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急用~~

目录基本上是这的 :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第三课 华夏艺匠——建筑艺术
第四课 天上人间——壁画
第五课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我的邮箱: [email protected]

瓷器的造型、装饰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说到陶瓷你会联想到什么?你了解哪些陶瓷哪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交流。

二、 新授

板书:陶瓷

1、 设问引导学生读书

2、 结合教材,提问:

⑴陶瓷之间的差别:原料、烧制温度、工艺。

⑵陶的发展:彩陶、素陶

仰韶文化——马家窑的文化——半山——马厂——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

赏析:人面鱼面纹盘 彩陶船型壶 鸟纹彩陶盆

鹳鸟石斧彩陶翁 舞蹈纹盘 薄胎高柄陶杯

瓷的发展:按历史年代介绍

重点是宋五大窑代表作品造型与艺术特色。

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说说

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

耀州窑:梅瓶典雅高贵

官窑: 冰裂纹开片 均窑:蓝色乳浊釉

定窑:乳白釉 景德镇:青花

三、小结

陶瓷经历了哪些发展?宋代有哪些名窑?师总结。

四、布置课外思考: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第四课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

2、 理解青铜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作用。

教学重点: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教学个过程:

一、 导入:

引言: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就成为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板书:夏商周青铜器

二、 新授

1、 什么是青铜器?

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2、 青铜器的工艺的产生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历史知识简单阐述。

3、 青铜器的功能

结合作品赏析:

礼器:司母戊鼎 乐器:钟

兵器:越王勾践 其他生活工具:

4、 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为主,大多薄胎 纹饰简单主要为饕餮纹。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 纹饰逐渐丰富,构图完整。欣赏《龙虎尊》《妇好角瓜》。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变得奇巧富丽。欣赏《 立鹤方壶》

战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处于开创新风格的变革时期,新工艺广泛流行,出现了《曾侯尊盘》2件合一的器物

引导赏析。

三、小结: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结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四、布置课后作业。

熟读书后“小辞典”。

第五课 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经典——宏伟 壮丽的紫禁城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2、 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3、 认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故宫体现古代礼制思想、帝王的绝对权势,给人予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教学难点:古代建筑中有较多专业的术语,需要结合具体图象讲述。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紫禁城一共有多少间房子吗?

(9999.5间)

紫禁城屋顶瓦基本上是黄色的,(皇帝、皇后)个别也有绿的,(嫔PIN妃)为什么?

一、讲授新课: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1、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板书)

(1)木结构(板书):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板书)之妙。(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板书):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除园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例:北京四合院(板书)

2、中国古代建筑(板书)提示: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板书),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1)、故宫的总体规划(板书)(图示)请同学们观察,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中轴线式布局,左右对称(板书)。)(问?)请思考: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生回答:体现了等级制度严格和皇权威严(板书),封建时代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师总结):故宫由于是皇宫,所以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整体布局以外,其他的装饰也是这样,我们接着欣赏。

(2)、故宫的屋顶样式的等级区别(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的屋顶样式繁多,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根据房屋的重要性来灵活运用。其中中国古代五大屋顶等级的排列如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板书)欣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太和门、等,教师讲解,学生体会建筑的重要性与屋顶样式的关系。太和殿:皇帝进行朝会和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举行重要典仪前作准备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攒尖顶。

(教师讲解):同学们可以看到,随着建筑物地位的变化,建筑的屋顶样式也随之变化,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性的鲜明体现。此外,建筑的彩画也是同样的制作方式。(3)、故宫中建筑彩画的等级体现(板书)(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建筑彩画的分类:(板书)

A、 和玺彩画:用在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其中又分为金龙和玺、龙风和玺、龙草和玺等。其中金龙和玺使用大量沥粉(用胶、油、粉调成膏,在彩画上画凸起线,上覆明亮的颜色,以加强彩画立体感、层次感的手法)贴金,最为富丽。

B、 旋子彩画:以旋子花为题材,按照叠晕(用同一颜色调出二至四种色阶,依次排列绘制装饰色带的手法)和贴金的多少,分为六个等级,用在不同等级的建筑上。

C、苏式彩画: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福寿字等为题材,比较灵活,多用在园林建筑中。

