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 《社日》赏析

“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赏析,非常感谢,跪,拜!!!
··············

《社日》原文:

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
且看参军唤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

译文:

现在是太平盛事,又适逢社日,你看啊,这么多的戏台都在上演社戏,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赶趟儿似的出来看戏。戏台前,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孩子们最高兴了,买糖人,喝豆浆,看热闹,简直把他们高兴的不得了。

各位客官看啊,舞台上演员表演得多么热闹,讽刺戏谑,令人捧腹!可是这类戏剧,都城临安颁发了禁止演出的命令,有谁胆敢演出,杀无赦!

赏析:

“太平”可作两种理解:一是地点。大到州县,小到乡镇村庄,用“太平”作地名的太多了。二是“天下大平”、“天下太平”,意思是江浙一带(京都一带)安定了,富足了。“优场”,剧场、戏台。古代演戏之人谓之“优”。

“社”字从示从土,“土”是土地,“示”表示祭祀,那么,社就是祭土地。我国历史上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其社会形态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对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爱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们的祭祀对象;而重点祭祀的那个日子,就是“社日"。一般春秋各一,春社的活动更多一些。

“参军”和“苍鹘”都是戏曲中的角色。“参军”是正角扮演痴呆愚笨的角色;“苍鹘”是配角,扮演机智发难的角色。“参军戏”由一智一愚两个俳优演出,采取一问一答,一主一从的对话形式制造笑料,犹如今天的对口相声。在诘难争辩中由“苍鹘”戏弄“参军”,参军则以各种滑稽可笑的表演,博取观众的哄堂大笑。

“京都”是当时南宋的都城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新禁”,最近禁止。“舞斋郎”,戏曲名,讲述的是南宋时期的故事。

《社日》是一首讽刺诗:借社日之时江浙乡村社戏空前的情景,强烈地讽刺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粉饰太平的现实。

扩展资料:

陆游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陆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18
陆游《社日》赏析

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
且看参军唤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

这是陆游的一首绝句。老师们教学《社戏》的时候,江浙一带文化届人士开展弘扬“社戏”艺术的时候,会常常引用,但是对这首诗讲解的人并不多。
现在,我将对这首诗谈一点浅薄的理解。
“太平”可作两种理解:一是地点。大到州县,小到乡镇村庄,用“太平”作地名的太多了。二是“天下大平”、“天下太平”,意思是江浙一带(京都一带)安定了,富足了。“优场”,剧场、戏台。古代演戏之人谓之“优”。“社”字从示从土,“土”是土地,“示”表示祭祀,那么,社就是祭土地。我国历史上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其社会形态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对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爱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们的祭祀对象;而重点祭祀的那个日子,就是“社日"。一般春秋各一,春社的活动更多一些。
这样,前两句的意思就是:现在是太平盛事,又适逢社日,你看啊,这么多的戏台都在上演社戏,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赶趟儿似的出来看戏。戏台前,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孩子们最高兴了,买糖人,喝豆浆,看热闹,简直把他们高兴的不得了。“喜欲狂”当然是夸张的说法,意在突出孩子们高兴万分。
“参军”和“苍鹘”都是戏曲中的角色。“参军”是正角扮演痴呆愚笨的角色;“苍鹘”是配角,扮演机智发难的角色。“参军戏”由一智一愚两个俳优演出,采取一问一答,一主一从的对话形式制造笑料,犹如今天的对口相声。在诘难争辩中由“苍鹘”戏弄“参军”,参军则以各种滑稽可笑的表演,博取观众的哄堂大笑。“京都”
是当时南宋的都城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新禁”,最近禁止。“舞斋郎”,戏曲名,讲述的是南宋时期的故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也得说一说,不讲明白,大家就不易理解《社日》这首诗的主旨。
我们中国古代上至皇帝,直至百姓,都特会玩,而且能玩到今人无法想象的境地。在南宋时期,出现一种杂耍:买糖人的,挑着担儿,摇着鼓儿,舞着斋郎,以吸引顾客。斋郎,是虫蚁戴的一种面具。虫蚁带着面具跳舞,就叫舞斋郎。善于舞斋郎的艺人,担子的一头挑着水盆类的器皿,(类似水缸吧)里面养着虾、龟之类的动物,艺人摇鼓或呼喊,里面的动物就戴着戏剧里的面具或上或下,摇头摆尾,引得顾客开怀大笑。这些杂耍很有趣,老百姓当然喜欢;上层人士看后,也喜欢。渐渐地宫室也请一些技艺高超者进入内廷表演,宋孝宗赵昚本人就是一个发烧友。上行下尤,“舞斋郎”这种游戏在南宋盛况空前。
《舞斋郎》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戏曲,讲的是宋真宗时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赵二十七郎,是个舞斋郎的高手。赵二十七郎是个奇人 辽朝萧太后调兵遣将,向宋宣战。一时间,边境狼烟四起。赵二十七郎这时正在保州附近卖艺,眼见这一带的百姓伏尸契丹骑兵的铁蹄之下,不禁燃起满腔怒火,他砸碎道具挑子,只身前往保州西北的威虏军投军。当时宋军主帅是杨延昭——也就是民间传说的杨六郎。杨延昭依赵二十七郎之计,大败辽军。后来赵二十七郎独闯辽兵大营,被万箭穿身而亡。由此看来,《舞斋郎》是一出歌颂爱国精神的历史剧。
后两句就可理解为:各位客官看啊,舞台上演员表演得多么热闹,讽刺戏谑,令人捧腹!可是这类戏剧,都城临安颁发了禁止演出的命令,有谁胆敢演出,杀无赦!
那么,为什么京都临安要禁止上演呢?《舞斋郎》是赞美为收复失地、保家卫国而牺牲的英雄的颂歌,岂不是在讽刺我朝偏安一隅、贪生怕死呢?这怎么能在京城演出呢?你们那里知道我的苦衷,现在的太平生活多么不容易,何必要收复失地呢?那是要死人的,要花代价的,金是多么的强大呀!我怕!
这样看来,《社日》是一首讽刺诗:借社日之时江浙乡村社戏空前的情景,强烈地讽刺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粉饰太平的现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1-22
通过儿童描写了和平下的幸福生活。可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