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文学籍要导读平时作业答案

1、宋代诗文评点成就最为卓著者是南宋末年的 。宋人开始的诗文评点,还开启了明清时期小说评点,出现了小说评点大家。
2、所谓 ,就是围绕十三部儒家经典展开的, 时代的经书注释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3、现存庄子作品是传世 一书中的《内篇》、《外篇》和《杂篇》,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出自庄子后学之手。
4、班固的《汉书》,又叫 ,是我国古代一部成功的历史著作,也是后汉著名的历史散文。

5、到了唐初,出现了第一位《汉书》注的集大成者 ,他的 ,集唐以前《汉书》注之大成,卓然为一大家。后虽有注者,未有超出者。直到清末王先谦 的出现,才基本结束了《汉书》注的注疏工作,完成了《汉书》注的第二次集成。
6、《文选》李善注的最大特点是 。
7、南宋杨齐贤注的 二十卷是李白诗的第一个注本。

得 分 评卷人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昌谷体:

2、旧注:

3、“十三经”:

4、孤本:

5、《昭明文选》:

得 分 评卷人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史记》更深一层的物质属于文学 。

2. 说明《玉台新咏》的版本情况。

3. 以《五帝本纪》为例,说明泷川资言审慎态度。

4. 为什么说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楚辞》学上的一个里程碑?

5.简述注释的种类,并列举代表人物及作品。

得 分 评卷人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分析问题。(11分)卷七《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松谷注说:“此篇起句极飘忽,谓初不知山中有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踪罕到之处,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非盛唐高手,未易多觏。‘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或谓上一句喻心境之空灵动宕,下一句喻心境之恬儋清凉,则未免求深反谬耳。‘毒龙’宜作妄心譬喻,犹所谓心马情猴者,若会意作降龙实事用,则失其解矣。” ①这段注文出自哪一本诗注?②赵松谷解读诗歌的理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 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每首诗的注释考评分哪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是什么内容?

3、以孟子《滕文公》为例,说明朱熹思想体系中对天理与人欲的认识。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译文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1.《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 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2.关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袁行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3.关于“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4.关于“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诗人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5.《观沧海》景情结合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9
1形容心情文字:教材第252页,“光滑的铁砧子,,,,,,所有黄金。”
* A4 I0 C“N#R1 Z!E4 I3我'R#V%好处:第225页上的学习指南”,作者描述了胡萝卜,,,,,,探索的象征。 C6 {2 2 K4米#U&{8 X

2。首先是从自己的创作的王安忆,夫子自道式的表白第九章石槽开始创造自己回去的道路上,因为祖先遗传汝芬,与他共同两点:写作从自己的历史和经验,写作不打算出版。可后来“我”,他开始出现分歧,他一直坚持到底的诗的道路上,和“我”是写小说,因为诗韵束缚“我”的手和脚,而“我”真的没有太多的经验,为诗表达的来源,所以“我”从头开始创建一个最喜爱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经验,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被动的积极的生活态度,意味着我们尊重自然界不仅仅是服从,并再次创造一个自然,但在这个城市的故事编写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对手,甚至出现心理小说,抽象描述梦想的科幻小说,并有它的缺陷,还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我”童年的回忆,试图找到答案。首先想到的是写童话,因为童话总是万能的,可以在任何突发奇想,建立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我”长大了一个现实主义者,“我”的设计的前提下,始终限制了真实的东西,“我”想象力总是受到现实的羁绊,让童话中的“我”和不恰当的,“我”只能走中间道路。然后选择回忆童年的回忆,因为回忆童年本身包含一个既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过去的“我”和“我”之间的现实。寻找从童年对手的故事,这是我的情况所造成的孤独,缺乏谈话对象,所以只能用小说的形式找到谈话的对象,而不是责任,它可以创建的对话伙伴,虚构的谈话人群,你也可以创建一个会话伙伴。可用这种单方面的谈话的反应,由于缺乏刺激,很快就瘫痪,没有话可以说,但还是有希望的说,所以环顾故事的动机推进的关系,我发现了一个新的方式,这是泛化的道路,创建一个虚拟现实关系的手段。 “我”的形式分析和总结我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装饰感对称,对称这个意义上说,是最具体的表现对自然的男人和女人的关系,这是我写的故事男人和女人的心态,因为在具有特定关系的位图和抽象关系结合男性和女性眼中的“我”,而是因为“我”在充分注意上面的位置,强调的意义位置去到了极致,所以“我”再次位图变成现实场景。终于明白了,该是结束的故事最好的,“一个人的故事,并没有消失。”8 \ 1 UL#Q。 L&{$ \ 9 G

