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无论是何朝代,都抑商扶农,这项政策为什么得到统治者的一致认同呢?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提出了所谓的“奖耕战”,“抑商贾”,就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两国通过这样的政策,使得国家的动员力大幅度提升。此后,凡实行变法的各国大都采取了类似的政策。这种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政策,被秦汉所承继,一直到明清,都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特殊的经济和地理条件。与欧洲面向大海的情况不同,中国是一个内陆大国,而且土地广阔、肥沃,比较容易通过农耕获取生活物资。

在古代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地理位置闭塞的中国自然对外界知之甚少,而丰富的土地和资源则让先人们没有从事商业的必要性。

当然,如果只有这一点中国古代就实行重农抑商是说不通的,毕竟在汉唐以后,中国就与诸多外国建立了联系,而这些国家通过贸易所赚得的钱中国人不会没有看到。其实在商朝,许多商人都从事商业,而这也是“商人”称谓的由来。

然而在古代的统治者眼中,国家的财富是有限的,且都是“王有”的,而商人赚的钱越多,统治阶级的钱就会越少。而且商人还会与国家争夺“山海陂泽之利”。更让统治者无法接受的是,工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商业越繁荣,放弃农业从事商业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而大量的农田将会荒芜,这将动摇国家的根基。比如《汉书贡禹传》中就阐述道:“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田,犹贱卖以贾。”《汉书・食货志》里亦主张:“驱民而归之家,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

于是,封建社会开始寻找解决的方案,而最终的答案就是重农抑商。从先秦的“奖耕战”、“抑商贾”,到隋唐的“崇本抑末”,都是重农抑商思想的具体贯彻。即使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宋朝,也实行了“抑商”和“专卖”法,官府垄断大量的行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30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抑商扶农都没有让所有人集体认同,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很多的人并不喜欢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每天辛苦劳作,还要缴纳各种赋税,所以统治阶层就制造各种思想枷锁来教化麻痹老百姓,制造各种障碍把他们圈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

中华文明基本起源于中原,黄河、淮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在此,土地辽阔肥沃。自从农业出现以来,勤劳的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农业获得生活资料。很多人不喜欢每天辛苦工作,交各种税,所以统治阶级制造各种思想枷锁,教育和麻痹人民。制造障碍,把他们留在自己的一亩地里。


古代技术相对落后,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弱,“六年六年,旱灾十二年,一大饥荒”,所以统治者渴望有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农业生产。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儒商的存在,如孔子的弟子资公和著名的陶朱公公李。但这样的儒商毕竟是历史上的少数。大多数商人都是“无利可图,不早起”,“不欺诈,不做生意”。


由于征兵制度的出现,国家需要花大量的钱来养兵,还需要国家分配粮草供应,所以一方面需要增加税收负担,增加粮食储备,以保证粮草供应。

所以我们知道为什么这种政策不能得到统治者的同意。原因有很多,当然,零星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仍然很低,即使他们很富有。

第2个回答  2019-09-18
因为低的不能再低了,中国古代长期的重农抑商虽然均衡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保证了国家的根基,但是同时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经济。
第3个回答  2019-09-20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只有百姓吃饱了喝足了,才不会搞事情
第4个回答  2019-09-20
因为古代重农抑商均衡了商业与农业的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