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近体诗是怎样划分的

如题所述

 古体诗,近体诗是怎样划分的: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0
古体诗

概念
: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
形成以前,除
楚辞
体外的各种
诗歌
体裁
,也称
古诗

古风
。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
形式
比较自由,不受
格律
的束缚。不拘
对仗

平仄
。押韵宽,除
七言

柏梁体
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
韵脚
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
长短
不限。
句子
可以整齐划一为
四言

五言

六言
、七言体,也可杂用
长短句
,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
七言古体诗
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
习惯
上归入七古
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
乐府
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
李白

蜀道
路难》,有
即事
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
新乐府
》,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
绝句
,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
作者
,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
后期有一部分
诗作
开始讲求
声律

对偶
,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
古体
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
王勃

滕王阁
》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
全篇
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
七言绝句
。唐代
律诗
格律定型之后,
诗人
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
句式
。如
王维

李颀

王昌龄

孟浩然
等人
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
如白居易《
长恨歌
》、《
琵琶行
》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
韩愈
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
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
赵执信

翁方纲
等人专门研究古诗
声调
。他们的研究,对于
诗歌创作
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
自然
音节
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
近体诗的概念: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
五律
、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
首联
,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
平声韵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
字数
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
韵部
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
名词
对名词,
动词
对动词,
形容词
对形容词等。
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
五字句
的称
五言律诗
,七字句的称
七言律诗
。(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
五言绝句
,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排律师句以上,另作别论。

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近体诗有严格的
韵律
,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极宽;近体诗
对字
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

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
[注]
1
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
排律
,必须一韵到底。
出韵
(又称“落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2
近体诗以
平韵
为正例,用
仄韵
的绝句与律诗非常罕见。仄云律诗很象古风,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因为近体诗毕竟是以平韵为主的。
3
五律和七律之外,偶然又有些
六言律诗
,同五七言
三韵
小律一样,都是很罕见的形式。
新诗
特点
: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
现代
时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
中国诗歌
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就其主流而言,新诗的特征主要为:(一)作为
中国现代文学
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
文化
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
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
人的命运
和人民命运、
民族
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
主体

个性
、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二)以改变
诗歌语言
为突破口,以
白话
为武器,经历了真正的“诗界革命”,而与旧
传统
决裂,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终于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从很接近
旧诗
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
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
诗词
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
现代诗歌

新传统
。(三)新诗既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则自必以引进外来形式为诗体模式,我们的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上是从外国诗(主要是英国诗)借来音律形式的”(朱光潜《新诗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积了几百年世界进步文学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上,是“截然异质的突起的飞跃”。这样就决定了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自己
民族风格
中,以致在语言铸造和
诗艺
运营上,愈来愈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四)新诗诚然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决裂,并不意味着割断,而只能是扬弃与吸收、批判与继承,也就是推陈出新。不推陈便不能出新,而没有可推之陈也便没有可出之新。每一时代的新诗歌,总是在
民歌
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但它的根须却必然深深扎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人所共知,
胡适
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从1915-1916年就着手
白话诗
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移桔的方向冲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
新精神
,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
精神
的枷锁镣铐”。他主张:诗要“合乎语言的自然”,“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他曾说:“诗歌革命自何始,要须作诗如作文”,他把这种“诗探索”叫作诗的“尝试”,并概括为“诗体的大解水’(《谈新诗))。
第2个回答  2019-04-11
按诗句的字数划分。近体诗很少有四言,基本是五言和七言。
第3个回答  2017-12-26
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这两类的区别,是体裁上的区别。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当然,这样讲是一种很粗略的说法。)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它的特点是:
(1) 字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 用韵严格。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 讲究平仄。
(4) 讲究对仗。
第(3)(4)两点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要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是一种格律。这些因素,古体诗都是具备的,所以不能说古体诗完全不讲格律。但古体诗格律的要求不像近体诗那么严,即前面所说的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四方面的要求,古体诗都没有。也就是说,古体诗不同于近体诗的地方在于:
(1) 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2) 押韵不严格,可以换韵,可以通押,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3) 不讲平仄。
(4) 不讲对仗。
古体诗也叫古诗。作为一种体裁来说,在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汉魏六朝五、七言诗,都可以称为古体诗或古诗。在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后,唐代的诗人除了写近体诗外,还继续写这种不大讲究格律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乐府等,也都可以称为古体诗。但是在习惯上,往往把“乐府”另立一类,而把其余的称为古诗,特别是把五言的和七言的称为古诗,这是狭义的古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