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中语文竞赛

全国中学生语文知识竞赛的题哪有???高二的

2007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高二年级组样题
一、倾听
1. “我”是个没日没夜工作的人。( )
2. “我”是一个厨师。( )
3. “我”喜欢打桌球,聊天儿,看录像。( )
4. “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 )
5. “我”在网吧工作。( )
6. “我”是南方人。( )
7. “我”总抽烟。( )
8. “我”已经结婚了。( )
9.根据录音推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10.根据录音推断,“我”的工作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答:
11.根据录音推断,“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答:
12.根据录音提供的信息,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我”一般下午六点去上班。
B.上个星期,“我”从四点就开始和长头发老外聊天儿。
C.“我”回家的时候,总带着一身烟味儿。
D.我喜欢看书,尤其是罕见的书。
二、运用
温馨提示:完成下列各题,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根据所给语境,用《琵琶行(并序)》中的原句填空。
电视剧《大宅门》中的白景琦从济南返回
老家,父亲已经去世。在灵堂前,他并没有号
啕大哭,导演也没有用哀乐来渲染,只是让他
点燃父亲生前所用的烟袋静静地跪献灵前,
“ ”,这场戏很能表现人物
的性格。
2.屈原在《离骚》中不只是为
自己鸣不平,他以博大的胸
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同情
的语句是:“
, 。”
3.仿照示例扩写,要求意蕴丰厚,有文采。
【例】水。 山。
湖水。
湖水无忧。
湖水无忧风皱面。
4.请调整下面画线句子的语序,使各短语协调一致,对称匀整。(3 分)
尽管中央领导成员多次换届,但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未受影响,而且越来越好。不断振
兴的科技、政局的长期稳定、快速增长的经济、文艺的百花齐放、日益发展的教育,使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使外商投资成倍增加。
答:
5.补写下面的句子,写出你对快乐的感悟。
快乐是什么?快乐不是成名成家,是 ;
快乐不是 ,,是一种超然的淡泊心境,悠然自得又从容淡定;快乐不是安逸享受,是 。
6.把下面的三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这吸管式的长嘴,卷做螺旋形,好像盘香,收藏在头部下面。
(2)凤蝶伸出吸管式的长嘴。
(3)凤蝶把长嘴插进花的深处,吸食那果子露似的花蜜。
答:
7.对下面这首宋词所用的修辞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A. “庭院深深深几许”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B.“玉勒雕鞍游冶处”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C.“泪眼问花花不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D. “乱红飞过秋千去”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8.下面是一组对高二学生读书情况的调查情况表,请按要求答题
内容 认同率
武侠言情 35.1%
娱乐休闲 32.5%
文学历史 15.0%
时事政治 17.4%
注:认同率指认同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1)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这种状况是否需要改变,请陈述理由:
9.为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嚣张 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浮夸轻浮)的琉璃, 檐头(淡化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破败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生长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往昔)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三、放眼
(一)
闲读梧桐
文/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渴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 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啊,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 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
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韶华( ) 嬗传( ) 桑梓( )
2.请你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梧桐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精神特征。
3.为什么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答: 4.文章题为“闲读梧桐”,那么作者“读”出了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二)
胡杨树
文/ 肖复兴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树。我完全被它惊呆、慑服,为它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真的,平淡的生活中,很难有这样的人与事,让我能够如此激动以至血液中腾起炽热的火焰,更别说司空见
惯的被污染的大气层玷污得灰蒙蒙的树了。这样的树却让我精神一振,一下子涌出生命本有的那种铺天盖地摧枯拉朽的力量来。
这便是胡杨树!
