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的”三不孝“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如题所述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正一点一点被快节奏的生活所侵蚀。经济发展了,社会就真的进步了吗?经常看到有虐待父母,抛弃父母的子女,包括我们的身边也遇到不少。真人让人心寒。

孝,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的正式提法,是在西周,当时的含义有两种:一是尊祖敬宗。先辈去世了,要定期进行祭祀,以表尊敬之意。二是传宗接代。把祖辈的生命、血脉得意延续,这也是尽孝。但是人们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是谁说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孟子说:作为对孝道最具权威的孟子,他在《离娄章句下》所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提出的是“五不孝”:四肢懒惰、酗酒赌博、不赡养父母、纵情享乐、逞勇斗狠。看完之后我们发现,孟子所说的五不孝没有无后为大这一说啊。

再看看《孟子·离娄上》中的记载。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孟子评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可见孟子当时只是针对舜的这种行为,而发出来的评价,是特指,而不是对所有人讲的,因为舜作为一个联盟首领,子嗣对于家庭和部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的孟子只说了无后为大,并没有说其他两种不孝是什么。

赵岐说:东汉的经学家赵岐,著有《孟子章句》,对孟子261章的字句、大义分别做阐释和发挥。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作了解释:“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他把不孝定义了三种: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对于这两种说法,见仁见智咯,孟子作为一代大儒,其思想体系比较完整,之前在《离娄章句下》中对五种不孝的行为作了解释和定义,不可能再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变,那不是打脸吗?而赵岐对孟子章句的诠释也并不是原汁原味的还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思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3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被认为封建思想的桎梏,进而有人说儒家灭人性,孟子没人情。云云。
因为他们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第2个回答  2019-12-23
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
汉代经学家赵歧所做的《十三经疏》,对孟子的话进行了注释,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由于断绝后代才是最大的不孝,因此舜为了不绝后,不告知父母便娶妻,在明理的君子看来,是可以理解的,就和禀告了差不多。
古代有三大不孝。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这是一种不孝。
第3个回答  2019-09-03
三不孝包括不孝顺父母,为官不清廉鱼肉百姓,作为子女没有子嗣,这大概就是三不孝的内容。
第4个回答  2019-09-03
第一没有子嗣为不孝;第二和父母顶撞,说父母的不是是不孝;第三家境贫困不去当官那俸禄是不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