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不灭国

如题所述

春秋时代有灭国战争,但由于规模小,所灭掉的国都是小国,所以并不是很吸眼球。比如,齐桓公灭谭,楚国灭掉周围小国,申、息、六等;秦国灭滑,晋灭虢、灭虞。灭国最密集规模最大的战争当属郑武公连续灭掉十余个小国而建立郑国。
当霸主出现,灭国战争相对受到限制。这些灭国战争并不是普遍的,时常的,而是偶尔的,间歇性的,而最多最常见的战争就是所谓的礼仪战争。其实用战争这个词都有点夸张,按照后来战争的规模标准,春秋时代的战争只能算是小打小闹而且还带着很多所谓的军礼,相互打斗也有一定的礼规。
比如出兵的名义各有不同, 以除掉弑君之贼为目的的出兵称为“讨”。这是在本国无力诛杀的情况下,他国为之兴兵除害。另一种出兵叫“伐”,这是一种声势浩大,大张旗鼓,义正辞严的出战。被伐者乃天下共敌,如武王伐纣。再一种是“征”,“征”是一种上讨下的行动。如天子征诸侯,或者有征伐权的大国征伐他国。同等之国不相征。“征”的意思是“正”,用兵去校正其邪恶。其次是“侵”。这种出兵只是引兵至其境内,责问其罪过,如对方认罪,则撤兵,如不认罪,则进兵而变成讨伐。最后一种叫“袭”,轻行掩人不备的一种偷袭行动。偷袭多为无缘无故的侵略,不是一种光明正大之举,非正人君子所为。故春秋时代偷袭之类的出兵很少见。
一切出兵,(“袭”除外)均须经天子许可。非天子之命诸侯不得擅自征伐。《礼记· 王制》云:“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斧钺然后杀。”然而自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相征伐而无视王室的存在和天子的命令。《论语》上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初期,天下初乱,这些出兵的规矩多多少少还能被遵守,以后就乱套了,到了战国,天下大乱什么都不讲究了,杀戒大开了。所以战国时期的各国大战除了那点狡诈的谋术外,就剩下血腥味了。春秋不同于战国,多多少少还保留着那些古老的规矩,所以看起来还很有趣。
再说上了战场还有礼仪,要战必须先下战书,不排好队形不得战,象宋襄公那样,还有战当中遇到对方国君要避让,甚至下车施礼,等等,非常有意思。总之,绝不像战果那样除了杀就是杀,杀得只剩下血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