这样的树只有在这大漠荒原中,才能够见到。站在清冽
而奔腾的塔里木河河畔,纵目眺望南北两岸莽莽苍苍的胡
杨林,我的心中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如同那汹涌的
河水冲击着我的心房。
塔里木河两岸各自纵深四十余公里,是胡杨的领地。前后一片绿色,与包围着它的浓重的浑黄作着动人心魄的对比。这一片浓重的颜色波动着,翻涌着,连天铺地,是这里最为醒目的风景线。
真的,只要看见这样的树,其他的树都太孱弱渺小了。都说银杏树古老,一树金黄的小扇子
扇着不尽的悠悠古风,能比得上胡杨林吗?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胡杨就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了。
都说松柏苍翠,经风霜不凋如针般坚贞不屈,能比得上胡杨吗?胡杨不畏严寒酷暑,不怕风沙干
旱,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又一千年。松柏抵得上它这三千年如此顽强的
生命力和宁折不弯、宁死不朽的性格吗?更不要说纤纤如丝摇弯了腰肢的杨柳;一抹胭脂红取
媚于春风的桃李;不敢见一片冰冷雪花的柠檬桉;不能离开温柔水乡的老榕树……
胡杨!只有胡杨挺立在塔里木河河畔,四十公里方阵一般,横岭出世,威风凛凛。无风时,它们在阳光下岿然不动,肃穆超然犹如静禅,仪态万千犹如根雕—— —世上永远难以匹敌的如此巨大苍莽而诡谲的根雕。它们静观世上风云变化,日落日出,将无限心事埋在心底。它们每一棵树都是一首经得住咀嚼和思考的无言诗!
劲风掠过时,它们纷披的枝条抖动着,如同金戈铁马呼啸而来,如同惊涛骇浪翻卷而来。它
们狂放不羁地啸叫,它们让世界看到的是男儿心,是英雄气,是泼墨如云的大手笔,是世上穿戴
越来越花哨却越来越难遮掩单薄的人们所久违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
远处望去,它们显得粗糙,近乎凡•高笔下的矿工速写和罗中立笔下的父亲皱纹斑斑的脸。
但它们都苍浑而凝重,遒劲而突兀,每一棵树都犹如从奥林匹亚山擎着火把向你奔来的古希腊
男子汉。
走到近处看,每一棵树的树皮都皴裂着粗粗大大的口子,那是岁月的标记,是风沙的纪念,
如同漂洋过海探险归来的航船,桅杆和风帆上挂满千疮百孔,每一处疤痕都是一枚携风挟雷的
奖章。每一棵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
绽的肌肉。每一棵树的树枝都旋风般直指天空,如同喷吐出的蛇信,摇曳升腾的绿色火焰。
这样的树,饱经沧桑,参悟人生。它们把最深沉的情感埋在根底,把最坚定的信念写在枝
头,把要倾吐的一切付与飞沙走石与日月星辰。这样的树,永远不会和大都市用旋转喷水龙头
浇灌的树、豪华宴会厅中被修剪得平整犹如女人刚剪过发的树雷同。
我会永远珍惜并景仰这种树!我摘下几片胡杨树叶带回北京,那是儿子专门嘱咐我带给他
的。树叶很小,上面有许多褐色斑点,如同锈的痕迹,比柳树叶还要窄、短,甚至丑陋。但儿子说北京没有这种树。是的,北京没有。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剽悍( ) 皴裂( ) 遒劲( )
2.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胡杨树的特点?
