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原著没写完,后面40回文字内容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如题所述

《红楼梦》后40回的文字内容主要有主要说的是老太君的80大寿以及贾政的老年生活!

首先我们来看看老太君的80大寿,记得《红楼梦》的前40回中老太君是一个非常德高望重的人物,无论是王熙凤出场,林黛玉出场,甚至是贾宝玉出场,老太君都是首当其冲的,而且老太君在整个《红楼梦》的历史之中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虽然老太君已经年龄很大,腿脚不便,但在红楼梦中依然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后40回中老太君的80大寿当然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当然老太君的80大寿中来的人物以及各色人物的特点我们不一一细说了……

其次要说的就是贾宝玉之父贾政的老年生活了,贾政在前期的曹雪芹版的《红楼梦》中所体现的是一个严父的形象,而且贾政是一个动不动就发脾气,而且动不动就会拿着木板打骂贾宝玉的这样一个人,当然黛玉跟宝玉之所以没能成亲没能走到最后也跟贾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总体而言贾楼梦的前期是一个消极的代表体。当然不见得贾政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所以在后40回高鹗所著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得到贾政有着不一样的变化,尤其可以看到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在《红楼梦》后期内容中的不一样的人生!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后40回内容的分析,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关于红楼梦的历史研究,为我们揭开更多的历史谜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红楼梦》后40回的丢失是不可弥补的遗憾。

然而我们真的完全看不到后40回了吗?未必!

仔细研究原著可以发现,前80回里面有些内容其实本来属于后40回,被人为的提到前面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分析——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话说贾政回京之后,诸事完毕,赐假一月在家歇息。因年景渐老,事重身衰,又近因在外几年,骨肉离异,今得晏然复聚于庭室,自觉喜幸不尽。一应大小事务一概益发付于度外,只是看书,闷了便与清客们下棋吃酒,或日间在里面母子夫妻共叙天伦庭闱之乐。

《红楼梦》里的时间序列一直就是一本糊涂账,尤其是“元妃省亲”之前和“群芳开夜宴”之后,更是乱得没法看。

所以我们直接无视里面的时间描写。不按时间,只按情节的合理性来推演。

上面引用的那段文字来自于71回开头,混乱从这里开始……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有没有觉得贾政老得太快了?

前两年才拿着板子死命的打贾宝玉,打得鲜血横流,这里突然就变成了一个百无聊赖的老年人。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苍凉感也显得很突兀——贾政离开贾府有那么久了吗?或者说,贾宝玉已经荒废学业有那么久了吗?如果是,那么这些年贾宝玉都在干什么?之前必定少了一些故事,以至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单薄感。

接下来是贾母过寿辰的情节:“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之庆”。贾母的年龄当然不对,这时候最多七十四五的样子,这点太明显,不多说了。

这里我重点要说的是:贾母的寿辰上发生了关于探春的重大情节。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贾母八十大寿,这是一等一的大事,各路亲友忙着来贺寿,场面十分热闹,然而有一个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人也来了,那就是南安太妃。

南安太妃一出场,必定没有好事,我们知道她又来算计什么人了——

南安太妃因问宝玉……又问众小姐们,贾母笑道:“他们姊妹们病的病,弱的弱,见人腼腆,所以叫他们给我看屋子去了……”南安太妃笑道:“既这样,叫人请来。”

贾母过寿辰,这么重要的场面,却把自家的姑娘们都藏起来不让见人。有奶奶过生日,孙女们躲起来的吗?而且朝廷里的王妃们也来了,躲着不见,这是什么礼数?她们躲着,南安太妃偏就要把她们叫出来。

贾母回头命凤姐儿去把史、薛、林带来,“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罢。”凤姐答应了……宝钗姊妹与黛玉探春湘云五人来至园中,大家见了,不过请安问好让坐等事。

南安太妃指名道姓要见贾府的姑娘们,但是贾母还是不肯让她们出来,叫出来五个姑娘:宝钗、宝琴、黛玉、湘云、探春,这里面只有探春是贾府自家的人,但又是姨太太生的,是庶出,当时南安太妃的表情可想而知。

南安太妃也没多说什么,无非是连声称赞“你们家的姑娘真不错”之类,然后寒暄几句,各自赏了一些东西,这就散了。

吃了茶,园中略逛了一逛,贾母等因又让入席。南安太妃便告辞,说身上不快,“今日若不来,实在使不得,因此恕我竟先要告别了。”贾母等听说,也不便强留,大家又让了一回,送至园门,坐轿而去。