二、赏析天坛和其他建筑:中山陵设计者吕彦直 (1894年—1929年)字仲宜,又字古愚,天津人,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13年公费派赴美国在康奈尔大学建筑系深造五年。1921年回国,先在上海中南建筑公司任职,后自设彦记建筑事务所。1925年5月,国民政府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征集中山陵设计图案,吕彦直的设计获头奖,被聘为中山陵建筑师。中山陵于1926年3月12日奠基,1929年建成 贝聿铭和香港中银大厦 贝聿铭,华裔美籍建筑师。1917年生于广州, 1935年赴美国留学,194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4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58年在纽约成立个人的建筑师事务所,曾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会金奖、日本帝赏奖。1983年获代表建筑界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建筑奖,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自由奖。贝聿铭建筑设计的特色是简洁利落、合理,有秩序性。他的代表作品有科罗拉多州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台湾东海大学卢斯纪念教堂、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候机楼、新加坡中国银行办公楼、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北京香山饭店、巴黎卢浮宫入口玻璃金字塔大厅、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82年—1991年)等。香港中银大厦高70层,岿然耸立于密密麻麻的高楼群之上,楼体结构每13层以斜构件加固,使大楼纵向和横向的负荷全部转移到四根角柱上,它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建筑。雨后春笋般的建筑形象,象征着香港美好的前景。

三、小结

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四 、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建筑如何体现皇权大一统思想?

第六课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教学目的

①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

② 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

内容结构

① 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② 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③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对园林选址、布局、叠山、选石、因借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你们游览过哪些园林?去过苏州园林吗?

二、 新课

我国远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利用自然山水或者摹仿自然山水作为园林造景的主题,这比西方18世纪兴起的英国“风景式”园林大约要早两千多年。著名的圆明园,它的一百余个景区之中约半数是自成一体的小园林,因此而被西方人誉之为“万园之园” “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过去的造园匠师们口授心传,多少都接受一些诗画方面的陶冶,而著名的造园家如计成、张南垣父子、戈裕良等更是精于此道。历来的文人画家也多有直接参予园林规划设计的,其中如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宋代的赵佶、司马光,元代的倪元镇,清初的石涛、李渔等人,为了渲染园林的诗的情调,常常借助于各种音响效果。寄畅园“八音涧”、谐趣园“清琴峡”的流水丁冬,沧浪亭“听橹楼”的唉乃桨声,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音”入景。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凰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园林浓郁的诗情画意。

播放课件:读图认识感知江南水乡---苏州及园林

1、 师: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她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呢?

讨论,指名说说,师板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艺术的构成

a、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b、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c、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d、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讨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何差异。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三、 总结 :

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渗透了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和自然美为一体。

四、 拓展 :

结合文字和图片写篇关于园林的抒情散文。

第七课 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教学目的

1、 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 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 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简介: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石刻 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1、 狮子;2、 石人石马和马夫;3、 翼兽和北门六马;④ “蕃酋”像;⑤ 华表;⑥ 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4。、欣赏汉、唐俑。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器。胎料多为白色瓷土,先以1 150 ℃左右的温度素烧,施釉后再以900 ℃烧成。创始于初唐,繁荣在盛唐。为丧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陶俑继续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但是姿态传神,舞姿优美,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 :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它们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第八课 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

教学目的

1、 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2、 认识宗教雕塑的丰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可以继承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2、 寺观雕塑有泥塑、木雕、夹等多种材质,以泥塑居多,泥塑的装銮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有重要作用。

3、 宗教雕塑作品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类型人物为参照,加以理想化,创造了很多富有生命力的宗教雕塑作品。启发学生将宗教美术中的迷信成分与成功的艺术创造区分开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你在哪见到有宗教雕塑 ?

二、新课

1、讨论了解佛教各种形象

菩萨 是仅次于佛的佛教形象,能够自觉与觉他,而尚未达到修行的最高果位,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是菩萨形象。在佛经中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北魏早期菩萨形象是男性的,面相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梁高隆与额际齐平,耳长垂肩,头戴宝冠,与同时代佛造像造型特征接近。唐代以后,菩萨日益女性化。面相圆浑,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或高发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常表现出一种温柔娇羞的神态。大足心神车窟的一组宋代菩萨形象,面容婉丽,戴珠光宝气的花冠,是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观音即观世音菩萨,唐代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观音。

2、石窟艺术作为佛教教义的形象体现,其造型和布局有着一定的规范性。(由学生欣赏作品,教师提问,简单了解造型和布局)20窟大佛造像表现了早期佛造像的特点。

A 形体大小:主像最大,以职位的大小排列。

B造像配置布局:一铺多尊、横(婆莎世界的释迦摩尼,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竖三世佛(过去世的燃灯佛,现在世的释迦摩尼,未来世的弥勒佛)五尊佛(东西南北中)。