答:3.文章第六段说“它们每一棵树都是一首经得住咀嚼和思考的无言诗”,从文中看,作者“咀嚼
和思考”出了什么?请分条作答。

4.文章结尾说“是的,北京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5.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树,但各有特点,请就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及写作手法作简要分析。

(三)
网络文明的童年
文/ 海克
网络正在经历自己的童年时代。从网络1969 年诞生于美国算起,至今只有30多年的历史。如果以10 年换算为1岁,那么,网络年龄不过3 岁有余,完全是一个幼儿。俗话说,三岁看老。在这幼稚时期,网络显示出了自己超越传统媒体的优异特质,预示了自己的远大前程。
报纸、刊物是印刷时代的产物,是经典的传统媒体。而电台、电影和电视是相继兴起的新型
电子媒体,诞生历史距今不过几十年上百年,但是,网络一旦出现,它们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这些媒体有共同的特征, 即传播方式是由少数精英来确定和提供选题,制作和传播内容,然后由大多数人来接收和观看。这是一个单向传输的过程。因为传统媒体的反馈功能很弱,受众的反应无法得到及时反馈, 更不可能得到充分表达,这就给传统媒体控制、延宕乃至漠视大众意愿提供了借口与可能。
网络使人类远距离频繁交流互动第一次成为了可能。这一特性至关重要。它使单向传输即
灌输时代成为历史。网络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使在任何事件上撒谎、隐瞒和欺骗都变得非常困
难,非常容易被揭穿,而且是即时被揭穿;网络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使在任何观点上自说自话、
强加于人都变得非常困难,而随时面临来自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反驳与挑战;网络前所未有
的开放性,使一切单向的信息不对称的传播样式,不是面临消亡,就是将退居边缘。这不仅使国
内传统媒体的权威,而且也使国际主流传统媒体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欧洲学者曾经惊呼,20世纪一大标志就是群众走上历史前台,他们将群众称为“乌合之
众”。即使在报刊、广播和电视被称为大众媒体的年代,群众也不曾拥有自由表达的媒体平台。
到了20世纪末,网络出现了。大众立刻涌向这廉价、开放而互动的媒体平台,纷纷发出自己的
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不再保持沉默。未来当网络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
分时,用沉默的大多数这一说法来表示大众,将不再成立。
网络正在经历一场自由言说的狂欢。人人都在说话。正如我们在集市上所看到的那样,人
人都在说话,最后得到的只是一片噪音。因此,在网络时代,必将会出现大众的代言人,也就是
说,网络时代也将产生自己的精英。但是,新的精英必须要表达最大多数人的意愿、观点和利
益,也就是说,要比印刷时代产生的精英更加平民化,更加大众化,才可能为“乌合之众”所接受与认同。印刷时代所产生的精英,尽管也号称平民化,但由于非常习惯传统媒体提供的特别权
威和地位,与网络时代所要求的新精英特性相比,他们的立场、观点乃至利益都在不知不觉间
日益变得小众化、贵族化起来,蜕化成了旧式精英。
中国老百姓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网络使民意获得充分表达成为可能,这一契合也许将
给中国文明带来无可限量的未来,就像印刷术曾带给欧洲不可限量的未来一样。当年中国造纸
术与印刷术传入欧洲,终结了中世纪教会垄断知识、教育的特权,使知识从羊皮纸上、教会图书
室中走出来,在社会上获得快速、广泛的复制与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启蒙时代的
到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最后是工业文明的到来。到了20世纪,网络时代出现,中国人
投入了巨大的激情。历史也许再次轮回。未来最终能够真正把握网络时代特性并从中激发出巨
大创造力的,也许并不是西方文明,而很可能是中国文明。
我们今天还无法清楚地看到这一前景。但是,不论未来时代属于谁,将来有多少形态变化,
网络在童年时期所显示出来的自由、开放与互动这一特性,将成为一种最初的记忆,一种文明
的基因,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如果失去这一特性,网络文明就将死亡。
1.下列对“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指在网络出现后,对电台、电影和电视等新型电子媒体的总称。
