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先生提倡的"知行合一",其最合理的解释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其中“知”代表道德理念和良知,“行”代表实践,即实际行动。不同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王阳明认为知与行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不是两个不同的个体,而是一个整体,相互统一。用王阳明的原话说就是“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提出背景。

北宋时期,程颢、程颐两人提出“天理是万物之始,先有理而后有物”,开创理学新流派,到了南宋时期,朱熹继承二程理学思想并扩展开来,成为集大成者,后世将其称为“程朱理学”。朱熹认为“必先知而后行”,重视知而轻视行,从而造成空谈盛行的风气。而且朱熹所提倡的知行观服务于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了人性的自由,因此有一定弊端。为了改正朱熹理学的弊端,王阳明开创心学,提出知行合一说。

二、价值意义。

虽然他认为知行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但其没有强调最主要的方面,从而造成乱行荒学的情况。不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认识到了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有一定的积极性。其强调的实践中求真知,求知中赋予实践与当今的实践理论也有一定的吻合度。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也是强调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性,所以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另外从知行合一说的实践理论出发,其还有一个理念是“去恶从善”,也符合当下的社会价值观。所以从建设和谐社会和培养人的实践能力角度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发扬其合理有益的一面也不是什么坏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