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都曾向高适求助,为何高适对李白不理不睬,对杜甫却很仗义?

如题所述

很多人在生活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许久不联系的小伙伴,突然找你, 却是为了借钱,这时候你是借还是不借呢?这样的问题,千年前的高适就曾遇到过。而这个向他借钱的好友是另一个大诗人,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

当时他托人给高适寄了一首诗,这首诗名为《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全诗如下: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诗题中的崔五侍御应该是杜甫的另一个好友,而高彭州就是高适。

公元759年,高适出任彭州(在四川)刺史,彼时的杜甫也在四川,听说此事后,赶紧给高适写了这封求助信。说到杜甫和高适的交情,就不得不提一下两人曾经共同的好友李白了。我们都知道,杜甫是李白的超级迷弟,两人一生就见了三次面,可杜甫却为李白写了10多首感人至深的诗歌,“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杜第二次见面时,曾偶遇了“天下说人不识君”的高适。三人把臂同游,对酒高歌,同塌而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一场安史之乱,让这三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杜甫曾被敌军抓到长安囚禁了半年,后来逃跑,投奔唐肃宗,不久又辞官而去,一路漂泊,到了四川成都。李白则是投靠了当时的永王李璘,却因此卷入永王和唐肃宗这两兄弟的斗争。最后李璘被定谋反罪,而身为其幕僚的李白也是罪同谋反,差点因此被杀,幸得大将郭子仪求情,才逃过一劫,改为流放夜郎。

而高适应该算是这三人中最幸运的了,他本在潼关守将哥舒翰帐下当军情秘书。潼关失陷后,哥舒翰被俘,高适却成功脱逃,他抄小路赶上从长安逃往四川的唐玄宗。不久就得到提拔,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后来永王李璘谋反,高适被封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李璘。当时的李白就在永王帐下,两个昔日的小伙伴转眼就成了敌人。李璘叛乱被平定后,李白也因谋反罪被投入大牢。

据说当时的李白也曾写信向高适求救,然而不知何故高适却对李白不理不睬,甚至还烧了两人来往的信件,友谊的小船就这样翻了。虽然高适对李白置之不理,但是对杜甫的态度却是迥然不同。据说高适收到这封信后,想到当年的好友竟沦落至此,心有戚戚然,立马就慷慨解囊,给杜甫打了一笔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7

根据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分析李白和杜甫都曾向高适求助,高适对李白不理不睬,对杜甫却很仗义的原因是高适认为李白的家世比杜甫要好得多。

1、高适生平

高适出生在唐朝时期,他家中的许多亲戚朋友都带过兵,打过仗。由于家庭的原因高适从小就听了许多,听了很多战场上的故事。非常不幸的是,高适的爹死后,家里为了给他爹办葬礼,变卖了很多财产,一下子变得很穷很穷。因为没钱吃饭了,不得不去干活,但高适这个人孤傲,不愿下地耕田,总想着考取功名,建功立业,但科举哪是那么容易的。

2、偶遇朋友

20多岁时,他怀着无限希望来到了长安。他没有权力和势力,而且谁都不认识并且它的才华也不如人。 28岁那年,他只是向北走,去了边境的节度使,并在边境写了许多著名的边境诗。但是他的心中总是有声音告诉自己,考中功名是最正确的方法。因此,他返回中原,仍然一次失去资格。在梁宋地区生活了十多年后,他饭都吃不饱,有时甚至流连在街头乞讨的可怜生活。幸运的是,在这个尴尬的时期,高适遇到了与李白一起旅行的诗人杜甫。他们当时的关系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说三个人必须一起旅行,三个人必须一起睡觉。

3、朋友分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三个人最后还是各走各的路了,李白继续游荡世界,杜甫就在家中幸福的生活着,高适则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奔波。在和李白和杜甫分开后,还没来得及伤心呢,就意外地和自己另一位好友董大久别重逢,挥笔写下了《别董大二首》。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由于李白的家世比杜甫要好得多因此帮助了杜甫

第2个回答  2019-09-25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对朋友仗义很正常,对八竿子打不着的何须理睬。
第3个回答  2019-09-26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投脾气的,而高适和他们比较不对脾气
第4个回答  2019-09-25
二人关系真的很一般,在高适心中李白也就算个一般人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