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是什么样的?

100字左右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篇之作。作品塑造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形象——“狂人”,他被封建势力压迫、禁锢了多年,时时害怕、提防着被人吃掉。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猛烈的炮火轰击了传统的封建道德,揭露了这种道德是一种“吃人”的道德,几千年的封建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应该说,这是对封建伦理道德本质的最深刻的揭露,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最深刻的概括。
  《狂人日记》对封建道德的深刻批判是以“狂人”的意识流动为描绘对象,逐层深入揭露的。作品中,“狂人”的意识流动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到赵贵翁和路人都是“吃人”的人,都要吃他;二是知道他的大哥也是“吃人”的人,也要吃他;三是怀疑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这三个层次的思想内涵是:其一,封建道德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造成了封建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普遍冷酷;其二,封建道德在家庭关系中的贯彻,即封建的家族制度,使家庭关系也带上了反人性的“吃人”性质;其三,在传统封建道德的无形浸染下,在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都可能沾染上“吃人”的思想,无意中吃过人,害过人。由于传统的封建道德是以调整家庭关系的家族制度为基础的,是以一整套封建礼仪规定为基本保证的,因此,鲁迅将批判的重点放在了“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上。
  作品在抨击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同时,还通过“狂人”之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表明了作者对未来没有“人吃人”现象的社会的憧憬。
  “狂人”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奇特而又复杂的艺术形象。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他的言行、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征。但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中的叛逆者。在“狂人”的臆想疯话中,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狂人”非常喜欢研究和思考问题,凡事喜欢寻根究底,而且对问题有着一股不弄明白不罢休的精神。他在探究现实和历史时,终于发现了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狂人”对现实的认识也非常清醒。他在看到了周围是一个可怕的吃人世界的同时,还能分辨出食人者的种种类型。“狂人”不仅善于思考,具有清醒的认识,而且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对“从来如此”的封建道德、封建传统,敢于大胆怀疑和抨击,发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的反传统的疾呼!最难能可贵的是,“狂人”在批判封建传统、封建道德的同时,还具有自省精神。他不只是看到别人在吃人,还醒悟到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几片肉”。这就不只使自己成为批判者,也把自己放在了全民族一分子的地位上。“狂人”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呼声既传达出了“狂人”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又使人感受到“狂人”为民族前途忧心如焚的灼热感情。
  《狂人日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作者巧妙地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和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深化了主题。
  在作品中,作者对“狂人”的狂态描写,是严格按照现实主义方法进行的。作品所表现出的“狂人”特有的病态心理,如敏感、日夜胡思乱想、思维混乱,常常处于迷离恍惚状态之中,常发生错觉、幻象等,这些描写都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笔法,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它细致真切地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迫害狂患者的特征。但另一方面,作者在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细致入微地刻画狂人病态心理的同时,又吸取和采用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如用象征、暗示、双关等,这便使对“狂人”的许多描写具有了象征意义。如“狂人”的所谓“吃人”,指的是从肉体上把人吃掉;但它却暗示出封建礼教、家族制度在思想和精神上对人的戕害和虐杀。“狂人”被关在黑屋子里,感到横梁椽子在头上发抖,全压在他身上,这种病态心理和感觉是真实的;但读者却可以将黑屋子理解为是封建主义的象征,“狂人”被关在黑屋子里,正是封建主义竭尽全力要扑杀它的反叛者。正是由于作者很好地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有机地融为一体来表现人物,因此在“狂人”与清醒的战士之间,“狂人”的疯话与真理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从现实主义角度看,作品是沿着“狂人”的狂症愈来愈严重这一线索,逐步展示人物内心,使人物形象越来越真实的;从象征主义角度看,“狂人”的思想不断深化,对封建主义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反叛性格越来越鲜明。
  总之,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有机结合的创作方法,使作品既具有了真实的力量,又包含了更加丰富深邃的思想意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1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先,《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所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带着显著的“多疑”特征,或反过来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着重表现的是狂人的“多疑”。(当然,我们不能将作品中狂人的多疑套在鲁迅身上,这待下述。)

没有挑战,只有觉醒。狂人是一个反传统、反道德、反压迫的形象,他认识到原来几千年的封建道德封建文化只不过都是人吃人的文化道德,但他无力挑战强大的传统道德的压迫,只能仍旧被吃,被迫害。当所有的人都还没有觉醒而他觉醒的时候,其他人都被他当成了疯子,狂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21
本文从其生活与思想两个方面,论述狂人是名狂实不狂、似狂非狂,他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彻底反封建的勇士,是旧中国的掘墓人!是“五四”时期时代精神的代表,也是作者鲁迅先生思想的化身。他既是活生生的生活典型,又是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
第3个回答  2013-10-21
狂人尝试竭力反抗,并诚挚地劝说“吃人者”莫要为之,改正即可(好一个光辉的革命者形象!)——但却无果,反而遭到了更多的镇压。这种镇压有两层意思:一是故事中的对于疯子的管制,二是封建社会对于革命者的压迫与欺凌。
“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一点这勇气。”——体现出了乱世中革命者的斗争精神以及英勇正气,但同时也表现出了封建社会对于革命者的压迫。
“陈老五也气愤愤的直走进来。如何按得住我的口,我偏要对这伙人说, “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
“那一伙人,都被陈老五赶走了。大哥也不知那里去了。陈老五劝我回屋子里去。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掾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
“万分沉重,动弹不得;他的意思是要我死。我晓得他的沉重是假的,便挣扎出来,出了一身汗。可是偏要说,
“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这几段可谓是鲁迅先生的革命思想的绝好体现。他借狂人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渴望“吃人者”改过自新等等。但是,这种反抗显然招致了祸事:一些危险分子将前来镇压。狂人在文中所待的屋子,可以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可以代表当时封建社会对于鲁迅先生的压迫,乃至对于人民的迫害。

通篇的点滴累积最终给人们这样的感受:这个魔鬼出没的社会中处处布满机关陷阱、迷魂诱饵,也许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被同化,或是成为他人的腹中之物,我们几乎无力反抗,始终逃脱不开这封闭起来的、让人窒息的黑铁屋。
但是狂人在结尾还这样写道:“……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这句沉重的话语体现出了鲁迅先生对于年轻的新一代的关心与爱护。他一向如此。前文中不只一次提到:“小孩子呢?……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似乎,狂人对于未来的期盼全然寄托在了孩童身上,对于吃人社会至于他们的玷污感到万分悲哀与愤怒。
……并且,这句结尾也给予了我们一丝新希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