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二、三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

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扩展资料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

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

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秦风·蒹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02

    二、三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第二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第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

    蒹葭

    作者: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有追求暗恋的人或惋惜无法招引贤士的含义。

    又释:《诗经》原文开头有注“《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其实这是一首讽刺秦襄公在获取周地后未能顺应民意继续推行周礼的诗。

第2个回答  2006-09-19
时间点不同啊(看白露的那几个字,就有)
第3个回答  2006-09-14
  三、品味赏析
  1.初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要求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是萋、晞、跻、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学生试读,引导学生注意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
  再读,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A.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B.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美。
  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大地铺着薄薄的霜花,诗人透过一片茂密浓郁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大概是他(她)意中人居住的地方。然而,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逆流而上吧,道路是那样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吧,他(她)又仿佛在水的中央,同样无法到那里。他(她)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太阳快把晶莹的露水晒干。
  C.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描绘诗歌的画面。
  明确: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同时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朦胧美。
  三读,感受赋兴手法的韵味美。
  A.介绍“赋、比、兴”的基本知识。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A.讨论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B.讨论分析诗中运用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
  本诗与《诗经》中的许多诗篇一样,采用了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三章不断转换字面与声韵:首章中的“苍苍”到二、三章换为“凄凄”,“来采”;首章中的“为霜”到二、三章换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换为“之湄”“之涘”;“长”到二、三章换为“跻”“右”。通过字面与声韵的转换,使得所表达的感情深化。
  四、课堂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优美的文字,去体会诗歌隽永淳厚的意味吧!
  教学说明与评价
  诗歌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讲好一首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蒹葭》作为《诗经》中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都是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由读到品到赞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赏析文本,进而去研知和拓展文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并注重他们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渗透,营造一个情感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总而言之,教学方法是教为灵活新颖的,教学流程是顺畅和谐的。当然,教学设计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艺术手法分析不透彻等,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