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一句是“二水中分白鹭洲”还是“一水中分白鹭洲”?

如题所述

一水中分白鹭洲——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06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第2个回答  2006-09-06
很多古代诗词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李白诗句中“二水”或者“一水”,是由不同版本所致,并不影响我们的欣赏。你喜欢哪个版本就用哪个版本啦,没必要为这样的问题纠缠不清。比如我就喜欢“一水中分白鹭洲”,我觉得“中分”用“一水”稍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9-06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文解释】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白鹭把江水分为两道。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词语解释】

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衣冠:指王公贵族。
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其间而分为二支。

【诗文赏析】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参考资料:http://greenapple2002.51.net/new/poem300/poem38.htm

第4个回答  2006-09-06
一寸一寸的粉笔
染白你的头发
腾然而起点燃成烛
照亮别人
让一个一个象形文字
成为你走过的脚印
攀上崖顶
让后来者踏上您的双肩
送一批批学子上路
闪闪的星星
放射着绚丽璀璨
用尽最后一点余热
这就是老师的一生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

=======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

-----------
老师

每天,
老师,睡得最晚,
却起得最早。
生怕时间溜走。
这,窗外的老槐树知道,
树上的小鸟知道。

在台灯下,
她辛苦地批改着一本本作业。
看着,看着,
嘴角洋溢着微笑。
但时光老人的足迹,
无情地印在她那慈祥的脸庞。

老师的梦很短,很短,
但在梦中,她也能听到,
上课清脆的铃声。

在黑夜与黎明之间,
老师像一根红烛,
在默默地燃烧……

每天,
老师来地最早,
却走得最晚。
这,第一缕晨曦知道,
满天的星斗知道。

她用辛苦的付出,
激起我们好好学习的热情。
她引导我们,
朝一座座知识的高峰上攀登,
向光辉的未来眺望!

老师像一个辛勤的园丁,
把我们培育成祖国的花朵,
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老师,
您永远是我们敬爱的老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