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代表的意境

如题所述

蝉代表的意境为:因其叫声凄惨,可用来表现凄楚哀婉之情。因其生活习性,可用来表现高洁自喻。

1、表凄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译文: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

赏析:诗句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2、表高洁: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唐·李商隐《霜月》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赏析: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诗人从霜月里发掘出了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现实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一面的自然流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2-05

蝉:中国诗歌中的独特意象,既是文人的高洁心态,也是价值取向。

扩展资料

蝉,又名知了,幼虫时活在土里,成虫时活在树上的一种昆虫。关于蝉的诗句最早出现于《诗经》:“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都是对蝉叫声的描写,并未寄托诗人情感。

在整个文学史上,很多文学作品都写到了“蝉”的意象,诗歌里将其称作“咏蝉诗”。蝉是文学作品中的独特意象,古诗以悲秋为题的诗歌多有出现,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古人的心理状态,例如高洁、避祸、超脱等等。

古人将心态与作品融为一体,最终形成文人自己的人格与取向。蝉体现的价值取向,是咏蝉诗内容由蝉声到蝉品质的变化,其表现的是蝉意象从情感方面转换为道德方面,最后到超脱方面的价值观念。再加上儒家、道家的思想熏陶,蝉意象所包涵的文化意义更加丰富。

"蝉意象"与文人的悲秋情结相融合

古代文学里的香草美人传统与君子比德之说,赋予了自然之物除本身以外新的趣味,蝉以其特殊秉性取得了文人的芳心,走进诗词歌赋,成为古人由此及彼的工具。从《诗经》至魏晋,再到汉唐之后,“蝉咏诗”发展迅速,蝉所蕴含的意义与阐述的生命意识也不断更新。

“蝉意象”最早被提及是在《诗经》,《小雅》曾写道“鸣蜩嘈嘈”,而这个“蜩”就是指“蝉”,此诗表达的是蝉的声音,也标志着蝉在文人诗句里开始吟唱。此后,在各朝各代的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审美情感的影响下,蝉意象远比它自身的影响多得多,它蕴含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另外,蝉意象历史演变代表的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各种心态、人格,也是文人们思想价值的不同走向。就如心理专家荣格所言:任何意象都掺杂着人类心理与命运的因素,其具体表现为相同方式重复无数次后出现的快乐与悲伤的残留物。

“蝉”诞生的时节,为蝉意象提供了主要内容,所谓的悲秋就是源于其诞生的季节。蝉在夏天出现,秋天以后会陆续死亡,秋天给人的感觉是凄凉,而蝉在秋季去世恰好与古人的悲秋情结相呼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