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何韩信被杀,李靖被封卫公?

如题所述

古代打仗,因为通信不便,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很多情况下,前线战况与后方皇帝预想的不一样,在这个时候,前线将领就得面对一个问题:是否继续按照皇帝的意志作战?

当面对某些机不可失的机会时,有些将领会暂时忘记皇帝命令,摆脱后方掣肘,自主便宜行事,也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来历。不过,当打完仗班师回朝的时候,将领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两种情况

一旦将领选择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最终打了败仗,那没有任何借口,要杀要剐只能随了君主的意愿。

如果打了胜仗,分两种情况,第一种,因为忽视君令,不可避免地受到君主猜疑,埋下了日后被杀的伏笔。

第二种,君王心胸豁达,没有秋后拉清单,那算是将领运气好,遇到了明君。

第一种是韩信和刘邦的关系,第二种是李靖和李世民的关系。

韩信和李靖都打了打胜仗,为什么下场截然不同?我们先看一下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

两种人生

韩信:楚汉相争时,韩信兵临齐国边境,刘邦正在和齐王商议投降事宜,韩信违抗刘邦停战命令,一举拿下齐国七十余城,直接灭了齐。结果韩信不仅手握几十万大军,还占尽齐鲁富庶之地,直接造成了韩信军、汉王和霸王项羽的三足鼎立局面。

韩信请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在张良的提示下封韩信为齐王,虽然韩信最终帮刘邦打败了项羽,但刘邦心中一直猜忌韩信,最终默认吕后杀了韩信。

李靖:大唐北征突厥时,李世民命李靖停止进攻,并派唐俭去突厥议和,李靖认为机不可失,奇袭突厥,最终获得阴山大捷,生擒颉利可汗,直接灭亡了突厥的东支。

此次战役,除了唐俭差点阵亡在乱军之中,其他都堪称完美。事后,李靖得到了李世民大大的犒赏,后来被封为卫国公。韩信和李靖的功业相似,人生轨迹却不同,其实源于一种无法改变的差异。

一种不同

韩信和李靖唯一的区别和差异,就是他们所处社会的制度。

楚汉之时,虽然大一统的思潮已经席卷天下,但对于大一统怎么搞,人们还不清楚。所以刘邦用了一个最直接的方法,跟灭亡的秦朝相反就行了。秦用郡县制,那汉就恢复分封制。但刘邦想搞的是分封制2.0,也就是全国同一个姓的分封,于是韩信、英布和彭越这些异性诸侯就成了阻碍了汉帝国真正统一的绊脚石,必须清除。所以韩信从齐王变成楚王,再变成淮阴侯,直至被杀,其实与刘邦的个人恩怨关系不大,是因为跟当时社会的制度背道而驰。

唐朝时情况就不同了,李靖率师远征,不管最终获得多大胜利,声望如何如日中天,他也只是一个给皇帝打工的职业军人,不可能拥兵自重。因为大一统的唐朝已经形成,上下一心,百姓拥护朝廷,而且出征将士都希望回乡,他没有任何封土建国的资源,所有人都不会怀疑李靖抗命时的忠诚问题。李靖自己也知道,他即便神机妙算,战无不胜,也无法对唐帝国的制度造成任何动摇。

综上所述,同时都有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经历,却因为社会制度不同,韩信和李靖最终获得了不同的命运。

如果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不妨在下面留言,大家一同讨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