3。“野草”大多是独立的不同的原因,并写道:“有点感觉”的时间长于写作和绘画,这是很难说有什么是均匀不变的内涵,笼罩本书可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主张,比较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韧性战斗理念,绝望的哲学,反抗,麻木自由主义哲学的复仇和爱情的哲学和仇恨等,这些生活理念,是一个独特的一部分个人精神挖掘和展示,它构成了鲁迅的“野草”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

)R#@ 9 Q * Z T6 P&D7})P2中号的韧性的战斗理念,主要是指对旧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的压迫和破坏人类的生活选择和心理的姿态。基于对改革中国社会艰难的深刻理解五四青年抗议黑暗势力的过度乐观和急躁的观察后,鲁迅的启蒙独特的清醒,坚持长期战争韧性理念,说他欣赏在天津剥离“无赖精神“。他认为与敌人战斗,我们必须坚持“阵地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流血牺牲,他告诉人们:“是不是一时的牺牲,几乎吓坏了,深韧性战斗。”“野草”第一提示是这样的思想。

,J:H1 E-| 3 N $ {“传递”的拼搏精神,这种韧性大枣,成一个顽固的跋涉,移动图像传递的形象在他的脑海里已经酝酿了十余年,压辊这里包括鲁迅自辛亥革命以来的储蓄经历过的最痛苦和最庄严的成品通过思维的人生哲学“的”野草“是举世公认的”传递“的形式写在短剧两个月后,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说:“我本人没有什么恐惧,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可能会大步流星地朝我想我可以走的路:即使在前面的深渊,荆棘,峡谷,火坑,由我自己负责。“5 Z * ^ + A2 M-L3 R9 _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或”的感觉使“军阀和文人或愤慨”段祺瑞射击手无寸铁的人在政府“的声音,但也能够打事件的关注和干预的具体现实,诗意的想象和升华,赞美表达不已,从未提出过长矛的人生哲学。

* U9 J6 D'X&W / Y在以前的韧性接触的战斗理念,人生哲学就是反抗绝望。鲁迅抵抗绝望的哲学转向他的内心世界,激烈的战斗精神所产生的产品。所谓的“反抗绝望”,是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孤独的痛苦和咀嚼的精神,但坚持叛逆孤独的感受,以示抗议,当战争与灵魂自我反省。它的生产和内容,与现实的情况下,生存的深层链接。

。 J * X / |:@ 3“Q”影的告别“是”野草“中最不起眼的,最不起眼的作品。自命不凡的影子和形状的对话,这是最痛苦的和最直接的选择,是在沉没黑暗的沉默。“乞求那些谁”表达社会的冷漠,奴性乞讨行为饱食,猜疑和仇恨。“希望”是“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表现得最充分,最直接的一个。(A! I6 V2 E:O9 W7 ^

复杂的人生哲学,鲁迅的思想为国家重建和群众的一种愤世嫉俗的批评,情感麻木的升华和概括鲁迅在“野草”中的附加写了“复仇” “复仇(第二次)”两个散文诗,觉得生活会传达这在最大程度上。目的的创作,前者是因为“恨社会观众多”,这是实现光明和群众麻木可悲的差距。 D * C#N / _5 E7网站

作家谈人生哲学并不意味着哲学家,政治家里哲学的理论阐述,没有系统的理论哲学和严谨。

2 + X,R2`) O)P)O。#{/“+ C8所述野草”这部作品表达的象征意义。造物主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追求传达深邃而神秘的美感,同时也创造和增加的工作和读者之间接受陌生感。

Z&K“{%H $ G * K&R *? 4,问操作2#Y M * {* A + G,{

1。首先,每天的“民间”空间“许三观卖血记”重建。 “徐三查看血”故意悬挂的“历史”,这种悬挂和人民生活的“复活”,但“民间”也亮相在小说创造了条件,作家温暖的民间,民俗人类,民间伦理结构,细节的生活和公民生活的世界展览,民间的状态构成新颖的艺术力量的一个重要来源。小说没有尖锐的冲突和情节线,但作为一本小说,民间混乱,民间简约,民俗和民间狡猾的粗糙显示出其原有的活力和魅力的民间主屏幕上的日常生活。冒着让灵魂音乐现场喊小勇,我们读到,民间的宽容和善良,在很多三铁匠和一个女人的侧视图借情节晓勇,我们见证了一个民间纯人类人,冒去到上海,在卖血一路上的经验,我们对此表示赞赏和感到温暖民间,同时冒着协议在生命过程中的痛苦,我们感动,他代表一种民间生活的态度和境界生活。作为作家在其“自序”中国的版本,并说:“这本书其实是一个很长的民间歌曲,它是回忆的速度,节奏,旋律轻轻跳跃,其余的是韵藏在这里,作者的虚构历史只是两个人,更多的人试图唤起人们的回忆。“8 B”| /]&] 6 U,X)Z,瓦特