B.“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的共同特征是传播方式由少数精英来确定和提供选题,制
作和传播内容,然后由大多数人来接收和观看。
C.“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的反馈功能很弱,受众的反应无法得到及时反馈,更不可能得到充分表达。
D. “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的传输过程是一个单向传输的过程。
2.不属于“网络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的表现的一项是( )
A.使在任何事件上撒谎、隐瞒和欺骗都变得非常困难,非常容易被揭穿,而且是即时被揭穿。
B.使在任何观点上自说自话、强加于人都变得非常困难。
C.使单向传输即灌输时代成为历史。
D.使一切单向的信息不对称的传播样式面临消亡或者退居边缘。
3.关于网络的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使人类远距离频繁交流互动第一次成为了可能。
B.使国内传统媒体的权威和国际主流传统媒体的权威,退出历史舞台。
C.大众可以立刻凭借网络这一媒体平台,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D.使民意获得充分表达成为可能。
4.依据本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出现,中国人投入了巨大的激情。因此未来最终能够真正把握网络时代特性并从中激发出巨大创造力的,并不是西方文明,而是中国文明。
B.网络的自由、开放与互动的特性,使群众走上历史前台成为20世纪一大标志。
C.必须要表达最大多数人的意愿、观点和利益,这是成为网络精英的必要条件。
D.网络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必须依赖于网络的自由、开放与互动的特性的发展与延续。
四、回眸
(一)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
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而皆自于人欤 自
( 2)举天下之豪杰 举:
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困: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函梁君臣之首
(2)仓皇东出
(3)忧劳可以兴国
(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特殊的文言句式。(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为天下笑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二)
皇后刘氏素微。其父刘叟,卖药善卜,号刘山人。刘氏性悍,方与诸臣争宠,常自耻其世家, 而特讳其事。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宫中以此为笑乐。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赋税!何不饥县汝民而空其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
诸伶共倡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
2.你同意欧阳修对伶官的看法吗?请你结合《伶官传序》和本文给欧阳修写一段话,谈谈你对伶官的看法。
答:
五、益智
1.某商店被盗,警方掌控的线索如下:
(1)甲、乙、丙三人中最多有一个人是罪犯;
(2)如果甲是罪犯,乙肯定是同犯;
(3)盗窃案发生时,丙正在家里吃饭。
由此可推断( )
A.甲、丙都不是罪犯 B.甲是罪犯
C.乙是罪犯 D.丙是罪犯
2.明朝第十二个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登基的时候,照例要改元纪年。为了找到一个好的年号,来象征吉利,便采取了向天下征集年号的办法。朝野上下的有识之士都苦思冥想,争相进献,朱厚熜一一看过,却觉得没有合适的。有一天上朝时,一个能迎合皇帝心理的大臣启奏,说他想出了个好年号,请皇帝审定。他从袖中将写好的一首七言律诗呈献给皇帝,朱厚熜打开一看:
士本人间大丈夫,口称万岁旧山河。
一横永镇江山地,两点平分天下图。
加子加孙加爵禄,立天立地立皇都。
主人自有千秋福,月满乾坤照五湖。
朱厚熜看着都是些吉利话,歌颂大明江山永固、帝业千秋,可是还看不明白究竟叫个什么年号好。在亲信侍臣的帮助下,他才看出这是一首诗谜。他觉得这两个字也很祥瑞,于是就决定采用,晓谕天下以此为年号。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猜出这两个字是什么吗?
