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学习文凭是为了找工作,那么古代有许多人去寒窗苦读几十载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如题所述

古代要考上状元的难度系数可比如今的高考状元难度大多了,毕竟状元全国才有一位,然后寒窗苦读几十载,希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一飞冲天。不过寒门学子在古代等级制度如此森严的情况下,要想光宗耀祖的话,也就只有这条路能走了,因此在古代科举考场里见到六七十岁的学子也不足为怪。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2
古代大多数读书人都是平民,为了金榜题名,一飞冲天,摆脱贫穷的厄运。
第2个回答  2019-10-14
是为了当官,为了向高处走,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也是为了名利。
第3个回答  2019-10-13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国效力,报销朝廷,也为了金榜题名,家族荣光。
第4个回答  2019-10-13
在古代,讲究阶级制度,只要读了书在当地就会很受尊敬,考试中第后可以光耀门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