吗!(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念书,告诉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丢了大的,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说到"老师""弟子"这样的话,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幺笑),他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唉!从师而学的风尚之不能恢复就可想而知了.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能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幺! (三)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而郯子这些人,他们不如孔子贤能.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才智,(只不过)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能各有专长罢了. 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岁了,喜欢古文,六经和它的传文,全都学习过.他不受时俗风气的限制,向我来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求师的正道,就作这篇《师说》赠给他.。

6.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文言文的译文及答案

作品注释 (1)子厚:柳宗元的字。

作墓志铭例当称死者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称字。讳:名。

生者称名,死者称讳。 (2)七世:史书记柳宗元七世祖柳庆在北魏时任侍中,入北周封为平齐公。

子柳旦,任北周中书侍郎,封济阴公。韩愈所记有误。

侍中:门下省的长官,掌管传达皇帝的命令。北魏时侍中位同宰相。

拓跋魏:北魏国君姓拓跋(后改姓元),故称。 (3)曾伯祖奭(shì):字子燕,柳旦之孙,柳宗元高祖子夏之兄。

当为高伯祖,此作曾伯祖误。柳奭在贞观年间(627—649)为中书舍人,因外甥女王氏为皇太子(唐高宗)妃,擢升为兵部侍郎。

王氏当了皇后后,又升为中书侍郎。652年(永徽三年)代褚遂良为中书令,位相当于宰相。

后来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韩瑗和褚遂良力争,武则天一党人诬说柳要和韩、褚等谋反,被杀。 (4)褚(zhǔ)遂良:字登善,曾做过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尚书右仆射等官。

唐太宗临终时命他与长孙无忌一同辅助高宗。后因劝阻高宗改立武后,遭贬忧病而死。

韩瑗(yuàn):字伯玉,官至侍中,为救褚遂良,也被贬黜。 (5)皇考:对亡父的尊称。

(6)太常博士:太常寺掌宗庙礼仪的属官。柳镇在唐肃宗时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辅佐郭子仪守朔方。

后调长安主薄,母亲去世后守丧,后来命为太常博士。柳镇以有尊老孤弱在吴,再三辞谢,愿担任宣称(今属安徽)县令。

这里说“以事母弃太常博士”,可能是作者的失误。 (7)权贵:这里指窦参。

柳镇曾迁殿中侍御史,因不肯与御史中丞卢佋,宰相窦参一同诬陷侍御史穆赞,后又为穆赞平反冤狱,得罪窦参,被窦参以他事陷害贬官。 (8)权贵人死:其后窦参因罪被贬,第二年被唐德宗赐死。

(9)侍御史:御史台的属官,职掌纠察百僚,审讯案件。 (10)号为刚直:郭子仪曾表柳镇为晋州录事参军,晋州太守骄悍好杀戮,官吏不敢与他相争,而柳镇独能抗之以理,所以这样说。

(11)所与游皆当世名人:柳宗元有《先君石表阴先友记》,记载他父亲相与交游者计六十七人,书于墓碑之阴。并说:“先君之所与友,凡天下善士举集焉。”

(12)逮(dài)其父时:在他父亲在世的时候。柳宗元童年时代,其父柳镇去江南,他和母亲留在长安。

至十二、三岁时,柳镇在湖北、江西等地做官,他随父同去。柳镇卒于793年(贞元九年),柳宗元年二十一岁。

逮,及,到。 (13)已自成人:柳宗元十三岁即作《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刘禹锡作集序说:“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

(14)取进士第:793年(贞元九年)柳宗元进士及第,年二十一。 (15)崭然:高峻突出貌。

见(xiàn):同“现”。 (16)有子:意谓有光耀楣门之子。

(17)博学宏词:柳宗元于796年(贞元十二年)中博学宏词科,年二十四。唐制,进士及第者可应博学宏词考选,取中后即授予官职。

集贤殿:集贤殿书院,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正字:集贤殿置学士、正字等官,正字掌管编校典籍、刊正文字的工作。

柳宗元二十六岁授集贤殿正字。 (18)廉悍:方正、廉洁和坚毅有骨气。

(19)证据今古:引据今古事例作证。 (20)出入:融会贯通,深入浅出。

(21)踔(chuō )厉风发:议论纵横,言辞奋发,见识高远。踔,远。

厉,高。 (22)率:每每。

屈:使之屈服。 (23)令出我门下:意谓都想叫他做自己的门生以沾光彩。

(24)交口:异口同声。 (25)蓝田:今属陕西。

尉:县府管理治安,缉捕盗贼的官吏。监察御史:御史台的属官,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整肃朝仪诸事。

(26)礼部员外郎:官名,掌管辨别和拟定礼制之事及学校贡举之法。柳宗元得做此官是王叔文、韦执谊等所荐引。

(27)用事者:掌权者,指王叔文。唐顺宗做太子时,王叔文任太子属官,顺宗登位后,王叔文任户部侍郎,深得顺宗信任。

于是引用新进,施行改革。旧派世族和藩镇宦官拥立其子李纯为宪宗,将王叔文贬黜,后来又将其杀戮。

和柳宗元同时贬作司马的共八人,号“八司马”。 (28)例出:按规定遣出。

805年(永贞元年),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 (29)例贬:依照“条例”贬官。

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本是州刺史属下掌管军事的副职,唐时已成为有职无权的冗员。

(30)居闲:指公事清闲。 (31)记览:记诵阅览。

此喻刻苦为学。 (32)泛滥:文笔汪洋恣肆。

停蓄:文笔雄厚凝炼。 (33)无涯涘(sì):无边际。

涯、涘,均是水边。 (34)肆:放情。

(35)偕出:815年(元和十年),柳宗元等“八司马”同时被召回长安,但又同被迁往更远的地方。 (36)柳州:唐置,属岭南道,即今广西柳州市。

(37)是岂不足为政邪:意谓柳州地虽僻远,也可以做出政绩。是,指柳州。

(38)因:顺着,按照。土俗:当地的风俗。

(39)教禁:教谕和禁令。 (40)顺赖:顺从信赖。

(41)质:典当,抵押。 (42)不时赎:不按时赎取。

(43)子:子金,即利息。本:本金。

相侔(móu):相等。 (44)没:没收。

(45)与设方计:替债务人想方设法。 (46)悉:全部。

(47)书:写,记下。佣:当雇工。

此指雇工劳动所值,即工资。 (48)足相当:意谓佣工所值足以抵消借款本息。

质:人质。 (49)观察使:又称观察处置使,是中央派往地方掌管监察的官。

下其法:推行赎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