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的诗

??????????

词牌名

〔简介〕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题考〕

【碧鸡漫志】:「脞说称〔虞美人〕起于项藉〔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曾宣子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之句,世以为工。』又【梦溪笔谈】云:「高邮桑宜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皆动,因曰〔虞美人操〕」观此,〔虞美人〕一名,在乐府中曰行;在植物曰草;在琴曲曰操。考其原,皆由项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

其他虞美人作品

蒋捷的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周邦彦的虞美人

淡云笼月松溪路。长记分携处。梦魂连夜绕松溪。此夜相逢恰似梦中时。
海山陡觉风光好。莫惜金尊倒。柳花吹雪燕飞忙。生怕扁舟归去断人肠。

纳兰性德的虞美人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叫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张孝祥的虞美人

庐敖夫妇骖鸾侣。相敬如宾主。森然兰玉满尊前。举案齐眉乐事看年年。
我家白发双垂雪。已是经年别。今宵归梦楚江滨。也学君家儿子寿吾亲。
雪花一尺江南北。薪尽炊无粟。老仙活国拭刀圭。十万人家生意与春回。
天公一笑酬阴德。赐与长生籍。今朝雪霁寿尊前。看我双亲都是地行仙。
雪消烟涨清江浦。碧草春无数。江南几树夕阳红。点点归帆吹尽晚来风。
楼头自擫昭华管。我已无肠断。断行双雁向人飞。织锦回文空住寄它谁。

苏轼的虞美人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张炎的虞美人

黄金谁解教歌舞。留得当时谱。断情残意落人间。汉上行云迷却旧巫山。
妆楼何处寻樊素。空误周郎顾。一帘秋雨翦灯看。无限羁愁分付玉箫寒。

欧阳修的虞美人

炉香昼永龙烟白。风动金鸾额。画屏寒掩小山川。睡容初起枕痕圆。坠花钿。
楼高不及烟霄半。望尽相思眼。艳阳刚爱挫愁人。故生芳草碧连云。怨王孙。

黄庭坚的虞美人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七、歌曲-虞美人
虞美人
词、曲、编曲、演唱、后期:思茶(serpin)
孤舟 不走 恋着 码头
渔火 点破 夜色 浓稠
思念 喋喋 不休 寂寞
溢出胸口 要怎么收
岁月 漂泊 中光阴变皱
凉意 未透 差一杯 寒酒
浇你走后 化不开的愁
看不见 就能忘了吗?
不牵手 才会更想吧?
红叶秋风 又到过天涯
看不见 就能忘了吗?
才回首 梦里都是她
那时姑苏梧桐秋雨下
-------------------------
月光 摇落 散作 萤火
诗兴 淡薄 不盈 一握
秋声 萧萧 瑟瑟 红叶
缀满 清波 纷然如昨
回忆 掠过 无力去闪躲
那些 承诺 已经 斑驳
我用沉默 试着去解脱
*repeat
看不见 就能忘了吗?
不牵手 才会更想吧?
红叶秋风 又到过天涯
看不见 就能忘了吗?
才回首 梦里都是她
那时姑苏梧桐秋雨下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6085.htm?fr=ala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30
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南宋末年人,自号竹山,宋覆亡后,遁迹不仕,卒于元代,年六十五岁。词集名《竹山词》。《四库全书题要》云∶「捷词字精深,音词谐畅,为倚声家之渠矱。」刘熙载云∶「蒋竹山词流动自然,然洗链缜密,语多创获。」

一首小令写尽人生三个阶段,通过「听雨」的心境感受,而以外在的景致物象,暗喻内心繁复而不能尽言的思绪。少年听雨时,总身在歌楼之上,血气方刚,伴著我的是昏红朦胧的罗帐,让烛光烘染得绮丽而迷离;壮年听雨时,却是在为人生奔波的船上了,面对的是广袤无际的江水和低重的云层,夹杂著孤雁划破西风的惨厉鸣声,不胜行役之苦,情境即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面对垠垠无涯的时空,却没有归属感,单薄的一叶孤舟飘摇于开阔的江面,只倍感压力与悲沈。而现在听雨的地方已是在宁静空灵的僧庐下,发丝已斑白,体悟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只皆是无情的汰换及变迁。
此首词虽然笔法简单,令人易入词境,但脍炙人口、颂传不绝。作者运用〈虞美人〉这个词调两句一换韵的特质,将少年、壮年、老年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藉由声情的转变,贴切而具体地展现出来。少年时期,作者使用漾韵(上、帐),以铺显出少年昂扬煜熠的气慨;壮年时则因为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而显得郁结又悲痛,故作者巧妙地使用东韵(中
、风)来突显;晚年的情境,则因为看破红尘无常,而心志转为淡泊宁静,作者则以庚韵(情、明)来衬显宣发之时的心境意态。藉由韵脚的转换,成功烘托出变化的处世心态,及时局世异的只身景况。
有些文学理论家即以这首小令,来阐明作家的创作风格,会因为生命历练的不同而有所转变。即所谓叶松石《煮药漫抄》云∶「少年爱绮丽,壮年爱豪放,中年爱简链,老年爱淡远。」 举蒋捷〈虞美人〉,是中肯的例子,藉由听雨的过程来表现少年时的绮丽浪漫、中年时的失意漂泊、老年时勘破红尘而回归自然。
不同时段的生活经历会造就个人相异的审美观及文风,就如同,李后主和李清照的作品可分为两个时期。李煜前期作品,多宫廷宴乐之作,不免较为香艳绮丽;后期则因为亡国之痛的影响,故深刻而反映出家国之悲。李清照前期作品,深情婉约、温柔无骨;后期作品则因为丧夫之痛、亡国之悲,故多有物是人非的之叹欤。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倦卧僧庐,回想一幕幕的往事离合,又何济于事呢? 就自放自己枯槁的心灵,默默聆听屋外的雨水,不息地点击阶前,直到天明吧。亡国之悲,隐然溢于词外,此词成于蒋捷遁迹于山林时,南宋已覆亡。半生经历烽火离难与飘萍流转,其饱受沧桑、尝尽世态炎凉的心灵,饱和一种极丰富的哀愁与美丽,淡淡晕染著末两句。似乎什么言语都已无法精确地描摹出此刻满目疮痍的心魂,那么就沈默吧,听任外在世界的自然声响进入似乎已空虚的内里。「欲语还休,欲语还休,却道天良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当任何言语不足以承载内心繁复的思绪,就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好个秋天啊」。但,真是无怨无挂了吗? 萧索和悲沈溢于言外的虚境。若非苦无眠,又何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呢? 而雨滴不断滴落阶前,就像手里握不住的流砂,绵绵逝去而无返。
第2个回答  2009-12-02
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

【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田德义)
第3个回答  2009-11-28
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4个回答  2009-11-25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