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因这首《野望》而千古留名,该如何赏读?

如题所述

王绩因这首《野望》而千古留名,该如何赏读?这是诗人秋季旅游,看到一副牧猎文明的实景,感慨之作,大有来此隐居的想法,其实我们游客,但凡在旅游时,都是景点最美的季节和时间,看到的都是最美的画面,再加上诗人的浪漫情怀描述,所以都会让后人感觉非常美,其实是最好的游记而已,不知道小伙伴觉得是不是这样呢?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我们在欣赏王绩诗词的同时有没有,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靠近大兴安岭旅游的感觉,而且还是傍晚时分,这个时间正是我推崇的旅游黄金季节和黄金时间,当然我推荐大家看的还有一个是清晨,估计诗人很早起早,大家都是夕阳西下,喜欢回朋友,去聊天,所以才会遇到这样的美景,只是他们会用华丽的语言记录而已,我们现在的人都不太会用而已,但是心情是一样的,也会有来到这里生活的愿望,其实呆久了估计就不行了,再有其他的季节也未必能够适应,因为秋季这个地方就是最美的。

草原上放牧的羊倌傍晚在夕阳下赶着牛羊回家,被落日余晖照射着,那就是一副活动的油画,落日、草原、洁白的羊群散落在草原上、再加上牧羊犬和骑着马的羊倌,现在这样的画面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还会出现,只是打猎的人已经没有了,我们知道现在所有的林区,过去靠打猎为生的,已经都被国家安置,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其中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影响最大,而对于野生动物,也开始了保护,这样的画面相信以后也很难再出现了,但是到大兴安岭看原始森林的美景还是值得去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现在的景色同样能够迷住游客,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游客希望来到这里生活。

其实一旦到了冬天,这样的地方是一般人受不了的,而且会有铺天盖地的大雪,这里就会变得银装素裹,是另一番景象,就像诗中所描述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样描写凄苦的画面,也有大气磅礴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对待相同的景色,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8

王绩的这首《野望》价值所在并不在于诗歌本身描绘的意境之悠远,感情之深刻,语言之华美,而是本身所具备的时代意义和文学地位。唐朝的诗词层出不穷,各路俊秀争芳斗艳,在这种环境之下,王绩的这首《野望》论文笔当真是没有能力千古留名,但是这首诗有可贵之处,它的研究价值极高,也是大唐诗风的一个转折点。

首先,王绩是活跃在唐代初期的人物,和大多数文人一样,素来喜爱饮酒,王绩的诗作大都洒脱直率。根据清代翁方纲对王绩的评价,就是“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这其中的“真率疏浅”正是王绩创作诗歌的特点所在。正所谓新时代新气象,初唐也有独属的风气,当时的诗坛已经受早年创作的影响根深蒂固,但是诗坛要长久发展,改革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就兴起了一场文化改革,其中以批判齐梁体内容为主,后来就顺势而生了平仄格律。

其次,王绩的这首《野望》的价值所在也在于文体的创新,对于《野望》的评价是“初唐文风新气象的先锋”。《野望》的全篇是这样的: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但是根据相关的材料发掘,并没有比王绩的五言律诗更早的五言律诗的出现,这便是《野望》的文学地位所在。唐朝的律诗活跃的时期是武周,而王绩的创作要早于宫廷诗人。所以诗歌的内容即使没有那么让人眼前一亮,没有那么精彩绝伦,凭借着先天的优势也可以在文坛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然后,对于王绩的《野望》的赏读,出发点除了诗歌本身的内容创作之外,最重要的是《野望》在当时的诗坛所占据的地位,是格律和诗体的研究和探讨。

第2个回答  2020-09-09
赏读这首诗需要一定的古文化积累。本诗最后一句“长歌怀采薇”,采薇二字自然联想到叔齐、伯夷的故事,全诗语言流畅而自然,作者高洁的人生追求充分彰显。
第3个回答  2020-09-10
首先要了解王绩的生平,他在隋末唐初动荡的时代做过官 ,但仕途不顺。入唐以后 ,由于眷恋前代, 对新朝有所不满, 终于归隐 。《野望》就是抒发他心怀归隐的代表之作 ,但流露了诗人易代之悲 。
第4个回答  2020-09-09
《野望》描写的是山野的秋天的景色,在诗句中是闲适的语调,但是却带着些彷徨和苦闷,表现了无聊之中的彷徨心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