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死了叫 崩和薨 有什么区别吗?

如题所述

区别:所用的对象不同。

崩(bēng):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电视剧里常有皇帝驾崩的场面。“崩”本义是山倒塌。《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扩展资料;

崩详细字义:

〈动〉

1、(形声。从山,朋声。本义:山倒塌)

2、同本义 [landslide;landslip]

梁山崩。——《左传·成公五年》

3、又如:山崩地裂

4、崩裂;倒塌 [collapse;crash to the ground;burst apart]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又如:崩拆(倒塌断裂);崩陷(倒塌陷落);崩陨(塌陷);崩损(崩塌损坏);崩坠(倒塌坠落)

6、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death of an emperor]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越二月,帝崩。——《明史·海瑞传》

7、又如:崩驾(帝王之死);崩殂(崩背,崩逝。又指帝王之死)

8、崩溃;垮台;败坏 [collapse;fall in ruin]

不义不昵,厚将崩。——《左传·隐公元年》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阳货》

9、又如:崩阙(败坏);崩动(煽动败坏)

10、破裂,迸裂 [break;down burst]

天崩地塌壮士死。——吴士玉《玉带生歌奉和漫堂先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崩百度百科——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5

崩和薨虽然都指死但是其实质上用法是不同的,主要体现在:

崩:通常作驾崩,指中国古代称帝王或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

薨 :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的死。

死,在古汉语里也是有等级的,不同职级有不同称谓,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是不能够混用的。 

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君王至高无上,享有种种特权,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

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等。

扩展资料:

另外古代对人死的称谓也有很多。

“崩”是指天子之死。 (崩是自上坠下的意思) 

升霞: 是称天子之死 。

星驾:是称天子之死。

赛:是称诸侯之死。

卒: 称大史之死。 (卒是终的意思) 

不得:是称士人之死。 

寿终正寝:称成年男子特别老年男子的正常死亡(古时男子将终,卧于正厅东首,安键死去) 

寿终内寝:是称成年女子特别是老年妇女的立含死亡。 (古财女子将终,仍居内寝,不必迁动)

失信:是自言父亲之死。 (估是依靠的意思,失估就是失去了依靠)

失持: 是自言母亲之死。 (侍是依靠的意思,失待就是失去了依赖。  

殉:称有所作为、追求理想、道义而舍生乱 

殉国:称那些为国难、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台生者。

殉道:称那些为国难和正义而舍生者。 

殉节: 是称那些为节义而舍生者。

殉难:称为国家或为正义而台生者。

遇难:称因被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者。

被准:是称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死亡者。

揭难:称遭受灾祸或疾病而死者。(推音黎)

藏难:是称领袖人物、革命志士遭受人为的灾祸而死者。

遇害:称因意外之事而死者。 (如因飞机失事和车祸死的)

逝世:称一般成年人之死。

去世:称一般成年人之死。

谢世:对一般成年人之死的雅称。

长逝:称年高有德的人之死。

百年:称年高的长辈之死。

四游:旧时称老年人之死。

登仙:旧时称老年人之死。

作古:旧肘称年长者之死。

永别:称亲朋好友之死。

分手:是丈夫称容于或妻子称丈夫之死(即分开之意)。

陨:是称元帅、大将之死。 (如将星陨落)

溺:称末成年人之死,亦称找死者。

天:称幼年人之死。

困:古称上等人物之死。

随:称饿死者。

羽化:古称成仙为羽化,称年高或尊长者之死。  

迁化:谓一般人之死。 (《汉书;外戚传》: “恕迁化而扬下令,魄放逸以飞。

因寂:是称佛或僧侣的逝世。

涅盘:称佛之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驾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7

崩和薨的区别在于作用对象不同:

“驾崩”对象是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皇太后。

古代皇帝死后之所以叫驾崩,因当时皇帝是称之为万人之上,是由万民拥戴,他有权力驾驭和支配臣民来维护江山和平稳定的领导,成为一种驾之势的权力,也是属于一种精神支柱,当他死后已经不能行使权力,精神支柱也没有了,就形容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的意思。

