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行为一定是违法道德的,但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都违法

违法行为一定是违法道德的,但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都违法,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说法是对的,原因是因为法律和道德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如下:

1、确立机关不同

法律通常由国家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和国家认可的习惯表现出来,成为国家意志。道德通常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是通过社会舆论确立的。

2、实施效力不同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违法行为会引起相应的法律制裁。道德依靠人们的信念、社会舆论以及习惯力量来维持。不道德行为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强制,但同国家强制有重大区别。

3、阶级性不同

法律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历史现象,始终具有阶级性。道德则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在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道德不具有阶级性;只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才具有阶级性。

4、统一性不同

只有统治阶级的意志才能成为法律,因而一国内的法律是统一的。而道德则不然,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统治阶级的道德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常常是相互对立的,而居于支配地位的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

5、具有的特点不同

法律具有鲜明性的特点。它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依法作为或不作为,就会产生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所以,法所规定的许可、命令和禁止必须明确、具体。而道德规范往往只就人们行为作一般原则性的规定,不象法律规范那样明确、具体。

扩展资料

道德的特征如下: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包括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感情、性格、语言、风俗、习惯、趣味、理想、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诸多方面。不同民族间道德的原则标准亦有所不同。

3、历史继承性

道德与其它观念一样,既有发展的一面,又有继承的一面。

4、自律性

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与道德百度百科—道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前面那句不对。违法的不一定违反道德,这很好找例子,比如说公路两边、小区里卖水果买烤地瓜的,他们也是为了生计,为了子女,并不违反道德。但是就有可能违反治安管理法。法律和道德有时是冲突的,要不城管就不会被千夫所指了。还有做选择题的时候太绝对的话一般不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08
违法行为不一定是违反道德。两者定义如下: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危害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
亦称“非法行为”。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违法行为中只有违反刑事法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才是犯罪。对一切违法行为,都要按其性质和程度依法处理,必要时给予法律制裁。
违反道德行为是指严重背离我国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但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扭曲的表现,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关系。
第3个回答  2009-11-24
这个问题太简单的啊,你的这个说法前半句是不成立的,后一句是成立的。打个比方,街边的那些无证的小贩,肯定是违反法规经营的,但是人家是为了生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还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所以不违背道德;再比方说,某人的老婆,红杏出墙了,这肯定是违反道德的,但是却不违反法律,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婚外情是违法的,充其量在离婚的时候,有外遇那一方分不到家产而已。
第4个回答  2009-11-23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所谓的对与错都是立场与角度来衡量的所以没有正真的错与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