谜底(打两字):
六、耕耘(40 分) 温馨提示:请将作文写在答题纸上
1.请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写一则300字左右的短消息,介绍一下你所在学校迎奥运的相关活动。(10分)
2.阅读下面的材料,尝试从中提炼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然后围绕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议论文。(30 分)
一些人去山里玩,下山的时候,面前出现一条羊肠小道,像是山民常走的捷径。大家很高兴,决定沿此道尽快下山,远远地就看见山下的停车场,果然是条捷径!正当大家庆幸时,眼前出现一道断崖,而捷径在此一拐,伸向远方的一座小山村。大家一筹莫展,只得先向山村方向走,中途再踏上另一条小道……曲曲弯弯地,浪费了许多力气才到达目的地。山民知道每一条捷径通向何方,他们走起来,就是捷径。而我们追求“捷径”的心态,一开始就是踏上弯路的前兆。有时,走捷径也是需要经验的。就像羚羊,只知道有捷径可过河,却不知道那里有鳄鱼,这时的“捷径”,只怕比弯路更“弯”。

一、倾听
1.×
2.×
3.×
4.√
5.×
6.×
7. ×
8.√
9.开朗,合群,自信,有时也吹牛。
10.调酒师。因为录音中说“有些常客可就好品尝我给他们做的那一口”,并给老外“调”出“秋日海风”。
11.爱好:喜欢工作,喜欢夜生活,喜欢儿子,乐于琢磨。
不满:嘈杂的工作环境。
12.C
二、运用
1.此时无声胜有声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示例:山。/ 青山。/ 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雪白头。
4.不断振兴的科技、长期稳定的政局、快速增长的经济、百花齐放的文艺、日益发展的教育”或者“科技的不断振兴、政局的长期稳定、经济的快速增长、文艺的百花齐放、教育的日益发展。
5.示例:快乐不是成名成家,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热爱中去领悟和享受人生;快乐不是丰厚的回报,是一种超然的淡泊心境,悠然自得又从容淡定;快乐不是安逸享受,是一种身处逆境依然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的博大胸襟。
6.凤蝶用卷做螺旋形好像盘香一样收藏在头部下面的吸管式的长嘴插进花的深处吸食那果子露似的花蜜。
7.A
8.(1)武侠言情和娱乐休闲的认同率超过三分之二,文学历史和时事政治的认同率不足三分之一。
(2)需要改变,因为青少年代表国家的希望,不能只顾轻松愉快,不注重学识修养,缺乏时代责任感。
9.狂妄 浮夸 淡褪 散落 茂盛 亘古不变
三、放眼
(一)1.
2外形: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身躯高大,树冠繁茂”亦可)。内在精神特征: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拥有从容淡泊的大度。
3因为外祖父与梧桐有相似的淡泊心境,又都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
4.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二)1.
2.它生命力顽强,性格坚定,情感深沉,淡泊宁静。(意思对即可)
3.胡杨树岿然不动、肃穆超然的根雕般的姿态使作者感受到它的淡泊淳朴与宁静超然;于胡杨树抖动啸叫的狂放不羁使作者感觉到它的英雄气和阳刚之气;盂胡杨树粗糙的外形使作者感受到它的苍浑与凝重,遒劲与突兀的力量;榆胡杨树皴裂的树皮使作者感受到它饱经沧桑的经历和与风沙搏击的勇敢精神;虞胡杨树扭曲的树干使作者感受到它的勇敢剽悍;愚胡杨树旋风般直指天空的树枝使作者感受到它如火的激情、向上的力量。(答出以上三点即可)
4.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于用现代都市作反衬,突出胡杨树的坚定刚强、朴实淡定,暗含了对某些缺乏精神追求的城市人的委婉批评,深化了文章主旨。
5.《闲读梧桐》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梧桐与外祖父的对比,写出了梧桐顺从自然又抗衡自然, 从容淡泊的品质,而外祖父面对困难痛苦,表现了消极的人生态度。《胡杨树》中作者运用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赞扬了胡杨树顽强、勇敢、朴实淡定的品质,暗含了对某些缺乏精神追求的城市人的委婉批评。
(三)1.C 2.C 3.B 4.A
四、回眸
(一)1.(1)由,由于。(2)所有的。(3)困扰。
2.(1)函,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2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3 )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
(4)智勇,形容词用作名词,智勇之士。
3.(1)倒装句(状语后置)(2)被动句
4.(1)《尚书》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使人得到益处。”(2)(所以说)祸患常常是在细微小事上累积而成。
(二)1.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
五、益智
1.A 2.前五句构成一个“嘉”字,后三句为一个“靖”字。3.按兵不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去你想报考的学校网站看招生简章,不同学校要求不同,有些学校甚至有自己举办的文史比赛来获取自主招生资格。但是纯粹的语文竞赛不多,多是文史比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1-28
有很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