驾薨,指的是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扩展资料:

古人对身故的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了,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还有就是对一些特殊地位或者特殊方式死亡的描述,比如“殉”、“没”、“自尽”、“弑”等,这里专门谈一下“薨”的用法。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薨”《说文》公侯卒也。《白虎通》薨之言奄也,奄然亡也。 又《集韵》呼宏切,音訇。众也,疾也。《诗·周南》螽斯羽薨薨兮。《大雅》度之薨薨。

在古代主要针对地位高的人士所用,一般是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新唐书·百官志》:“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称“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驾崩

百度百科—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18

皇帝、天子死了称作崩,诸侯死了称作薨。之所以叫法不同,就是为了区别尊卑,所谓“别尊卑、异死生也”。

天子死称崩,这是最尊贵的法式。“天子曰崩,大尊像,崩之为言崩伏强,天下抚击失神,明黎庶殒涕,海内悲凉。”崩的意思是指崩然一声伏倒僵直,天下之捶胸击掌痛惜失去神明,黎民百姓痛哭流涕,海内一片悲凉。

“诸侯曰薨,国失阳,薨之言奄也,奄然亡也。”诸侯死称为薨,国家失去阳光。薨的意思是奄,指忽然而死亡。

大夫死称卒,指精神光耀的终结。卒的意思是尽忠于国家。士死称不禄,不能尽享君主的奉禄,禄的意思是消,指身体消亡名声显彰。百姓死称为死,指魂魄离开而消亡。死的意思是澌,指精气穷尽。

在周代,天子死了后,诸侯都要前往京师奔丧,臣子要悲哀痛哭,没有人不想看看君父的灵柩,以尽自己的悲哀之情;但诸侯又要为天子守住藩国,不可顿时全都空无人守,因此前往奔丧者分为三部分:有天子刚死而先奔丧的,有中间来尽其悲哀之情的,有最后在葬礼时护送君主灵柩的。七个月之间,诸侯有的在京城亲自尽臣子之责,有的哭泣悲哀奔走于道路,有的居住在自己的国家痛哭表示思慕之情,并竭尽所能提供丧事的费用,这样四海之内一片悲哀,表示臣下如丧父母之义。到会葬时,不管亲疏远近都要来,这是亲其所当亲之义。

到了封建时代,皇帝死了又称为“龙驭上宾”。龙驭指代皇帝的车驾,比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就说:“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龙驭上宾就是车驾上天了,也就指代皇帝驾崩。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说法有不同。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此有了“崩”、“薨”、“卒”、"不禄"、“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

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崩(bēng),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电视剧里常有皇帝驾崩的场面。“崩”本义是山倒塌。《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当然了,“拉出去崩了!”不算。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鲁襄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

卒(zú),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卒”原有“终”、“尽”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 引申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不禄(bù lù), 古代称士死为不禄 ━ "不禄,不终其禄."

死,专用于庶人,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的死。“死”的本义就是指人死,由人死引申为动物的死。《论语·泰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再细分:《礼记·檀弓上》:“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少者曰死,老者曰终。"

殇(shāng),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仪礼•丧服传》. 为国战死者:国~。~魂。

殒(yǔn), 古代泛指死亡。

缢(yì), 古代称吊死或绞杀。

殪(yì), 古代称被射死,杀死。

殂(cú), 泛指死亡。

圆寂,专指和尚的死。也叫“坐化”。

登仙,专指道士之死。也称“羽化”。

牺牲,指英雄壮士之死。也叫“捐躯”。

现代民间其它的说法就更多了:
去世,逝世,过世,下世,走了,没了,蹬腿,翘辫子,吹灯,闭眼,上天堂,下地狱,见马克思,见上帝,见阎王。。。

参考资料:http://www.sciencenet.cn/m/Print.aspx?id=259965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