这时候谁都看出南安太妃没有诚意了。她这回来,对于贾母的寿宴一点都不关心,连敷衍一下都不肯。她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要见贾府的姑娘,说白了,她就是来挑人的。

其实她也没有什么可挑选的,贾府的姑娘,她只见到了探春。这就是“探春和亲”这段重大情节的开始。

然而这段情节本来不该出现在这里,太早了。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从南安太妃目的性如此明确的行为来看,“和亲”这件事已经不太遥远了。这件事涉及到贾府在朝廷里面一系列起起落落的明争暗斗,然而到71回,这些描写全都没有,连暗示都没有,突然就来了个和亲,何等单薄。这是外在的一方面。

从贾府内在来说,二姑娘迎春、薛宝钗、林黛玉,她们的年龄都比探春大,她们的婚姻大事也都还没到来,连苗头都没有。尤其是薛、林两位女主角,在写到她们的婚姻之前,还有大量的故事情节没有展开。这时候却异军突起的引出探春远嫁的情节,实在太早了,这不是合理的安排,照这样写,后面的情节会全部乱掉的。

种种迹象看来,这段文字都不该出现在71回的位置。

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段文字是被从后面提到前面来的。

再联系到贾母和贾政的年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猜想:是不是贾母和贾政的年龄本来就是对的?到这个时候贾母确实就是八十岁了,贾政也确实呆在家里不想动了,只是因为这段情节被提到了前面来,才使得人物年龄对不上?

如果把现有的71回放到90多回的位置,一切奇怪的地方都可以解释得过去了。

接下来是尤氏的丫鬟被骂,鸳鸯又撞破了司琪跟她表哥偷情,由此引发贾府一系列的内斗,一环扣一环,最终引发了抄捡大观园的大案,大观园内和谐宁静的生活至此终结。

故事情节推进到这里已经要到高潮了,后面就是一波又一波的冲突,最终导致贾府的败亡。

但我们不能忘记,《红楼梦》故事的中心在大观园内,大观园内几个女孩和贾宝玉才是真正的主角,而她们的故事,从“群芳开夜宴”,也就是63回以后,就没有明显的推进,宝钗仍然是那个宝钗,黛玉仍然是那个黛玉,她们的故事停滞了。

小说里的时间过去了好几年,外围的情节大幅推进了,核心的部分却一点都没动,这样的写法,持续得下去吗?

这就好比行军打仗,主力部队还在原地没动,两边的小兵倒先突出了一大截,阵形自然就乱了,这不是合理的做法。

曹公那样顶级的作家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这里的疑问我们先留着,接下来一段更加明显不合理的文字出现了。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八月十四的晚上,荣国府阖家团圆,一起坐在亭子里赏月。

……只坐了半壁,下面还有半壁余空。贾母笑道:“常日倒还不觉人少,今日看来,还是咱们的人也甚少,算不得甚么。想当年过的日子,到今夜男女三四十个,何等热闹。今日就这样,太少了。待要再叫几个来,他们都是有父母的,家里去应景,不好来的。如今叫女孩们来坐那边罢。”

中秋夜,寒冷凄清,忽然从湖对岸传来一阵笛声,众人听了,更感到凄凉寂寞,人人心事重重,都在暗自垂泪。

王夫人等笑道:“夜已四更了,风露也大,请老太太安歇罢。明日再赏十六,也不辜负这月色。”贾母道:“那里就四更了?”王夫人笑道:“实已四更,他们姊妹们熬不过,都去睡了。”贾母听说,细看了一看,果然都散了,只有探春在此。贾母笑道:“也罢。你们也熬不惯,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去了倒省心。只是三丫头可怜见的,尚还等着。你也去罢,我们散了。”

大家就这样散了。然而文中只提到了探春,其他人去哪里了?

原来黛玉和湘云二人并未去睡觉。只因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姊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感怀,自去垂泪。

先注意一个细节:这段情节又是围绕贾母展开的——为什么都跟贾母有关?

其次,林黛玉在哪里?一直都不提。

以往所有聚会都必然有林黛玉的戏份,不管是元妃省亲,还是刘姥姥逛大观园,我们的林妹妹必定占据重要位置,因为她是主角,是全书的灵魂人物。

然而这次却不一样,林黛玉像根本不存在一样,无缘无故的被忽略了,直到宴席散了以后才补写她和史湘云两人的故事,为什么这样写?

再有,为什么会一直强调人少?贾府的人哪里少了?这时候贾府虽然已经衰落,但相比起元妃省亲的时候,人口并没有减少,但又确实变得冷清了很多,这是为什么?