C 相貌与姿态:(在人像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佛性,32大人相,80种随形好)。

D 形象的象征性:莲花(代表超脱尘世,纯洁高雅;身后火焰纹的头光和背光:象征佛光普照,神圣无比;还有身姿,手势等都有象征性)。

上色:在形体的基础上,用色彩进一步的刻画形象。

小结:总之,佛教雕塑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雕塑水平,云岗石窟建造的较早,其特点具有踺陀罗佛教艺术特点,北魏迁都以后,其作品具有"瘦骨清像"的优美风格,如北魏龙门石窟的作品,还有麦积山石窟,到了隋唐,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物的造型开始人性化和世俗化,如莫高窟和龙门奉先寺作品,所以唐朝有"菩萨象宫娃"的美誉。

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说说

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类的佛像,本是佛教徒崇敬礼拜的对象。塑造这些佛像,本是为了宣扬佛教教义,便于佛教徒的宗教修行实践。但是,无须违言,这些佛像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是人们群众智慧的体现,这其中凝聚着人们理想和幻想。对于这些艺术作品的保护和研究,正日益授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

三、小结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

(1个课时)

教学目的:1、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2、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

解。

教学重点:玉在古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具体的应用。重点介绍“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

史意义。

教学难点:玉是珍贵的工艺品,学生不易直接接触到,教学中需要对古代的礼制作一些初步

的介绍,从而了解玉的特殊历史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或者市面上,同学们经常都能见到玉,所以玉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

在语文词汇里也有很多关于玉的词汇,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宁为玉

碎,不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金玉满堂”、“金枝玉叶”、“金口玉言”、“金玉良缘”、

“锦衣玉食”、“抛砖引玉”等等这些词语中,那个玉字不是代表美好的、高尚的字眼?那么

玉为什么能够如此运用呢?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二、新授

1、 玉的定义P8:是石之美者。“美”字不止外在美,还带内在之美,给人感受之美。

玉器在人们心目中有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一是突出玉的天然美。如课文的“大圭不琢”,

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丁字形玉器。它没有经过繁琐的磨制,保持着玉

石本身的那种天然美。所以有“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的这种说法。另一种是追求华丽之美。

就是将玉石经过加工磨制,使之更加华丽秀美。

2、 玉的历史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可见玉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诞生。

课文P5。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玉就是旧石器

时代先民们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石头质地坚硬,色彩与光泽漂亮,让人看了有一种

愉悦的感觉,然后就把这些石头区分开来,把“石之美者”称为“玉”,起先是把玉作为装

饰品或祭祀神灵的礼器,后来在磨制过程中,对于玉的审美逐渐超出实用目的,使玉成为“财

富、权威和精神”的象征,甚至把对于玉的审美比附于社会道德规范。如:东周、西汉时期

提出的“君子比德于玉”。P7

▲孔子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许慎(《说文解字》)中有:“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鲤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廉而不技,洁也。”

解释:“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

“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

“其声舒扬,博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

“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

“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春秋齐国国相管仲曰玉有“九德”: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藏华光泽并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声清团彻远,纯而不杀,辞也。

从上面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不管是九德、十一德还是五德,主要的精神内涵是“仁、义、

礼、智、信”。

解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意义。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从”是指: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虽说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的一套,但对于规范当代社会人伦道德仍然有着重要

的作用。玉在古代就赋予这样的一种重要意义,所以说“君子比德于玉”。

3、 玉的种类P8

玉分为硬玉(硅酸钠铝):专指翡翠和软玉(硅酸钙锰):透闪石和阳起石组成的材料。

4、 总结:先民们把玉从石头中区分开来,是人类审美认识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同时也是人

类对物质材料的体形、质感、色彩,以及对称、秩序感等造型规律的认识与掌握。玉在旧石

器时代已经 产生,P5新石器时代推上第一个高峰时期,夏商周时期与青铜器一样成为权利

和神权的象征。

工艺美术图案设计的几条普遍法则:

对称与平衡

稳妥与比例

反复与节奏

对比与调和

统觉与错觉

参考资料: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20
LZ您好,教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美术学习目标(总结本课要学习的内容)2要点精讲(将书本的内容更精细的列出)3自主练习(对于书本知识的测评)4点评及总结(总结内容)5作业(额外的练习),祝您好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