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 是不是就是半坡文化?

如题所述

不是,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半坡文化是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扩展资料

仰韶文化的文化影响:

第一,仰韶文化影响考古学的发展。

发现仰韶文化之前,中国还没有考古学,仰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考古学研究主要依靠遗址的发现,而发现仰韶文化遗址点之众多,远远超过其他文化遗址点的发现量,仰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必将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并影响世界考古学的发展。

第二,仰韶文化影响中国历史的研究。

仰韶文化虽然不能代替中华文明起源史,“却是中国国家起源史和中华民族起源史这座大厦中的一根擎梁柱”(苏秉琦语),因此,仰韶文化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仰韶文化和此后在黄河流域兴起的二里头文化(夏文化)一脉相承,仰韶文化的研究必将推动和影响中国历史的研究。

第三,仰韶文化影响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使世界认识中国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旧石器文化下接龙山文化,使中国石器时代有了大致轨迹,也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是文明古国的认识。从而对中国不同于外国,独特发展的土著政治、经济、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坡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仰韶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仰韶文化 距今约5000~6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陕西渭河流域、山西西南和河南西部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其中最著名的半坡出土单体鱼纹陶盆器纹是用人的脸和鱼的身体结合而成的人面鱼纹盆,赖以为生的鱼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护神,人们栽种谷物,只有需要时才捕鱼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的原始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9-07
不是.
第3个回答  2021-09-14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的一种原始文化,所处时间为距今6100年至4400年。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最早的一个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陕西省西安市一带,即黄河中游地区,所处时间为6100年至5500年。
仰韶文化首先发现于1921年河南省渑池县(三门峡市)仰韶村,故名。该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它可分为四个先后相承袭的类型: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称半坡晚期类型。
半坡类型经过大规模发掘的遗址有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宝鸡市北首岭、华县元君庙、华阴县横阵村、临潼县姜寨(一期)等。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以磨制为主。半坡类型的房屋大多为半地穴式,只有少数是平地建起的。
史家类型的分布大致和半坡类型相同。史家类型的生产工具和半坡类型相比,已显示出一定的进步性。磨制石器中,通体磨光者增多,出现少量的穿孔石器。史家类型和半坡类型在陶器方面的主要区别是:细颈壶的颈部变粗短,器身变矮,有的已明器化,尖底瓶的数量减少而被葫芦瓶所代替;尖底瓶腹部变粗,器身变短;钵的口沿由半坡类型的直口变为敛口;带盖直沿鼓腹平底罐和高直领罐等,都是半坡类型中所没有的新出现的器形。史家类型是介于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之间的一个文化类型。
庙底沟类型是1956年在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发现了这类文化遗存以后而得名的。庙底沟类型曾称为西阴村类型和钓鱼台类型。该类型分布的中心地区是豫西、晋南和渭河流域;但它的传播范围很广,西到甘肃的洮河流域,东达黄河下游地区,北抵内蒙的南部,南到汉水上游和西汉水流域。仰韶文化发展到庙底沟类型时期已达到其鼎盛阶段,故其影响的范围最广,几乎遍及整个黄河流域。庙底沟类型的房屋有半地穴式和地上建筑两种。
西王村类型亦称半坡晚期类型,或半坡上层类型。这一类型主要分布在渭河的中下游,陕北、山西和陕西交界的黄河两岸及豫西三门峡地区。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打制的罕见。磨制石器大多通体磨光。钻孔石器较为普遍,已出现管钻技术。器类增多,穿孔石刀和石镰是新出现的器形。西王村类型的房屋建筑营造技术有较大的进步,地上木构建筑较多,房屋面积较大,分间房屋比以前增多。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的先民过着十分稳定的定居生活,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饲养家畜,兼营采集和渔猎。农作物主要是粟。家畜主要有猪和狗,羊、牛、马、鸡的骨骼出土得很少,难以确定是否为家畜。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针、纺轮等纺织工具,陶器底部的席纹、布纹的痕迹,都是原始编织、纺织、缝纫出现的标志。
仰韶文化的陶器生产,无论是陶质、造型、装饰,还是焙烧技术,都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
仰韶文化延续的时间较长,早、中、晚期的文化面貌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各不相同。仰韶文化早期即半坡类型和史家类型,婚姻和家庭形态处在母系制的对偶婚和对偶家庭阶段,亦即处在母系制的繁荣阶段。中、晚期阶段,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
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房屋和早期的主要区别是,半地穴式的房屋减少,地上建筑增多,并出现分间和套间房屋。房屋建筑的这种变化,是婚姻、家庭形态及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反应。仰韶文化早期像姜寨一期文化那样的房屋建筑及布局是适应母系制对偶婚及其家庭的需要,晚期的分间和套间房屋是适应父系家族居住的需要。在父系家庭中子女随父母住在一起,故单间房屋不能满足居住的需要,故父系阶段出现了多间和分间房屋。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用14C测定的年代数据共有12个,其中最大的数据距今6140±120年,最小的数据为距今5585±105,这说明半坡类型大约延续了500多年。史家类型测定的五个标本,其中最大的数据为距今5490±160年,最小数据距今为5000±100年,延续了400多年。庙底沟类型测定的六个标本,其中最大数据为5230±100年,最小数据为距今4410±120年,延续了600余年。以上数据说明,仰韶文化的年代大约为距今6100年至4400年。
——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
相似回答