还有,更重要的:大观园姐妹们都还在一起,并没有少了谁,连晴雯都还活着,而且大家都还年轻,不过十五六岁。最最重要的是:林妹妹还在,而且还健康。只要有林妹妹在,一切的艰难苦厄都可以忽略。

青春还在,爱人还在,怎么会寂寞?怎么会伤心?

所以这里拼命渲染的悲伤气氛就显得很古怪,没有根基。本来不存在悲伤的基础,却硬要做出伤心欲绝的样子,这是为什么?

相比起之前的章节,时间并没有过去太久,却所有人都显得老态龙钟了,这又是为什么?

所有的疑问,堆到一起。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真相就是——这时候林妹妹确实已经不在了,座位上缺席的那些人都已经不在了,并不是作者忘了写。《红楼梦》不是一本潦草的书,不会遗漏那么多细节。

这时候的贾府已经衰落了很多,贾母、王夫人都老了很多,王熙凤早已经身败名裂,迎春已经夭亡,惜春闭门不出,只剩下探春,却也即将离去,而贾宝玉也早已不再是那个血气方刚的少年。

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这个中秋夜有如此沉重的悲剧气氛,为什么一直说贾府“人少”,为什么缺少了那么多人的描述。

这段情节本来不是属于这里的,按照故事正常的发展节奏,“中秋赏月”这一段应该出现在100回以后。

然而它却出现在了76回,实在够乱的。

这样还没完,再往后看,79回开始,还有一个超级大坑。那就是夏金桂的故事。

说它是一个大坑,是因为这段故事彻底把小说整体的节奏带进沟里了。

作者仅仅用了不到一回的文字,却讲了一个接近完整的故事,把整个小说的情节向前推进了一大截。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前面我提到,从“群芳开夜宴”以后,宝、黛、钗三个核心人物的故事就停滞不前了,使得整体架构出现了撕裂。而到了夏金桂这一回,则是乱上添乱,作者已经彻底无视情节推进的正常节奏,基本上属于想到哪写到哪,毫无顾忌。

小说的架构到了这里已经崩溃!后面是写不下去的!

我们回顾一下,从71回到76回的情节基本都是围绕贾府高层特别是贾母展开的。我们可以有这样一种猜想:是否这几回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贾母的故事,后面要引出贾母的结局?而79回开始,是香菱的结局,也是一个整体。作者写这些章节的时候,基本是按人写的,属于还未完成的段落。是否有某些人,把这些段落整个截取,拼到了70回后面?

我们再回想,所有这些混乱都是从“群芳开夜宴”以后,也就是64回开始的,是否从那以后的章节已经散失了很多,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有人用残稿拼出来的结果?

或者,63回以后的章节本来就写得不全,作者为了给出完整的80回,便用后面已经写好的段落,拼接一下,补成了80回,然后才流传出来了?事实上,这几回的字数确实少得不正常,很可疑。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前面的各种疑惑都可以得到解释。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最后说句题外话:

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试着续写《红楼梦》,却没有一个真正成功的。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他们都是从81回开始续写的,起点就不对。正确的做法是把64回到80回拉伸成64回到100回以上,中间补上必要的情节,再接着写。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无忌公子

第2个回答  2019-12-15
后面没有40回,是28回,红楼梦原著是完成的!后面几十回是故事的悲惨结局,也是住著的中心思想,看不到后文就不知道作者究竟在表述什么!这也是为什么专家争吵几百年最终也不得法的原因。其实后28回早已见世,只是这些所谓的专家们看不懂,不愿意承认罢了!可悲!可叹!
第3个回答  2019-10-20
《红楼梦》的创作主旨是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用来与天下各国比文。出于坑陷后世文人才子的别有用心,作者又以多名称、多作者、多回数、多歧义、多版本推出面世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在作者的双毫笔下,“荒唐言满纸、出笑字盈眸,并蒂花竞艳、双头鸟争鸣”。整体布局通篇以白话文写阳文、文言文写阴文,其“分身重影”的殊异表现是书中书、文中文、话中话、诗中诗、联中联、谜中谜、鉴中鉴、剧中剧、医中医、药中药、方中方、梦中梦、情中情等诸多阴阳叠置的敷设。如此弄笔的阳文着眼处看似写黛玉、宝钗姊妹争嫁宝玉的近亲婚配,实际隐喻的高点是帝王修齐治平之术。用心的读者都会看出作者对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各类生产、生活模式的比较与褒贬。这才是《红楼梦》阳文的核心所在!
第4个回答  2019-09-03
藏着前面80回内容里的答案,藏着大观园里每一个人的命运和他们的结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