其次,从主要作家的角度来看,“许三观卖血记”反映了从贵族的先锋作家民间叙事真实的故事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文学革命”的先锋作家,人道主义,道德,甚至蒙昧主义教条举行的消化和反叛态度。“人”的破碎,破碎的身体变成先锋文本,但消化中的主要对象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先锋作家不自觉地构建了一个强大的作家经常自我神话的主题和流行的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作家的真实姓名出现在文本的主题与此相适应,这个的作家神话的性能先锋作家还成立了一个优越的位置和写作叙事贵族的态度,他们背叛的政治意识形态,从而过渡到反抗了整个世界,导致最终后果文学的之间的关系现实和生活完全撕裂。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叙述这个贵族的立场,放弃叙事是坚定的,这是文本,可以有一个巨大的魅力民俗含蕴和民间的原因,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真正落实民间叙事立场的小说,余华打算让私人部门和民间生活场景独立呈现,解说员几乎被杀害。正如作家的书册“自序”说:“在这里,笔者有时什么也不做。他发现,从一开始就虚构的人物也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他们找到自己的答案来风。因此,笔者不再是叙事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个听众,耐心,细心,理解和同情的监听。他试图这样做,在叙述,当他试图取消笔者自己的身份,他觉得他应该是一个读者。这是真实的,当这本书完成后,他发现自己不知道比别人多。 “因为余华在小说中坚持认为,民间叙事立场,我们在”许三观卖血记“,既不是启蒙知识分子遭受的那种自信的姿态批判传统,它不会遇到贵族叙事棚是一种优越的同情,但只触及真正理解民间生活和现实的那种人文主义。

“M! V(C:_}#^ $ ^ 5小时,W2。“水材料”:知识性,议论,富有诗意。“女吊”很多伏笔,记叙文和议论的交叉。

+ P / S ){3`&? 'F。 M $ O3。 “我与地坛”是一个不禁想哭看完文字感谢神,春华秋实,植物和树木,一对夫妇的怪,古坛......所有的生物,非生物,盛笔,在他心中是那么的温柔和触觉,他温情而不滥情,使用笔和纸来形容他的爱的世界。 <我与地坛“文本有着深厚的感情,广泛的哲学意义,微妙的,感动的是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叙事年的基础上,他经常在地坛公园沉思观察命运的沧桑和感悟生“最狂妄的年龄”后突然瘫痪,坐在轮椅上,他的日子来到一个废弃的古老的皇家祭坛 - 祭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集,沉吟古代哲学家谁试图拿出了一辈子的问题 - 亡和生命/$ I + E!N + K)\ 0 ^“

有位哲人说过:”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患耦合的生命和生活,这是一种无形无底的深渊。痛苦,既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无法去超越它必须通过它去。苦难是一本书,研究它,品尝它,咀嚼它,会有许多独特的感觉疼痛是深的土地,它孕育着生命,在痛苦的灵魂感染,我们知道在众多的世界。 3×(L,P PW)K(E /

我不知道苦难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什么意思?没有经历过痛苦的生活一个幸福的生活怎么办?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幸运还是不幸?反刍“痛苦”这个词,这个词,我试图找到一个味道的眼睛,我想感受那些人都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品尝香味的生活和生命的价值上涨。2 U3 s'的克* Q'^ 8 H1 |

于是,我想起了生他是一个作家,我十分欣赏他写了很多工作,但让我永远难忘的是他的“我和祭坛。”最初读“我和祭坛”是在日落在窗口中弥漫着寒冷的一个晚上,那里是一个深红色的色调我沿着文本的页面翻转悲惨,我也悄悄的泪水盈满眼睛生清平湾到延安插队当区域得了一场大病,将永远是一个高位截瘫时,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他的腿突然停用,他得到了轮椅以来,从来没有离开正常的生活。7 \#](M1 L:R:X5 F
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痛苦在哪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